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92|回复: 11

明海大和尚的出家因缘----- 一名北大哲学系高材生的人生抉择

[复制链接]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7-12-19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这几天,因了陈晓旭的出家,各种媒体很是热闹了一番。陈晓旭、李娜她们因为是娱乐明星,所以出家引起的动静极大。其实,现在的出家僧尼之中,许多人原来的社会地位比她们毫不逊色。我所认识、有所交往的方外高朋,他们出家之前,其人生前景、其事业前途,也都是一片光明灿烂!* s. m9 Y5 b" f& R  W( Q. C- V: J

# e: H1 i2 w; ]; m, L( I9 z仅以赵县柏林寺的明海、明奘、明影、明勇四位法师为例:他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原来在京城都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而且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人中之龙,极富智慧。在现今的社会中,他们可以说是前途无量,风光无限,干上二三十年,很可能作到部委高官、封疆大吏,或者成为学术权威、著名学者。这几位法师笔者都有交往,与明影师相熟更在其出家之前。据我所知,他们谁也不曾遭遇世人看来不得不遁入空门的“挫折”,都是学佛多年之后,为了了生脱死、觉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弘扬佛法、振兴禅宗而舍俗出家的。先说海师(明海法师简称):5 x/ d8 g3 o7 U

' C% L# T" e- w明海大和尚:1968年生人,俗姓肖,祖籍湖北潜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9年开始研究佛学,1990年在北京广济寺结识生活禅创始人净慧老和尚,从此归心佛门。1992年9月,于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净慧上人座下披剃出家,1993年于洛阳白马寺受具足戒,2000年于净慧上人座下得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承。现任柏林禅寺住持。   
# G0 t1 z* M2 R1 g1 [) L4 P* Z' C) @* |( B
柏林寺现任方丈明海法师,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上高中的时候,人家都在拼命读书学习,以备将来残酷的高考,他却常常一个人苦苦思索人生的本来意义。就这样,仅仅把小一半心思用在了功课上,他居然轻而易举考了个湖北文科第二名!在北大,可以说群英荟萃,高才云集,但是,绝代的风华还是使他独秀于林,高拔时辈,在不知不觉里成为了校园风云人物。
" u* W. f1 \/ d! B$ r+ `3 `% ~9 {, S; m! x3 o
可以这样说,笔者因了原来的职业,见识过省部级高官,接触过科技精英,还曾探访过形形色色的民间传奇人物,但是,若论“智慧”二字,没有超越明海师者。2 |. G! a& k) n  R9 ^

1 X$ S, f3 a' a9 Z; G- m$ o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这个聪明才智非同寻常的青年俊杰,毕业之后第二年就出家了!他是恢复高考之后,北京大学第一个出家为僧的毕业生,因此,各种谣言满天飞:失恋、工作不顺……等等,等等。传得最邪乎的,说他作为那场风波中的学生领袖,放出来之后前途尽失,走投无路,只好出家为僧(前几日一篇上了新郎博客排行榜的文章《柏林寺与赵州桥》,还说他原姓“王”名“丹”)……+ o8 w- l$ O8 t
) q3 s  B1 u& W+ U
我今日之所以打破多年前与明海师“不写他,不向外透漏他的情况”的约定,就是因了如此。我所知道的海师,俗姓肖,祖籍湖北潜江。还有,海师毕业后分配在了京城(很难得,在那特殊的两年,北大学生大部分被分到了偏远之地。而海师以他出众的才华征服了用人单位),工作了一年之后才出家的。
$ @- u; ?( n/ L% C/ i3 }4 I5 a+ h/ ^; }! U8 {: ^0 n  d
反而,因为要出家,明海师经历了极大的波折——
1 h0 ^7 S- x* h0 x+ w- v
! C4 g1 [3 o2 B6 M3 Z6 q试想,一个偏远小县的农家,忽然崩出了一位“榜眼”,那是连祖坟上都要冒青烟的!那是历朝历代的县志上都要大书特书的!只要想一想就知道,他身上承载着多么巨硕的期望啊。然而,他却要抛弃如花似锦的前程去当穷和尚,父母亲朋能答应吗?你就是说下老天来也不行!% L" |7 X5 L2 {) e

6 _) D4 o+ H% a所以,明海师只好瞒着亲朋偷偷来到赵县,在那时尚十分残破的柏林寺剃度落发。他给自己题了一幅对联:“随缘消旧业,发心当和尚。”
! ]; N; J, p! A/ U, A8 \& {$ @$ w( B' s2 ^
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来,他的父母还是知道了,从湖北风风火火找到河北。母亲一见光头的儿子,立刻哭得死去活来,无论如何也要他立刻脱下袈裟还俗!
( G( l8 R! d/ P/ `5 g
$ `2 u' B1 J$ D3 _1 X海师心意已决,情愿以刀断掌,表明其出家之志!' M0 E6 Z3 L7 F$ o+ L. _$ t4 b9 U
$ `; t4 H. h: N3 I0 L9 U7 S
世界上哪一个母亲不心疼自己的孩子?所以海师的母亲生怕情急生变,暂时隐忍了下来。可是,也是因了爱,因了不理解,母亲实在不愿意儿子在这个荒凉破落、穷困寂寞的寺院受苦,故而反复要求海师跟她回家——是啊,哪怕是回自己的那个鱼米之乡,也比当这穷和尚好!
; ?9 w. c  b% X7 i. K9 J! u, [4 b! t0 H3 B
一边是自己上下求索、苦苦寻觅才找到的理想之路,一边是生身养命的父母愿望,明海师陷入了两难之中。无奈之下,他悄然给净慧老和尚留了一封书信:来世再来给师父作弟子……4 z7 L8 T# F( e1 g5 B# d1 t
; N3 S; u, b1 ^6 C
明海师坚定不移的意志终于打动了父母,使得老人家改变了初衷。随后,父母明白了海师出家的道理,于是180度大转弯,一家人都成了虔诚的佛弟子,护法之切,感人至深。
- q' S: R1 E: B4 J) i5 _; C  S  g) y% U- e
明海师曾经与笔者谈过他的出家起因:# B) A- t, a' f* K0 Y) Y% [
9 p7 [4 f1 T: X# Q
那一次,他们几个学生到一座寺院,法师慈悲,破例允许他们进到大殿参加晚课仪式。那时候,他什么都不懂,更不知道做什么,只是默默站立僧人们后来等待着。这时候,突然,一声天籁破空而来:* q) K4 r# h/ ~9 M
: D4 }, X3 _$ G( y0 N3 F/ J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m: G$ I' q  L) p0 `1 b
( s3 m9 m* g- A6 p" h这是维那师的唱赞。
8 D! r% K" I! V! w, L  L3 @+ ^) e+ o  x- C' T' J" f
正是这一声令人心灵震颤的呼唤,使他突然明白了,这才是他一直寻找的东西!这里才是他的最终归宿!
% H3 ~. n/ w( D, _& e9 y
8 P0 ]  \, X. q1 X2 d/ h6 L还有一次,他参加早课,对僧人们背诵的、天书一般的“棱严咒”压根没有听过。他对着《早晚课本》默默心想:若能一下找到正在背诵的地方,自己就能出家。果然,他凭直觉翻开的页码,目光所落的地方,正当其时!- F7 b) ~& c5 J& z, x: b. s7 b. d

: J& z* U; i% L% S0 M- s因此,所谓出家,其实是回家,回归自己性灵的故乡。3 ~# S0 t6 Z! n/ v* k

: g0 C* T) C$ c9 i) k9 z4 E" H我在皈依的时候、在第一次静下心来倾听寺院晚钟的时候、在去年短期出家的时候,也曾多次真真切切体验过这种不可思议的感应!
( y; s1 u" i8 l0 e( P9 x
# W5 M4 ^& n6 t8 F% L$ D: P, b4 Y: U% y0 t[ 本帖最后由 志新 于 2007-3-29 21:55 编辑 ]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哉,善哉!

女人泪窝浅,我又流泪了!1 J& ?" L0 Z7 L6 B+ [2 S

3 \- f; D, g, j2 G3 _  h/ t我佛慈悲,明海师父慈悲,我等众生之幸事!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明海大和尚《俯躬寮日记》选摘

今天早上突然作出一个小决定:停止使用手机短信功能!何以故?无关的干扰太多,浪费时间与精力。
5 e' `2 n9 O% f! _  总是有人坚持不懈地、莫名其妙地发言辞污秽的短信,动辄“亲爱的夫君……”。虽然收几次之后见号码即删,但其号码也让人作呕。+ }" s7 q. f% p
  我相信,不用短信,地球不会停转,人不会死,事情不会耽误,甚至停用手机亦复如是。
# [6 r( E" V& _
6 [! b* I9 C; M9 B2 a: C  人生路上,有时需要此种壮士断腕般的“断”字诀、“停”字诀。 & h# b/ y' F& w, [, K  H) g
/ I5 f+ {$ ?2 @7 J
  记得1990年冬季年三十下午,我和大学好友刘义在学校食堂买了丰盛的年饭,鱼肉齐全,在一起吃着。那时我们已开始学佛,也往广济寺跑,但仍然茹荤。正吃着,不知谁提议:我们今晚到广济寺去吧。另一个随声附和:好!4 j* I) O) d; c0 W% d

8 e  x" P! x$ Q" J  吃完这顿年饭,我们去了广济寺,此后就断了肉食。一断永断。 ' R4 F6 l5 s+ k( o
1 x1 X4 A4 d! P0 D* j, v1 S8 x( w% R2 m
  电脑室的老杨说,他以前酷爱吃肉、喝酒、跳舞,自从在柏林禅寺受了菩萨戒,过去旧习嘎然而止,不复动一丝念头。 " w9 i) E' q3 Y! P
" L9 r8 N4 S2 `8 N% b# s
  今年五一杨洪居士来寺讲演,其中说到:他在美国工作,每月回香港一次与妻子团聚。每次团聚,先是久别重逢的快乐,而后开始吵架,至分手时又依依而别。直至有一天,正吵架时,他突然对妻子说:从今后,我再也不和你吵了!——此言一出,十几年来,吵架之事一断永断。
+ y# n) Q5 `; `( f5 V' _9 a! x
6 N1 e# H1 O1 c  可见“断”的魄力与勇气与毅力是我们必需的素质,大凡犹犹豫豫、緾绵不断、拖拖拉拉皆非学佛的根器。8 l* d, U3 D6 _

0 Y" u& }* \3 h  m! o) @4 D8 R  如来有一德,即是断德。
  @+ O; g. V1 x+ H! c
. I; c! E# h8 V! Q, b# f; O8 A+ U  其实所谓的“出离”,即是不断地与旧我决裂、否定超越旧我,对旧我厌离,如此日新又新日日新。
5 u* Z: [: }3 R* k0 n# L! q  
' ^+ Y: F: U9 I# ?2 P6 o  ***********  # E2 i  U/ t# p
  今天八月十六,剃度十三周年。1992年农历八月十六,师父在普光明殿为我和明树举行落发
# @: o7 E  @* T* l. ^: M) f& \  的仪式。原来计划要在八月十五举行,师父在北京有事,十五的晚上才赶回来,师父说,那就十六吧。我心里想,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也好!
" |. I! R- Y9 o6 d2 f6 v9 S: s! C0 Z# G
  在师父回来前,我们早就按捺不住做和尚的冲动,请常辉法师把头剃个精光,也穿上了僧服。八月十六上午,不过举行一个仪式而已。
5 l3 o' Q% r! b9 i* d0 ?+ \5 Z$ y1 ~* S0 ]& x
  这一天是我盼望已久的日子,我的心里预期:当师父正式为我披剃时,我应该会痛哭流涕或者身心震撼,或者……,反正是戏剧性的感受,象小说和电影中描写的那样。8 ?* @8 B2 K' D: z& |$ {9 n
- R3 q% ~  V( `, r$ {8 i7 @! U  R" s
  但事实上,当那一刻来临时,一切平常。那种特别庄严、神圣的感觉都不强烈,相反心里有一丝不易觉察的自嘲……
( W3 k) R4 F' x
  S5 s% a0 k6 |  这许是因为,太长的时间里昼里夜里,我已在内心无数次地演绎出家的美梦,心态早已就位了。! b, K9 O7 L7 s0 c! T" u
, N5 H3 H0 s& Y" M) {
  此后,我便要不计其数地回答人们的疑问:你为什么要出家?8 C5 z+ J6 b  A4 Z1 Y6 Z5 y( N
5 M3 G2 y6 m3 t) j! L6 }2 ^' ^% E
  有时我会不厌其烦地作种种描述解释,听者仍然惘然。
, Y1 S$ I9 }3 ?9 w- l9 C3 c
  ]9 \& d2 W% c1 j  有时我会回答:说出来你也不明白,如果你真理解了,你就会出家了!
4 |* U. E# k9 }; C) v2 ~7 ?* H; x
; M. Y1 `! Y: A7 S- Q  有时我会说:稀里糊涂地,也不多想,稀里糊涂……
& n: K0 j8 k$ y2 F0 W
0 Z% Q5 v; H. g7 w. A  古人说:千钧之弩不为鼷鼠而发机。我过去对人们的疑问太当真,费尽唇舌作解释,真理解的也没几人。现在有时候会想:要我讲,先交费! : l& r( d5 ^+ w9 ~: @( e
  6 p2 J# G) n( ?: P
  **********  % O! ~8 L' Q6 o
  心里有时也会起烦恼,生抱怨,这时我就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
0 ~' c6 T0 b' b1 ^
9 k/ ~5 L; }7 e3 c  你不是发愿甘为众生作牛马吗?: Z7 T  W9 ~# C; L* L
  是。
+ [) h9 I6 y, x# ]) S  那牛马有人礼拜吗?0 b9 _# R5 w9 i% ]% E6 P0 k
  没有。
. ?" Z1 P( ^! U0 ~  有人供养吗?. L  n3 }* P- X& c1 Z
  没有。
, a0 G4 d+ d8 E" X" |  晚上有床可休息吗?
8 C* D/ v9 u! M6 T  没有。* k3 n; ?, V6 o0 n
  有人用鞭子抽你吗?
6 R2 d" i: Q8 R  没有。6 G, L* |" Q, l( @# K0 u& ]( i
  有人用脚踢你吗?9 y2 C9 }- ?" \' q" K
  没有。* ?! ^$ I) M, L
  你每天吃的是草吗?1 s3 @1 l' Z$ u7 e) e
  不是,是大米白面。* H8 C0 u5 h" l0 Y2 M
  哇,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牛马!那还有什么说的!
" M% n: W0 H! u( R+ b* {3 h  干活去!
7 B! e8 E) X$ \5 X  
  
$ I4 g) V1 v' Y, B- ^; d, y4 i- |$ \" E& W/ Q2 `+ z
   **********  
5 a! C& r% C7 N. g& ^) J  戒律十分重要,今以问答述其大要。
( D) D, g, M* j, l$ o& [9 p  1、问:如何令僧众欢喜安住,圣种不绝?+ p0 x3 _. y2 `* |$ f5 Y
  答:戒律。
2 @2 K+ Y9 d5 H+ d& m; z+ T% A  2、问:如何令大众生信,社会净化?. [  q3 {. d2 u) v% t
  答:戒律。
; Y) Q$ o- z8 e5 w  3、如何令一凡夫信心增长,善法增长,逐渐脱胎换骨,转凡成圣?! P4 T+ n; a2 J
  答:戒律。- A. K; Z) v1 m& W' e
  4、问:如何生起一善法,又如何灭除已生之恶法?' |; y7 z" |: O7 N/ A$ |7 ?
  答:戒律。
# q- z, v) P2 Y. \  5、问:什么最能代表佛教依法不依人的精神?$ X  o8 d' A6 s0 ?& X' _3 I
  答:戒律。7 X  l$ I! r, f7 o1 C4 Q
  6、问:什么能灭除心中的忧悔,使心地坦荡,自在安稳?
! a3 h! }1 a' K% y2 T# G$ h8 E( F  答:戒律。6 h- P& |0 T' ~3 J3 K
  7、问:什么能使我们过一种有教养又与觉悟解脱相应的生活?  W/ [7 f% M1 l* W) ~. v* r3 U
  答:戒律。, T6 B1 L- n" w3 s. a
  8、问:什么能使凡夫僧代表最神圣的佛法而又不会堕落腐化?3 o# k2 ^& F2 e
  答:戒律。
  ~5 }; T; }3 R( o: Z( J  9、问:什么能使寺院充满民主的精神而成为大众的公器?- @3 s. z/ h: H0 U
  答:戒律。7 J7 }" j9 d* T: Y! g: d/ K$ k0 R" `
  10、问:什么能使一个在家人现在和未来成为一个满分的人?
+ O# K# d5 x" A; r3 H9 a  答:戒律。$ M! j1 D2 l# `( E1 i7 T
  0 S- ?# A4 p1 U8 D( ?6 o7 H
  ********  : K4 b3 C6 |2 _5 G, ]$ @4 w
  出家以后要不止一次,不止二次、三次地回答一些同样的问题:
. O; E* ?1 Y$ ]  C2 k* `: T
( N" e2 ~" |" \  问:你们和尚有级别吗?7 k7 d; V  v  @
  答:有分工和长幼,没有级别。8 g/ F" D& u5 j  k& y/ u$ f
  问:你们穿的衣服颜色不同,是不是级别不同?
9 C4 `) {8 T: j  答:没有什么不同。
9 @7 T7 ]+ r! x% v# C; ?  问:你头上的点是什么意思?* u* q( \0 `/ s+ K
  答:不叫点,叫香疤,这是我们受戒时向佛菩萨表示决心的一种方式,与级别没有关系,这不是军官肩章上的星,越多,官位越高。2 ?; i4 g4 M* X/ j& F
  有时我会开玩笑回答:这是我自己调皮……我想说:故意试试自己的意志,看怕不怕疼。3 s/ ~9 B& V# J8 k- w  U
  ——哦,我知道了,你调皮,你师父在你头上烫点,处罚你!可是怎么整齐?& ?) H, e- Z% H# S5 Z6 J
  对方急不可耐地把我的话打断。* Y- {! E( ~" T6 \( @
  问:你们和尚拿工资吗?/ b4 P5 J; q5 e0 U
  答:我们过着一种类似**主义的生活,没工资,但每月有些零花钱。
# e7 R4 {, ?3 e7 D% H  问的最多的当然是你为什么出家?是不是遇到了什么挫折?出家前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吧?
& C1 f$ }3 S8 i+ i$ i+ i4 W; B) s  答1:不为什么,遇到佛法,有缘就出家了,迷迷糊糊,也没怎么想。
$ O+ Y# i( ?8 T  答2:上学时学到佛教,后来又认识师父,认识一些和尚,受他们影响,觉得自己适合当和尚,就出家了。4 W* b# x/ [% V& @
  问者:不对,不会这样简单。' x4 w' [; H: F5 j
  又答:……
: l  f. H3 e/ l8 i' v0 v% l  问者:不,不,一定是……
, l0 m  ~2 F( i0 D  又答:看起来你好象知道答案,是不是电影小说上的那种?
# w: g/ H0 T0 A3 e1 n  H& o6 d" S1 Q8 U0 M3 Y+ w- A$ `
[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07-12-19 10:11 编辑 ]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入佛“三知”(一)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明  海(2003年10月5日晚于柏林禅寺普贤阁)9 e! @4 f9 Z( V; W! r2 }
) i. V7 B3 h9 o# j2 f" o7 m& c
    我今天讲一些从学佛来讲比较基础的题目。来说说我们作为在家人要学佛、要入佛门首先应该知道的事情。我把它也从三个方面来概括,题目可以叫"入佛三知"。我们要进入佛门,成为一个佛教徒开始修行,要知道这三件事情--三个知道。  & D- O% _' [) z5 H1 }& {

5 a& }( n: ~9 U* A" U8 e   第一知叫"知止",止从字面上来讲是停止。儒家有个很重要的文献叫《大学》,其中讲到"知止而后学,学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所以这个止是在这个意义上去运用,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界限。我们做一件事情,比如我们在人行道上走,我们知道人行道左边到哪里,右边到哪里,超过了范围就会走到车道上去或者走到路边的沟里去。所以在那个边上要停下来,不能再往左边去了,或者不能再往右边去了。止的意思之一就是界限,具体地说就是规范。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界限,我们要做每件事也都有它的规范。做人有做人的规范。做人有一般的规范,也有特别的规范。比如做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规范,做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规范;做老师有做老师的特别的职业规范,做政府官员当然也有做政府官员的特别的职业规范。    - x' ^; Z) D3 t3 l' H8 B
) S5 [" D( S5 O; J0 S
所以知止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学佛以前,像我自己回忆自己在学佛以前,生活都是比较迷惘的。对于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自己心里没有谱,没有一个界限。好像一辆车行走在一条没有界限的路上,它有时会向左边偏很远,有时会向右边偏很远。那么要学佛呢?第一步我们就知道了,我们做人要有一些最起码的规范,哪些可以做,哪些是一定不要、不能做的,这部分内容在佛教里面称之为戒律。戒律不一定是我们受了戒以后才应该知道它,才应该按照它去做。在我们受戒以前,我们要明白,做为人,我们拥有很多珍贵的东西,我们要保住这些珍贵的东西。这些是作为一个人的自由权利, 是人生一笔财富。所以我们有必要遵循做人的一些基本规范。  
1 y. x0 h5 L% d. ]7 F( R6 P6 B3 m* l+ y+ i- X" j
   在佛教里面,释迦牟尼佛给在家人提出五条基本的规范,这五条规范我们称之为"五戒"。第一条不杀生;第二条不偷盗;第三条不邪淫;第四条不妄语;第五条不饮酒。这五条是释迦牟尼佛对在家佛教徒提出的五条要求。我们在生活里,如果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上,非常明确的知道有这五件事情,我们就会对自己有一个警戒;或者其中某一条在一时半刻做不到,比如不饮酒一时做不到,那起码会要求自己其他四件事情不要去做。   
* A3 @4 H' o( e, L9 ^
1 }5 m: F( d0 ]) k  第一不杀生0 P/ e6 ~; e: i; y
+ J% B. Q( b# H
首先是不要杀人。不伤害人的身体,不伤害其他生命的身体,中断他们的生存,这是不杀生的意思。一般情况下,我们应该是不会去杀人的。但是在生活里面,往往会无故地伤害动物。如果我们没有明确的意识,对自己没有约束,不"止",不知道这个界限,对于人与其他众生的生命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认识,往往我们会随着无名烦恼去做伤害其他众生生命的事。
4 R8 {1 v( M/ u$ F  A8 Z8 M' r7 r0 \' T& B+ B' s( x- ~# q; r
    在佛教里面讲到,我们伤害其他众生的生命会有很严重的后果,我们所发出去的最后我们会收回来。我们曾经发出去什么,就会收回来什么。比如我们往天上扔一样东西,它总会掉到地上来。可能我们以五公斤的力量扔上去,它会以十公斤的力量重新掉到地上来。我们人的行为、语言和思想也是这样,它发出去然后我们又会收获它。不是说发出去了与我们没有关系了,发出去了以后我们要为它负责任。 5 F3 J; \# z# d5 D" ]
1 o4 A7 g; G7 g
    杀生的行为一旦发出去,给我们收回来的是什么呢?收回来的也是与生命存在相关联的结果。大处来讲,与我们生命的生和死相关联;小处来讲,与我们的生命健康和寿命长短有关。我们会收获这些果报。一般来讲,杀生多的人容易生病,容易短寿,容易没有安全感。为什么没有安全感呢?因为他使其他众生没有安全感,所以他也就没有安全感。而且他的朋友会很少。为什么呢?因为他伤害过其他众生,或者他习惯于伤害其他众生,其他的众生当然也就害怕他。所以他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少。如果他有朋友的话,也往往是招感那些喜欢杀生的朋友。所以喜欢杀生的人就会有很多喜欢杀生的朋友。后面几条也都一样。喜欢偷东西的人会遇到很多喜欢偷东西的朋友;喜欢滥搞男女关系的人总是遇到种种会推动他堕落的那些环境和人;喜欢喝酒的人总是会有很多酒肉朋友。  
, e9 Q( a, W. z8 F4 ~$ _# u7 j" e) @' l* K) C, a
   这个道理就是佛教讲的"苦、集、灭、道"中的集,收集的"集"。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生活里的"集",凡是喜欢踢足球的人,你注意观察一下他的生活,他的房间里一定有很多球星的照片,一定掌握了很多关于足球赛的信息,他一定认识很多喜欢观看球赛、喜欢踢足球的朋友。因此对他来讲,看一场球赛要比我们简单得多,因为他这方面的关系很熟。这就叫集。当然如果你们学佛的话,那又是一个集,我们就会发现房间里与佛有关的书很多,认识的人也是学佛的多。我们会认识很多法师,认识很多居士,我们跟很多寺院有联系、有往来。这也是集。
# R) C/ J2 C0 h: m2 r# G$ x
/ a7 K8 k" X9 E. \0 v- W9 P" b$ i现在再回到不杀生这件事情上来说,它在我们的生命里面所招集的,都是与生命的安危、生存、生死有关的一些恶的因缘。昨天我也讲了,喜欢杀生的人容易生在有战争的时代,生在有战争的国度,容易遇上战争。这是讲不杀生。这是我们应该知道、并在行为上面,现在就要停下来的第一件事。
& [9 _. D" B& v7 P+ g. p) m
, |6 h% {/ V& k7 R  [" }6 T[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07-12-19 10:43 编辑 ]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不偷盗: d  d4 N. V; U: ?/ k( ]2 q
* n$ v8 E" U. ?5 p6 a: A
不偷盗是关于财物的。财物也是用来维系生命的东西,所以偷盗财物有点接近于影响别人生命的生存。当然去撬人家的门、破窗而入这样的事,我们一般不会去做,正人君子不会去做。但佛教讲的不偷盗,它的意思很广泛,有很细的要求。不仅仅是不可以破窗而入,也包括你在单位里、在任何环境下,如果对方没有同意,属于他人或者集体的东西我们都不可以占为己有。比如打个电话呀,拿一张信笺纸,比如说用一次公车……这些应该都属于盗这一类。如果我们要维持行为的廉洁,必须要在这些地方注意。如果我们做得好,慢慢地我们的气质会改变。有时候,我们不一定要向别人去宣布,说"我不偷盗";或者说"我一向不杀生"。其实不用说,你一出现自然会给人相关的信息。不偷盗这条戒持得好的人,给人一种特别值得信赖的感觉。如果是做生意的话,就会有很多人相信你。人家跟你谈判的时候,会特别放心,签协议时盖不盖章都无所谓,觉得你这个人肯定不会有什么心术不正。它有这种感染力量。这是讲在生活方面不偷盗。 + M: t- i" G# P( f" s

0 ^& s! G: F# [- \1 ?* D# `    不偷盗还有更细的。除了财物以外,还有一些抽象的东西,我们也有可能偷盗。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有时不一定盗窃财物,偷一条信息也是偷盗,偷网站密码也是偷盗。黑客其实就是犯偷盗。为什么呢?他偷的是知识,破译人家的密码,他是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偷。黑客就讲了,我没有偷,我是自己琢磨出来的。不错,那是你自己琢磨出来的。但是人家设这个密码的意思,就是不希望别人知道,你在对方没有同意的情况下,你琢磨出
6 T  z# V5 r/ G: L来了,你专门用心研究出来了,这就是偷盗。就和门一样,你说我没有撬门,我就是琢磨出来了,把你这个门弄开了。所以黑客是偷盗。比如别人的帐号,因为现在在很多电脑上会有交易,有些人就偷偷把这些电脑的密码弄到手。这是抽象的偷盗。
) Y7 a8 A5 ], r5 o8 c
& \8 Q  L$ r$ [: F* Q; V; V    还有的偷盗,不是盗知识,也不是盗财物,而是盗名。有一个成语叫"欺世盗名"。这件事情明明不是你做的,你却说这件事是你做的,然后大家都认为这件事是你做的,这就是盗名。古人还有句话叫"不要掠人之美",盗名就是"掠人之美"。像写文章、搞创作的人,剽窃别人的创作作品为己有,就有掠人之美之嫌,也属于盗名。盗名在过去也许不算什么,但在今天的信息时代,盗名就不得了。"名"可以变成实际的经济利益,实际的种种财富,这种名+ n) X8 C9 ~8 E9 \9 e4 e9 m
也是一种社会资源。所以"盗名"的现象,我觉得现在比较普遍。如有一些假冒伪劣,那就是盗名。明明不是那个厂家生产的,贴上人家的商标,那就是盗名了。而且它既是盗名也是盗利,是通过盗名来达到盗利的目的。这些是讲的不偷盗。5 l, A0 H" A# H% [
  W4 W3 k7 o# k" g6 E/ F1 v/ |; M
[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07-12-19 10:43 编辑 ]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不邪淫。; `- f* R. t. O( K# V9 m# U# @
2 p4 G  {7 O0 K# o
不邪淫的意思是,在家的佛教徒可以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与自己的伴侣发生男女关系。因为要生儿育女,有社会责任。那么如果跨过这个范围,跟第三者发生关系,就叫邪淫。邪淫既伤害当事人的身心,也伤害各自的家庭,也伤害社会的稳定。这个伤害也是全方位的辐射。所以这件事情是我们特别应该知道要停下来的,要刹车。我为什么要用"知止"来概括这件事情呢?因为我们在生活里面开车,该刹车时必须要刹车。) G! M$ p( o  R3 Y
/ g. d5 V' v) y0 Z0 N
    有一次我接待一位女孩,她找我谈话。我说你有什么问题?她说:师父,我本来有家庭,现在我喜欢上另外一个人怎么办呢?我就很直接地跟她讲:不行。你有家庭,那么你对你的家庭就有责任,你不可以没有界限,让你的感情蔓延到其他人的身上去。那不仅是对你家庭的伤害,也是对别人家庭的伤害。
+ o& z& V/ Y; O7 T# s) W; ~0 g# I
+ X. f1 b7 Z5 E% x* \0 x5 U4 s    可悲的是,今天的社会在很多渠道、在很多舆论工具上所渲染所推动的,好像都是鼓励大家在感情上、在男女关系上毫无界限,随便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信息,把我们朝这个方向引诱,这是很危险的。现在科技很发达,信息沟通很方便。这一切方便的手段当然可以用来给我们谋福利,但要是用来作奸犯科也是很方便的。特别希奇古怪的是,现在听说有网恋,在网上组成家庭,在电脑上谈恋爱,后来两人走到一起。听说后果有
! {0 e6 b) r; P7 Z8 A; L很可怕的。因为在电脑上谁也不知道谁,走到一起原来还是认识的人。所以诸如此类的这些怪现象,都是我们社会不知止,没有界限,不知道刹车所造成的。
& L7 \7 N) h- p4 P' p$ y8 O
0 D1 E0 R, b: E1 C0 }" }. P    一个学佛人首先要知道在念头上、行为上面刹车。邪淫这样的恶行,都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是由很多的因缘促成的,它是由一定的时间作铺垫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作为在家的居士怎么样去避免这些错误呢?当然首先你要知道,有些界限是不可以逾越的。另外,应该多方面去建设自己的家庭,从正面去建设自己的家庭生活,建设夫妻关系,那么就能避免。有的夫妻在一起,他们的关系破裂了,已经疏远了,已经很冷漠了,有隔阂了,双方不愿意面对,都回避,假装不知,慢慢发展就容易恶化。
8 o( {! n8 r, B& x5 d  o" X+ W4 S
    很多的青少年犯罪(包括很多犯罪分子),有人研究,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小的时候,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往往有一些缺陷。有些是单亲家庭,或者是父母关系已破裂,这样的家庭环境很容易使小孩子受到伤害。因为这样的家庭,不能给予小孩足够的爱、足够的关怀,不能给他正常的关怀和家庭温暖,结果就会在幼小的心灵里面积压对社会对生活的不满和仇恨。因为小孩子不懂事,没有理解的能力,他是本能地会对社会对他人积压一
- X+ K. @' ]3 |8 K# R- R种仇恨心理。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但绝大多数是这样。除非有一些人他很有天赋,是有来历的。他过去世的积累很好,心理素质很好,虽然小时候没有得到爱,但长大后却知道更好的爱别人,也有这样的人。绝大多数人是小时候得到了什么,长大后就把他得到的放大了还给社会。小时候如果他得到过爱,长大后他就会放大这个爱还给社会;小时候他得到的是冷漠,冷遇、被抛弃、没有人理睬,同样地他也会把这些放大再还给社会。人有时候看起来很# _! R( S& }3 M1 z& S, C/ p3 c
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所以在男女关系上要知止" Q: K0 B( y& m/ v

( ?$ J8 w+ E+ I" H 另外,有一些场合不要去。像一些非法的娱乐场所,什么洗浴中心之类的地方不要去。
$ a( r% g# r: \本来有些名堂我并不知道,但有时我在寺院也曾接待这方面的人。有一次有位洗浴中心的负$ k+ Q. H( v8 ^6 }8 C
责人,他愁眉苦脸地来找我。我问他:"你有什么事?"他说:"我最近很烦恼!" 我说:"怎+ }* a7 Q6 o5 w% ~% H9 r" X1 M+ l
么烦恼呢?"他说:"经常有人来找我的麻烦,要跟我打仗,拿刀子要杀我,我经常忍不住要
) ^: w! u' @7 [8 [" W0 O出去跟人打架,忍不住拿着刀子去跟人干仗。"我说:"你知道吗?你做这个事本身是个缺德2 l0 m' o. x$ P  Y) d4 {4 Q  D
的事情。"我直接跟他这么讲,我说:"你做的是损德的事,你那洗浴中心是不是色情服务?) n6 m/ m* C1 g; n6 `  l. `* K
"他说是。我说:"这就是损德的事,损德的事招惹这类事情,那是当然的。如果你不停下来,. E0 B- X9 i  Y6 Q# h
不把你那个地方整个停下来,恐怕还不仅是打架,还有更严重的后果。"后来跟他讲,他下决
( W, ^9 U$ I/ P. t心说回去改。
0 b8 `0 n) d& |6 X+ Y3 [/ G* \3 j# O
    所以有些场所不要去,要知道停下来,走到那里时要停下来,把脚步放慢一些。你们要
" @. y; O8 W! Y9 F+ S! {. a. u是读了《地藏经》,就知道《地藏经》里面有很多鬼。什么吸人精气的鬼,吸人精血的鬼,
( K+ x$ Q. {8 r吃胎卵的鬼,三目鬼王、四目鬼王等等。我们不要以为鬼就是青面獠牙很凶的。不是的。黄2 M$ }* s: P6 @9 r. f7 [
色书刊、黄色录像、黄色电影、网站上的黄色画面,那就是吸精气鬼。你看的时候,你的精' v' ^, Y7 K+ L1 W
气就耗散了,那就是那些魔鬼精心设计的圈套。现在人们都往这个圈套里跳。吸精气鬼活动
3 g) F. ^3 x" [3 g最多的地方,就是那些娱乐场所。一些人的生活过于放纵,比如说饮酒无度,这些事情就是' H0 F. B2 g  o% m
吸精气的鬼。还有一些活动,像毒品,就是魔鬼的化身,可以说是死魔。 " p# w4 W6 F9 |& k/ L) M8 L
3 `' y: H1 E5 b1 Z" s0 w# d( M
    所以我们不要把鬼神秘化。鬼并不神秘,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我们不要去碰它,我们
$ ?; `/ B0 I$ n% P9 {6 n) ]要有一个界限,有一个人行道。我们不要偏左,也不要偏右。我们在人行道上走,鬼拿我们
3 u, d1 q  F6 g+ K是没有办法的。因为佛经是在过去记录整理成文,所以它有时在语言表达上,会用一些比较, C2 M7 t' G3 ^3 E9 Z
生动形象的语言,用来描述我们的社会生活。佛经里面讲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都有都存在。

3 x# c$ k4 h& N4 M: O1 e" h9 X( I' M: I
[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07-12-19 10:42 编辑 ]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第四不妄语
$ _4 `) R& z0 m0 h& O. \. O6 W$ ]+ }7 p: [9 h! Z  k2 K
主要是不要坑蒙拐骗。如果是修行的人,在自己修行的境界上,保持诚实
. y; C9 r5 X8 [$ l, `$ J就可以了。 , }, L& L# S& ~% ~1 |, y4 Y( O
2 ^- Z; y% E: L3 f: {! d+ N) _
    第五不饮酒。
) u# Z& D3 T5 g  O" D' l: z2 l% _0 o4 z" f% b) Z! u
酒会伤害我们的理智。今天下午我们上殿的时候,就有一个喝酒的人在外面大吵大闹。喝醉了酒的人,他的人格是破碎的,他没有健康的人格。在人格不健康、理智受损的情况下,他往往会做很多蠢事。他会杀生,会偷盗,会邪淫,他会骗人等等。所以酒精应该受到控制。释迦牟尼佛制定的不饮酒这条戒律,还包含不要吸食毒品。像海洛因、吗啡,这些都会让人上瘾的、接触了以后难以摆脱的东西,都不要去碰它。 * N# ?: S% K# Y4 [  @' F6 c2 f9 T
! b6 T$ q( S" b  }0 J# m7 ?8 R
    如果讲到上瘾的话,除了有物质的,也有精神上的麻醉品。精神上的麻醉品我们也要远离。因为精神上的麻醉品会使我们不能振作精神,使我们不能关注现实,使我们不能奋发向上,使我们远离现实。有些文学、影视作品,就是这种精神上的麻醉品,会使我们丧失理智,会伤害我们的理智。这些我们都要远离。这是我讲的第一个“知止”。 / a6 W* y9 G# d1 T$ d4 h

4 z6 o3 i4 l7 s% u; l& K    第二个叫"知足"。6 d: _1 F4 |$ e' V

( u( C2 Z! K9 }4 Q- ]  C知足是指在物质上的。这一点好像和今天的时代有一点不合拍,因为今天是一个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时代。商品经济靠什么支撑呢?就靠我们欲望的膨胀来支撑。商品经济希望我们喝了一瓶"娃哈哈"以后,下次要喝两瓶,再下次要喝四瓶,再下次要喝八瓶才可以,那些厂商才高兴。
& V; @# h+ d5 _
( V6 v. R" \/ l( l: d    在这里,我说的"知足"主要是指在获得的物质上面知足。我们在奉献、播种、耕耘上永远不要知足,但是我们在得到、索取、收获这一点上要知足。知足意味着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如果不珍惜,它就一钱不值,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一件衣服我们非常珍惜它,它的价值才发挥出来;如果我们根本不珍惜它,今天这一件,明天再换另外一件,那么它的价值就难以发挥。所以知足包含了我们要珍惜生活资源这一层意义。这种在物质上的知足,4 i, ?# ~: I" E/ ]. n3 i
反馈到我们的精神生活上,能使我们得到一种快乐。这种快乐跟奢侈的快乐不一样。奢侈的快乐使我们很累,它让我们老是要向外狂奔不止,不断地求。而珍惜物资资源的生活,因为我们精神生活的充实,使得我们所拥有的物质显示出特别的意义来。 3 C1 q$ y2 r4 n- H% @6 ^
- o8 J! B; K  Y& @2 d" ~, H  a
    有钱的人当然有他自己的快乐。有钱的快乐我没有体会过,在我的想象中,应该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不过我想,如果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话,他那个怎么样也就显得不珍贵了。往往是我们很辛苦、经过一定努力得到的才显得珍贵。大地上的泥土珍贵不珍贵呢?不珍贵。因为我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随便就可以抓到一把泥土。
$ m! P4 I# D) E' H# b- g, @! A
  U" l" Y9 B2 s! A    有钱有到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时,我估计可能也会有快乐,但不会持久。他这种快乐使心不安。贫穷的快乐是真的快乐。为什么呢?比如说我现在手上只有五块钱了,我用这五块钱去买一块面包,再买一瓶汽水,你在吃这个面包和喝这个汽水的时候,心态就不一样,你一定是全力以赴的,是非常仔细的。这个里面有乐趣,贫穷的乐趣。我建议你们有机会体验一下。贫穷的时候,我们对所拥有的东西总是会用各种巧妙的方法去发挥它的作用,不会随
5 i: `, n- k! y3 r" @9 O意去丢掉它。即使是一个易拉罐,你也会把它改造成笔筒,花瓶等等。在这个过程里面,你的创造力会被激发出来。' }; f% H6 @* L2 Q3 M& _1 n' ]
5 a# k/ _5 U/ R' A* S
知足,意味着不要把生命全部消耗在物质追求上。把生命全部消耗在物质追求上,就很难回归到信仰上来。当然,我并不是主张贫穷,而是主张要珍惜我们已经拥有的。我不是希望你们把拥有的财富都送给人,都扔掉它,处于贫穷状态。而是对已经有的我们要低下头好好想一想要珍惜它们,打量打量现在的情况。我们惯有的思维模式是经常想我没有什么,很少想我已拥有了什么。知足的意思就是我们要经常想到自己原来已经拥有了许多,我拥有这
/ U2 j# j) l7 H" M些就已经足够了。要这样去想,注意自己拥有的,清醒自己拥有什么,对自己所拥有的保持正知。 3 r! r$ g( A2 {1 E- p

2 v+ j  f+ p1 ?' j8 e% v    出家比丘的生活,如果按释迦牟尼佛的要求,非常简朴。这种简朴的生活有它特别的味道。虚云老和尚,我们现在看他老人家的照片,大褂上面很多补丁,补了又补。据说他老人家到北京去出席亚太和平会议,会见很多外国的高僧和代表,当时的中央政府希望他老人家换一件衣服,穿得漂亮一点。去接见外宾嘛!虚云老和尚不管那一套,到时出现还是那一身衲衣,搞得有的官员很不高兴。但虚云老和尚他是一位禅者,不管那些,我行我素,还是那. s3 {7 ?6 `$ K" X
身衣服。所以在这方面,精神生活的充实,确实包含其中。我们自己家里的东西,你注意体会一下,有一些东西你用的时间长了,它成为你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你会很珍惜它,和它成为朋友。如果我们老是把注意力向外,见异思迁,就会冷漠我们已经拥有的,就像冷漠一个朋友一样。老是去找新朋友,旧朋友就被你抛弃了。
2 \3 V" L9 E% s( K4 T/ T5 `
; e- W! O1 T& h: e: I    我们对自己已经拥有的,要明白它、珍惜它,这叫做知足。知足者,快乐会很多。第二个"知足"就是指这个意思。
. a" z7 i" [3 @) s0 E
' J, u6 E6 t' d% H! \[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07-12-19 10:38 编辑 ]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个叫"知皈"。( q2 o' v( G' L; j" @
8 ~& t4 R. X) d# l+ C4 P7 M/ k
皈是皈依的皈,回来的意思。除了要吃饭穿衣结婚成家生儿育女以外,人生还有一个很重大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在佛教里称作"生死大事",哲学家叫它"终极关怀"。我们人生从哪里来?死到何处去?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人从出生到死亡,往往是像一片树叶一样,随风飘荡。有时候吹到屋顶上,有时候吹到水沟里,身不由己。很多人就这样度过了一生,没有能够静下来,没有一天静下来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真正的价值在哪里?没有去思考。 1 @7 e) b) b% W& W( D/ N; L7 ?

" D  v7 i6 O/ W* e    信仰,应该说是人类普遍的需求。当然有的人,没有觉醒这个需求,没有发现自己有这个需求,其实它是我们普遍的需求。知皈,从佛教来说就是要知道归依处。知道了归依处,我们的心,就有了精神家园,就有了精神支柱。这时候,你对生活中的一切,就有一个判断的标准,知道怎么选择,怎么取舍。在人生的种种境遇之中,我们比以前更有力量和信心。 8 H& t( S5 ^% ^2 c) X; S
( j$ z4 c# z7 ?. }( m. L
    做一个佛教徒,第一步就是三皈依。三皈依这个仪式,表明你已经明白了佛法僧三宝是你生命的真实依靠之处。所以现在你通过三皈依这个仪式,把佛法僧三宝接纳到自己的内心。可能在这之前你像是随风飘荡的落叶,有了三皈依以后,你就像深深地扎根于大地的大树,再也不会随风飘荡,而是非常地稳固。心灵的这种归宿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有所表现,很多居士应该能够体验到这一点。已经皈依了三宝、进入了佛门的居士,往往心都会安。对于
. N$ A8 h, }! j, S这一点科学家还做过调查。做调查的科学家并不是信佛的,这些不信佛的科学家通过很深入的调查,最后的结果是发现佛教徒真的是比其他的人群要快乐。为什么他们比较快乐?后来他们发现佛教徒快乐的原因不在物质上,而是在他们的信仰上。有信仰的人,他很安详。心里面安定,生活也会相对安定。这种快乐,就不同于物质享受的快乐,不同于感官享乐的快乐。那是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不依赖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这种快乐就像山里的泉水,源源不断地从内心深处流出来。不管社会怎么变化,不管我们的世界怎么样,他内心的信仰不断
& M5 h+ h' Q+ O地在支持他,不断地为他提供快乐的信息和源泉。
' P6 P! g3 q/ f2 f" t: w0 l' L% h! K- N* X
    所以只有真正找到了归依处的人,才是一个有力量的人。没有归依处的人,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不能真正地帮助他人。有了归依处,有了力量,我们就可以帮助别的众生,就可以真正利益众生。没有归依处,很多时候我们想帮助别人,可能只是主观的愿望,实际去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经常偏离出发点,在帮助别人的过程里面迷失了自我,把自己弄丢了。因为所谓要帮助别人,利益众生不是那么简单的。那需要这个人有智慧,需要这个人自己有
1 O, V. Q% p+ @9 X主张。自己有信心有力量,才可以帮助别人。通常的情况下,我们不仅不能帮助别人,反而会给别人找麻烦。香港旭日集团的杨勋先生,他就很通俗地说:我们要学佛,第一步先要做一个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给别人添麻烦。其次是帮助别人解除麻烦。不仅自己不给别人找麻烦,而且有力量帮助社会、帮助身边的人解除麻烦。那么这就进一步了,这就是菩萨道。
% C* g8 c4 ?* R& X5 r. U: {
# C+ u; a' T3 [: w, h) K/ F# D    我不知道在座的是否都已经皈依了三宝进入了佛门?那么我希望尚未进入佛门的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们要找到我们的根。有一类读书人,知识分子容易轻狂,他会说我学就可以了,而且要把几种宗教博采众长,汇集到一起。这其实是一种轻狂的表现。一个不轻狂的人,往往只是体认某一种传统,回归某一种传统。从佛教这种传统来说,它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实际上这个历史还不仅仅是我们这一期人类的历史,在人类的这期文明以前有佛法,
1 X" R: Y( _$ V0 K( u, n在人类的这期文明之后还会有佛法。这个真理的生命是永恒的,常在的,是无始无终的。个人的小生命汇入真理的长河,那就是归家。归家,如同一滴水回到大海,如同一粒灰尘回到泰山的怀抱。一滴水如果不回到大海,很快它就会蒸发得无影无踪;一粒灰尘如果只是随风飞扬,也不知道会被吹到哪里去。也许会刮到房顶上,也可能会刮到粪坑里。你找到了佛法僧三宝,找到了信仰,那你就找到了靠山。就像一粒尘土成为山的一部分,是永远坚固的。 2 E# I4 l6 I8 D' w0 N

. \) t9 L& Z  S  v) U    我们要学佛,从在家人的角度来讲,就是这三个知道。第一是要"知止"。知止很重要,如果不知止,我们就会浪费掉已经拥有的很多宝贵的财富。人生有些事情是不可逆的,往往我们拥有的时候不知道,失去的时候你才知道,那时却再也不能倒转了。在一个因缘下,我知道有一个人,他犯了很严重的罪,然后他却逃跑了。当然我没有跟这个人直接接触,我只是接触过他家里的人。我从他家人那儿就感觉到这个人做了那件事以后,他把别人的生命葬送了以后,把自己的生命也葬送掉了。也许他还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但是他把自己葬送掉了。不仅如此,他全家好像也被他葬送掉了,因为他的家人,全都陷入了恐怖和痛苦的深渊。他杀了人,在外面逃跑,他害怕所有的人,怀疑周围的人都是来抓他的,还要不断地往远处跑。这样的人,因为一个错误,就把最高贵的东西葬送了,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这就是不知止造成的后果。第二是要知足,第三是要知皈。我想就讲到这里。! A( v# Y4 g, [* p* u* B8 B& s

' g8 T+ Q% Z+ r& u[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07-12-19 10:37 编辑 ]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海法师的博客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 x# [  f% c0 [/ o& _
! Q$ Y$ `% v1 L: I3 z+ Whttp://www.dadunet.com/index.php/38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07-12-27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楼 的帖子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我的老家离柏林寺不远,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去拜访这位大师。
大型搬家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07-12-27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楼 的帖子

不过,你给的这个网页打不开。我找到的大师的个人网页是:9 R# W) P. ]7 q3 _: ^3 n
http://blog.ifeng.com/index.php/ ... n_viewpro_showpro_1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7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咱们约好,一起去

怎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7-19 07:30 , Processed in 0.22099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