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中国在联合国大会决议上没有否决权)5 R$ T% V% v3 [! I" a% S
' S! @- F% t3 t4 P( R" t. P
关于日本打算竞争安理会新常任理事国的事情,最近闹腾得很厉害。据报道说,日本已经获得大约五十个国家的支持,估计这个数字还会增长,毕竟随着局势的明朗,原本尚需暧昧的国家终究会表示自己的态度,再有,如果一些国家无望当选,其获得的票数也会向集约的地方转移。至少从我看来,原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国,也是战败国的日本和德国比其他的国家更有竞争力,这也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由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国际社会的贡献也很大的现实。. x+ `- z" ?- f
% u! \6 ^% Z3 R7 a% a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还有,当今世界各国对日本和德国反感的并不多,即使在亚洲,只是主要集中在东北亚的中国和南北两个朝鲜。所以,即使再加上其他一些战争受害国,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国家区区也过不了十国。这样的反对力量,肯定敌不过几十家甚至更多国家的支持。在投票表决中,讲道理不如讲数量。按照外交部发言人最新表态的理解,所有阻碍日本的障碍更优先适用于德国,也就是说,德国入选的资格比日本还要勉强。在日本和印度对中国的比较中,印度实际上对中国更加不利。! L6 t% ~+ J" z7 u0 g& o6 z# K
0 L2 B! [# U8 e8 Y8 S& @
列举日本、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德国、埃及、尼日利亚、南非、墨西哥、巴西、澳大利亚,可以从文化范畴、经济作用、洲际地理、国际影响力等不同侧面作出评估。估计日本遇到的反对票会是其中最少的之一,至少它不会同时遭遇宗教文化对峙、战略利益冲突和一级势不两立的竞争这样的局面。而且很多国家也都注意到日本的国际援助之大,其受惠国也是众多。我们必须承认,所有这些国家的意志并非为我们能左右,而且这些国家为其自身利益也会有所比较有所摆布。 7 l" f. R+ L' f- ^; C3 y( W5 ~* P# a / y* m1 D& L: ^/ T7 J从国内的报道中,我不知道这个投票究竟是在联合国大会还是安理会中进行。按照日本已经获得五十左右个国家支持的说法,看起来是一个联合国大会投票表决的事项,也就是所有成员国共同参与的事项。在联合国大会的表决规则中,没有否决票这一说。否决票只有在安理会的决议表决中有效,联合国大会的投票规则中只有表决多数,比如当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地位的表决就是如此,那是三分之二多数。显然,日本能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只有“反对票”而没有“否决票”。( I% M6 s# ^, \: D4 K& V a5 e
' o) U* ~, i, U/ @0 ^6 ?5 x* ^
中国回到联合国已经三十年有余,联合国各项规则应当早已清楚无疑。可是今天网络上还是在呼吁中国投票“否决”,还议论有否这个胆量或情面之类的。事情搞到如此声势浩大,外交部的发言人也不做解释,王顾左右而言他地支支吾吾。这很令人意外。外交部为什么如此吞吞吐吐呢?对于中国,如果打算阻击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必须联手六十个国家以上才能保证日本不高于三分之二的有效多数,甚至要达到九十七个国家来保证日本不能获得报数以上的支持。这数字,无论后者还是前者,都是令自己瞠目的困难。2 h6 a- q* X1 ~# N9 t
$ Q4 M4 e# K8 u, C" V) \总体看起来,日本应当是这些入围国家中最有可能成为没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真若如此,无论中日关系如何处置,日本当然应当成为“一般国家”或者“正常国家”。这会引得我们讨嫌或厌恶,但我们无法质疑常任理事国为什么必须是“正常国家”,因为实在来讲,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由一个“非正常国家”出任,的确是一宗国际玩笑。而且一个国家没有那样的能力,以使得另一个国家长期置于非正常状态。由一个国家抉择另一个国家的走向,至少不符合人类现实的智慧和能力。 G3 ?0 _- O' l3 d
6 a- Z; R0 a+ }/ w显然,必须面对现实,也必须接受现实。当事情并不能为自己左右的时候,也就不可能改变现实走向。中国可以对日本格格不入,但中国可以和全世界格格不入么?难道动员全世界比痛恨希特勒还要痛恨日本么?我们的精神、我们的价值理念、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能力能如此感染别人心情么,当然也改变别人的判断?事实上,我们的视听被左右着,我们的理解越被左右着,我们的判断也被左右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被左右着。我们的正义是有我们自己价值的,这样的价值是我们自己需要的,但全世界其他国家呢?其他民族呢?其他文化呢?. A9 Z+ A E& T" G* E r8 Q8 b0 F l2 X
/ [" E9 P* L7 |% s K联合国和安理会,自打成立那天开始,追逐的是人来的未来,是“不再”,解决的不是历史,而是奔向未来。这就是我们很看不清楚的所在。我们相信温故而知新,相信从过去来判断未来。但可能也可以为了未来来思考历史,来理解历史。我们的文化开篇是“祖祖辈辈”,而现在世界精神关注的是“子子孙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