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7-9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佛教的特色& g7 U* I8 p8 o+ U; k* Y! P/ [
4 R1 \( r' a2 m, L& _' G- ^
佛教的特色在於涵容而有层次、正信而不迷信、神圣而非神秘。+ P( K( o7 R; \6 b
$ L) k$ w: s5 Q8 V; H2 g1、涵容而有层次3 t5 s7 n0 H: a; }2 k, p
% n# \- T3 ~. b* Z- D o
佛教是以「法」为救济,不是以人或神为救济。佛法对世间的一切法没有偏执,所以是无我、慈悲、智慧的。因此世间的一切善法,都是佛法,任何对社会人心和生活有帮助的宗教、哲学、知识、技能,都不排斥。所以佛教是涵容世间所有善法的。
' G0 D+ w; ?0 F% p% n- }9 v" K4 F4 b" [! }
佛教把善法,分为五个层次:人、天、声闻、缘觉、菩萨。! q$ w% ~. [. b+ C; K2 r9 e& L& Y
( j. z9 \# N1 _* K) L, S
人,是指具足完美的人格。尽人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最基层的条件,若加上修行利他的布施,当然更好。行善的定义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独善是人的善法,兼善是天的善法。具备人天标准,再加上禅定及智慧等的修行,最後得到解脱而进入涅盘的,是声闻及缘觉二乘的层次。以人天善法做基础,发大菩提心,永无止境地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馈地为众生服务、贡献,这是自觉觉他,大乘菩萨行的层次,菩萨的最高层次便是佛,是以上述的四个层次为基础而达到空、无相、无愿的境界。; u; u @2 Z% s9 F3 [
9 Y3 i" K1 y5 F) T. j) y5 `2、正信而不迷信3 Y2 Q! ?# k+ W! c% U0 X
' S- y) m( {, J$ }, {「迷信」有四项特徵:盲目崇拜、不合情理、似是而非、邪正不分。
' m7 d% L b! t) I3 W" ?所谓「盲目崇拜」,就是人云亦云,听说某人神通很灵,就不经理性的思辨而趋之若�ζ�Ω�。这好像有事时听说找流氓比警察有效,便找流氓帮忙一样。流氓可能在一时间比警察管用,为你解决了当前的问题,但是它的後遗症是可想而知的。6 w5 V* W1 K; J$ N* a* w. }0 {
j. r( u, I3 E所谓「不合情理」,是指违背因果原则。例如相信「稻无天水不发,人无横财不富」,而不择手段,大做投机生意,谋取不合理的利益,大放高利贷等,都是不合情理的。带来的後果,很可能是身败名裂,甚至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又如媚鬼贿神求横财,或用符咒求横财等,纵然能让你一时间好像发了财了,可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凡是不合情理的,不论借神的力量也好,鬼的力量也好,人的力量也好,因其不合乎因果的道理,所以是迷信。
$ G9 q) f+ X/ O. I& Y5 g
, }6 O' k$ [7 N. G8 g* @" M' ?所谓「似是而非」,是指任何宗教都有它自己的一套道理。有的说靠神的力量或加持的力量,只要信他、依他,一定会灵、一定会验,可以叫你即身成佛,立刻开悟,或是有病祛病,没病消灾。在他们开出的万灵保单上也有冠冕堂皇、似是而非的理论,但是对真正的原因则讳而不谈。对这样的宗教,最好谨慎,以免後患。 O- b! O( j" P: D$ B9 m
/ E& }! U: s: c$ M. g* \& P9 n; S
所谓「邪正不分」,是指鬼神现象所制造的迷信,是不分邪正的。鬼神往往通过灵媒及乩坛等工具,以劝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善良姿态,诱人去信从,当你进了他们的门之後,则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威胁利诱,使你恐惧,也使你驯服,若要脱离则可能会发生身心的障碍及家庭和事业上的困扰了。他们的是非标准与常人不同,他们的因果观念也暧昧不清。
6 p5 q* g3 ]" P7 t4 `) y
, x5 |7 c1 U5 T/ T佛教的「正信」,就是以佛、法、僧三宝为信仰的对象。信佛,不是崇拜佛的肉体,而是崇拜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以及佛陀留给我们的恩德。 B& M4 u+ K$ P/ N5 N5 N4 t
6 H! E/ E" `' Z- c, U! a3 ^9 t7 Q
信佛陀的教法,使我们依教奉行而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释迦牟尼佛临要涅盘之时,有弟子问他:「您老人家入灭後,我们怎麽办呢?」佛说:「你们应以法为师,以戒为师。」就是依赖佛所说的正法,建立信心,如法修行,就能得解脱,证菩提。
, G" Y( t2 b* p% g+ S! B
% L$ |! Z& N- v5 o( A3 t8 x信教团的比丘、比丘尼僧,由僧代代相传,传法受戒,以僧代表三宝,住持佛法。以僧宝为正信的对象,并不等於把出家人神格化,而是出家人以法为师,依戒而住,以定、慧自修,并教他修,即使他们还没有成佛,也没有开悟,出家人的形象,已为佛教做了清净离欲的表徵。
8 z1 E- M3 _6 C( g9 R- f! D! t' k/ V; o8 I
正信是信佛、法、僧三宝,缺一不可。如果只信佛而不信法、不信僧,这等於是信鬼神一样;如果只信法而不信佛、不信僧,这等於是书呆子一样;如果只信僧而不信佛、不信法,这等於是拜了个乾爹娘一样。一定要佛、法、僧三宝具足,才算是正信的佛教。; C- P2 i7 y- m& O1 ^+ {
+ p" K9 K# r, a& y- a) D' K
3、神圣而非神秘& z, v) s( g& N" I# q
, b& D2 r9 n( o! u# ^$ x
「神秘」是高不可攀但又可以感觉到他的威力;处处可以控制你但又不知他从何来;随时可给你照顾但又不知是何理由;随时可给你惩罚而又处处寻他不着;往往表现出超乎常情的能力,却又未必真的对你有用。这些现象,有的是由人操纵的幻术,有的是出於自我的心理反常,有些是真的由神鬼的灵力所产生。. ?4 i1 s( x8 W# A
& D; C0 t# Q/ T: Q/ W, ^" O- [佛、法、僧三宝是神圣的。佛是伟大人格慈悲与智慧的究竟圆满者;法是除烦恼证菩提的道理和方法;僧是上求无上正觉,下化无边众生的修行者。此三者均非一般世间的宗教所及,所以是不可思议的神圣,而非鬼神伎俩的神秘。佛教徒要发无上的大菩提心,学佛、修法、行菩萨道,以佛法帮助众生,使众生已生之恶速断、未生之恶不生,此即令众生早日得离苦。还要使众生已生之善增长、未生之善速生,此即令众生早日得安乐。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令众生得安乐,便是无我的大菩提心。不必用大菩萨及活佛的形象来劝导人,而是显现众生相来劝化众生於不着痕迹之中。所以是神圣而非神秘。
2 Q. _$ W7 b7 F* X, a# ~' D# E, P& G. u8 q* K4 ]
(五)佛教与非佛教的区别
7 M1 q) } f0 C
$ u$ a: }$ |% }: c! z+ h1、无神与有神之别! k* t% e9 D, D' j% s+ m2 K
8 J# u* n8 M: ?# a! f2 P( N
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但也不是唯物论。佛教主张众生所接触到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起、因缘灭。我们这个世界的形成,是由生到这世界来的那些众生,过去所造种种业,而感受到的结果,这叫作「业果」,或称「业报体」。共同的环境是由共业所感;各人的环境和身心,是各自所造的别业所感。因为是由众生自造而不是神所创造,所以是无神论的宗教。但是佛教并不否认各种神鬼。只是佛教所讲的神鬼是众生的类别,而不是宇宙的主宰。; r) U, U5 |% l1 O
4 d5 s" Y! @) \9 i( y# l& M
佛教以外的宗教都是有神论者,有三种类别层次:! ~ O! i8 l+ m+ Z
* P, i4 M/ E. F4 \
(1)原始形态的多种信仰:认为宇宙间的任何现象,都有各类不同的神在掌管,以水为例,江有江神,海有海神,小沟有小沟的神,厨房、厕所,乃至一草、一木都有特定的神明在管理。这些神和神之间,没有领袖,彼此各不相属。 W$ V$ e. g# W$ c+ d0 ]+ T3 M3 @; c
! V5 r5 X& ^) y, y: R
(2)中央集权式的多神信仰:例如中国的道教、印度的婆罗门教,都是在众神之上有一个最大的神,统摄所有的神。中国的道教是元始天尊,又叫玉皇大帝;印度的婆罗门教是大梵天,又叫湿婆神。9 L" r; i1 ?* P+ R- d
' C, a3 m5 W4 }5 \/ O5 Z
(3)唯一神论的宗教:相信自己所信的是唯一的创造和毁灭宇宙的主宰神,其他一切灵界灵体的神明通通是魔鬼,比如犹太教、基督教、回教。
3 K2 ~/ i# N ^* m& i# F5 u
) s+ [& ?! q' {% D7 A2、净化与神化、俗化之别( E2 f p+ B8 Z+ d& C) \4 c
1 a4 }3 P; n% Q1 z" E/ _; R「神化」是除了佛教之外的其他一切宗教所共有的特徵。他们相信神明能主宰人间祸福,而把自己的命运全部交给不可知、不可测的神明。有的宗教相信神是全知全能的,能使我们上天国,也有权使我们下地狱。不因犯过而不升天国,也不因行善而不下地狱,但看是否信神信得彻底。信者升天国,不信者不得救而下地狱。这一类的人,如果信心坚定的话,虽跟佛教的理论不相同,也往往非常有修养,但难免有点类似澳洲的鸵鸟。另有一种信仰,是仗神的力量使自己修炼成神。附佛法外道便说以他们的加持力,可以即身修炼成佛。这些神化的宗教,就好像拮据之时向地下钱庄告贷一样。一时之间钱是有了,但不是自己的。也像挖肉补疮,虽然解决一时的问题,跟着衍生的问题,终究无法解决。
* e$ [8 t4 ]0 A: \. c$ Q1 \6 b
- K0 G: i% ~. ?至於「俗化」的信仰,则是以贿赂神明来祈求神明,赐给世俗之间大家所需要的近利和暴富。拜财神求发财、拜注生娘娘求子息、拜妈祖等海神求海上平安、问卜命运求黄石公,乃至为了彩券中奖求土地公,过节祭祖、吉庆祭神希望保佑子孙平安。这些就是俗化的信仰了。( y M" d- J( T4 b
0 ^3 ?" _: m. I9 |% f佛教不否定俗化的民间信仰和神化的各级宗教,都有其一定的作用。但是肯定净化的佛教,则对世道人心更加有用。佛教以佛、法、僧三宝化导世间,又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来净化人间的身口行为,再以禅定的工夫净化我们心理的行为,更主张以理性的智慧处理自己,利益他人。若能依教奉行,对自己则身心健康,对他人则家庭和乐、社会安宁。佛教的净化人间,也具足神化的功能和俗化的力量,却不会由於神化、俗化的偏颇而造成个人的困扰及社会的失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