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9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签证是一份痛
$ y5 q+ ?; G8 m6 d' r# O7 f
( a" z- L' a. T% n% g; X" t到了十月下旬,我们这些新来的人大都在这个曾经非常陌生的城市里找到了方向感,对这里的生活和周围的人也渐渐熟悉起来。当生活慢慢步入正轨的时候,我们中的很多人开始行动起来,准备为尚在国内的家人办理探亲签证,我自然也不会落后。
, i- u) E+ b% f0 v& H1 O2 ]% f" b' t( N" h9 [) `
十一月初寄出了所有申请签证需要的材料,便开始了等待。那时的等待并不让我特别焦虑,因为加拿大的签证相对要容易得多,虽然也有些紧张,但我的脑子里一直没有拒签的概念,一直到11月20日的深夜。( d7 k0 @! |! w" s4 O9 I+ E
: E/ o1 Y2 t+ |, M* J
老公是在北京时间的11月21日递交的签证申请,那时正是加拿大20日的晚上。那些日子,我一直忙于准备midterm, 同时在写一篇期中paper,每天晚上熬到深夜似乎已经成了习惯,但那天夜里安安静静地看书写paper之余,心里还是有一些担心,因为大洋的彼岸,老公正在等待着一个结果----- 一个来自签证官的决定我们一家能否很快团圆的结果。& f' t# M1 C7 e# m
! Y! v( D- V0 I, E# f8 Z/ G
午夜时分,我放下手中的书本,拨通了越洋电话,期望能得到一个让我高兴的消息,然而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和期望:老公和儿子的签证申请被拒了!老公的失望和无奈由电话线传了过来,也感染了我,让我一时无所适从。我从来没有预料过这种结果,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Z& x9 H$ a/ d1 ~5 G( i b
# y) G# T5 g. {! k6 z& D4 r/ a
第二天上课,我第一次走神了,课堂上的讨论一点也听不进去,脑子里乱糟糟的,理不出一点头绪。与中国有着万里之遥,我没办法和老公一起详细商量下一步的行动,而这里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地方,我不知道能从什么地方得到相应的指导和帮助。签证被拒的最初几天里,我的情绪十分地低落,做什么事情都难以集中注意力,而与此同时,却偶尔会从朋友那里传来爱人获得签证的好消息,为朋友祝福的同时,自己的心情却更低落了。那些日子,还是常常熬夜看paper写paper,但很多时候,常常是一边打着字,一边眼泪便控制不住地流下来,很多个夜晚就在这样泪水长流的过程中度过了。第一次签证被拒后的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是我到加拿大以来最难过的日子,不知道自己流了多少眼泪,只是觉得自己似乎把几年的眼泪都流尽了。考试申请的时候不曾这样流泪过,机场离别也不曾这样地流泪过,而这一刻,似乎所有曾经的压力和辛酸都由这个不曾预料的拒签而牵动,眼泪于是一发而不可收。# @8 Q2 i. P/ b7 y
$ l) p, l, w8 t) J# a; r G
然而我知道,眼泪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必须行动起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老公和儿子下一次签证成功,如此才能早日和老公儿子团圆。
- y1 _5 H) B7 k n, n9 @8 u1 d* \ C+ H2 P
拒签后,得到了很多好朋友和并不很熟悉的朋友的帮助。朋友们纷纷帮我打听相关的信息,我自己也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信息。在朋友的建议下,加上我自己从网上获得的信息,我做了两件事情:写一封申诉信给签证官,到UA的International Centre 进行咨询。# l. P- A- v' t
) L3 b- _) z0 U9 D. W5 e( a
初来加拿大,我的英文写作并不好,自己写好了一封申诉信,知道一定有很多问题,恰好那时系里有一个访问学者原来是国内一所大学外语系的副教授,我便请她给我修改。没想到两个小时之后,我便拿到了修改的非常认真的申诉信,申诉信虽然保留了我越来的想法,但已经是一封非常地道和流利的英文信了。那时,我才知道原来她在国内就是教英文写作的,我一面庆幸自己如此幸运地得到一个英文写作老师的帮助,一面也为她的认真而感动。从她那里我学到了一个简单而有用的做人道理:帮助人一定要尽心。后来我把老公申请签证的经历和经验写了放到网上和大家分享,有很多不认识的人给我写信来,询问一些相关问题,我都会尽自己所能详细地给他们回信,因为这一次的签证申请和后来的很多事情中,我都曾经得到过别人这样的热心帮助,我知道我只能以帮助别人来回报另一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们。
' P( g5 x" L% v
1 w. W ]$ s c6 o' @: e6 x4 W准备申诉信的同时,我在朋友的建议下,到学校的International Centre进行咨询,那里的International Student Counselor 在听了我情况之后,建议我在下一次申请的时候,对签证官表明,我的家人有可能不只是来三个月(申请探亲签证的人通常表明的停留时间),而是有可能一直陪我完成学业。这个建议和我以及我的很多中国朋友的建议相矛盾,在我们的想法中,既然上一次的签证是因为“怀疑在探亲时间结束的时候不能及时离开加拿大”,我们又如何能自投罗网般地表明,我的家人可能会一直留在加拿大三四年陪我读书呢?从我和很多朋友的思维方式来分析,我觉得不能接受这个建议,所以在老公第二次申请签证的时候,我们没有提到可能会停留更久一些。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这个决定是错误的,我和很多中国朋友的思维方式和加拿大人很不同,这个经验教训给我一个很好的提醒,让我第一次清楚地意识到,生活在西方国家,很多时候就要努力以西方的思维方式来行事,特别是和西方人打交道时,如果还是仅仅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可能会有许多麻烦。3 h4 x9 ]5 ~9 U/ @3 G+ \
* m/ G0 B8 J% e1 `( v' V
虽然第一次的拒签伴随着许多泪水,让初到加拿大,尚在学习压力中挣扎的我体会到了一段少有的阴霾心情,但朋友的热心相助,以及自己努力寻求解决方法种种努力,让我不仅体会到了有朋友关心的快乐,也学会了更独立地生活和坚强地面对挫折。我想这是签证带来的痛之外另一种难得的收获吧。
: m; V2 I" W" b/ ~9 O) ]7 |4 k2 c2 b c
[ Last edited by heidi on 2005-1-29 at 07:52 P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