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我从前做船生意,对船很有缘分,因此对《金刚经》中佛说的「如筏喻者」,
& A' s+ x( d N" C# h3 _特别感到有兴趣,这里先以「如筏喻者」作个引子。
. H: R0 ?" ?& V* c8 `* ^1 Y" N) ]3 Y. H" q
〖如筏喻者〗- o8 Q2 k+ U: M) y( }: i/ [
0 \8 z, I- G5 f8 z2 w$ z. c8 g 「如筏喻者」是以划船渡大海为譬喻。筏或者船是譬喻佛法,渡大海是譬喻
8 [7 s0 I' ~" s- Z( ~& W从轮回生死到解脱成佛的过程。轮回生死譬喻此岸,解脱成佛乃称彼岸,此大海
! Q9 o' I0 |9 ?( L& ^茫茫,非有船不得渡。2 v; z0 v! o0 B4 E/ y( l
2 c( A* e6 ^, N& ]2 J. W
各位你们可以说都已经是上了船的人。上了船的人应该说已有希望到彼岸,: ~3 b/ Q* k9 g9 Y! B+ _
可是世上也有很多人上了船之后,又改变主意,跳回此岸。有的船老是在此岸港
( ^0 Z `8 ^2 Q' m; z- A2 C M8 ?& ]口不离开,有的船虽已划到海中,但不知划向何方,有的船则老是在兜圈子。我
/ B6 _* l7 R) O( q& A$ x' F很盼望大家不但已上了船,而且知道彼岸的方向,正在朝这个方向一直划去。 X1 u5 R7 h. P h# E
9 ]0 T7 ?/ S' G: N! t% H 世上已上船的人,如果已经剃度出家的,我们称之为出家人;如果并未剃度- ~0 C/ S" h+ \, M7 x" Q* E
出家的,我们称之为在家人。因此,我这个题目中的在家人,并不是指世上所有
! F. p9 @; l. T/ k2 w4 t未剃度出家的人,而是指已有缘接触佛法、已有缘找到一条船、已有缘上了船、
2 W, b" b, N# G已有缘握桨在手、已有缘在划船、或者已有缘认清方向,正在朝这个方向划船前2 ^* x- _/ n O3 n$ m2 j( ~
进的这批在家人,正好比如各位。应该如何修行最是有效?如何修行最不浪费时' b: o3 Q* K6 A; k- k4 K; b, U
间?是我想和各位讨论的题目。
( a4 g( d) o* K
) e8 X; i3 w; [8 m+ d 我十六岁有缘接触佛法,可以说上了一条小船,六十几年中划划停停,有时7 t. y, A9 j2 K$ d" e/ P
候兜圈子,甚至于倒退。近年来,虽然自己觉得好像比较能用得上劲,方向也似6 A5 G' i7 i$ L6 U
乎看准了些,但究竟已离此岸多远,实在不敢讲;会不会又划回此岸,也不敢讲。
0 p: \: T( g) s0 J' m所可说的,我是一个十足的在家人,从来没有出过家,凡在家人所有的妻子、子
& o. K4 Z* W+ Y7 W7 i9 `2 K女、贪嗔疑疑慢我都有。虽然现在已逐渐减少,譬如说妻子已先走了,嗔也比从( {4 Z% ~3 R$ F0 `
前减少,但六十余年中多少有一些领会,有一些在酸甜苦辣中提炼出来的经验,) x$ W: R8 X3 O- u
深深感觉到修行的不容易,而在家人修行似乎障碍更多。这里之所以选这个题目,! F: z% x/ V5 d. m( C% t
也是因为觉得在家人修行实在不易,觉得我这多年中得到的一点经验,应该贡献
$ s$ H! w% W r5 R [, @ `出来,以供大家作参考或是借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不吝指教。
* @/ k: k: R( V6 L' L6 a- o# O" j( o" W A, ]1 c/ T' x K1 R
修行这个名词,原有广义狭义之分。这个题目是专指在家人的修行,所以是4 x# s9 h% t5 z' c" a. k
广义的包括了修人天福报的十善道,换句话说,是有相布施及无相布施都包括在
: ?/ ]; Z1 p+ U$ R/ z内;而布施也包括了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简称之,也可以说是指修
* ]+ Q# I6 F+ T: e/ \, ?0 q一切善法。
2 [% E- Z1 {8 F# c
. j2 Z& L- [5 R: c5 Z 在家人要想修行,只有靠自己,要自己订出一套可行的功课,这是我六十年' E# q6 I4 O: A0 ^$ _
来所体会出来的最重要经验。
3 d! s2 `' G; ]4 p$ g. r5 x. T0 a1 b, R0 [8 c
出家人过的是寺庙生活,有做功课的殿,有庄严的佛菩萨像时时看著他,有
r1 C8 p- s6 s* G! v+ u5 v' H一定的时间共同做功课 ── 早课、晚课及参加各种法会,还有师父师长的督促( J8 t+ ^. W3 a9 x
指导及师兄师弟的互相鼓励。我们在家人没有这种福报,而且在家人的环境也远) m- _9 d8 t, l5 T' N& f4 Q
比出家人乱而杂,上事父母,下养子女,不但谋生的负担重,外境的引诱也多,
$ W3 c( v; w0 j/ {8 E' {特别是在美国的中国年轻父母,想到将来子女读大学的费用,每每觉得压力很重。% w- J0 h( Y( E( ~
因此,在家人要修行,实在不容易,不但错了方向没有人纠正您,也极容易感到9 i* h9 S5 Q1 J+ d# A
疲厌,生退心。所以,在家人修行,顶重要的是要严格管理自己,订出一套可行" `0 Z6 @0 Q9 m. ~
的功课。我愿意再强调一次,这是我六十年中体会出来的最重要经验。) n$ K/ P" y" i
; E6 s ~9 t* Z" k# ]$ y; ]* {9 [; R$ x+ {0 L9 I8 Z: \. ]
〖自己订功课〗
2 q4 q+ E5 p& f- g
, [* \1 C8 x# p x8 Z) Z 怎样订您自己的功课呢?当然每个人不会相同。我也订过不少不同的功课,; Y3 Q0 V. m* x5 l, S. R U# Z/ I4 C
试验过好几种法门,我目前的结论共有四点,想贡献给大家。% y4 l" m* R/ C' f) D
/ h4 ~" `9 m& T3 d/ d# [ 第一点,要决心起早,自己订一早课。晚上订的功课,极容易因一天工作的8 y3 W- z3 }+ t7 a7 L
疲劳或者因为有晚间的应酬而松懈或放弃。唯有早上提早至少半小时起床,在早
1 ]: P8 Z+ X: M D# H$ d餐以前,订出半小时的功课,这时间最为有用,也不容易受打扰,可以持久。譬1 A5 S# [7 _1 o' S1 K/ C
如说每天早上念一遍《金刚经》,或者多少遍《大悲咒》,或者一遍《阿弥陀经》
1 x9 ` _2 a9 ~/ F6 d* n及一千声佛号,或者念多少遍六字大明咒,或者练习四念住,或者修习止观禅定,
/ D/ K4 o6 Z* `# M+ D, c8 x看您对那种修法最能相应,都可以,但一经订后,三、五年内不要更变。) B8 Y6 ~6 W, h
( I1 K, G' s( X* E' E$ l 第二点,要设法一年至少参加一次严肃的佛七、禅七或其他修持,不要短过2 \3 n( {7 g2 L+ l
七天。我一生中感觉到跟张澄基教授有三次连续三个星期的修静最为得力。在参0 ^+ R2 s/ ~/ u0 W! e) z& ~2 j
加期内一定要止语,能守八关斋戒最好。止语要真真连续七天,并不是上堂止语, ~/ \" D: P+ r- o
回到宿舍又和人闲谈,这样的中断,对修持毫无用处,毫不得力。所以,最好甚
2 P/ x6 A5 O7 J+ Y; H么事都不管,在这七天中,将身心完全放在修行上。各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 W- d, L* s
您就抽出七天,将您身心内的一切污染,澈底清除一次,对您一定有好处。0 g, u. l/ M% p
4 M0 B C6 L" h8 J$ l 第三点,要细心认识自己。先问一问自己,您活了这么多年,有没有认识您$ m+ M m$ ^' K/ x+ S; ^ A
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是在家人修行中的一个重要关键。如果您对自己没有4 J) K$ F; ] R! l$ {1 w. Q
了解,不知道您的嗜好、长处及弱点,不明了自己的个性,很可能盲修瞎练,浪
$ j7 s9 N' g8 Y9 H$ Z% W% @# A费时间,甚至于走入邪途。1 P& p( Z$ n3 C
5 G' D$ u( G/ d0 x4 d0 I' Q4 s 怎样去认识您自己呢?先从大处著手,细心体会一下您自己的个性。不要去- p' Y" O& B0 d& a; Q
想这种个性是好呢?还是坏?也不要听别人这么说,就以为您是如此,而是要坦
* h/ _' T+ g0 s) h# j- t白找出您自己的个性是那种典型。下面二个例子是比较偏向于极端的例子,您的
6 a& Z( d, c8 h4 J个性可能介乎两者之间,不过也可以找出倾向。4 \3 Z% C7 _2 e7 n7 u
+ F* [4 [/ S1 o; j 第一种典型 ── 你是不是常有不安全感?常常为自己著想,将自己的利害
& b) m2 R; S+ ]9 g$ v% u% r看得很重?因为要保护自己,所以怕和人结交,怕找麻烦,也因此不喜欢帮人?
; \2 h7 e; L! h" X2 z! g所谓独善其身,个性趋向孤独。这是一种个性的典型。
( d5 g2 X0 _ a# F8 s" _3 z* A
/ T8 J/ c8 `2 [5 E2 E 另一种典型 ── 你对自己的事、自己的利害看得很淡,不十分关心,却喜
5 S: [6 e5 G( b/ r欢帮别人的忙,喜欢替别人著想,有极强的同情心,有仗义打抱不平的胸怀,不
+ N7 W6 o8 o+ [, I计自己的利害,有时会弄得焦头烂额,不以为苦。为人慷慨好朋友,虽然有时也
# y) h% A: t# b0 A会答应了人做不到,反而被人骂。这又是一种个性的典型。
& f x1 e$ A7 g/ x3 y$ U4 U& m O; {! l" }: N
自己细心的观察一下,您是近乎那一种典型。
% @1 e: E9 k% ~# f; Z0 p
6 R, l$ D$ |6 E2 M ^' b 各位,这两种典型都不坏。您只要自己认清楚了您是近乎那一种典型,运用( v: J5 t" B, n3 P5 s
发挥您的长处,避去您的缺点,一样可以成功。我的所谓成功,是指走上修行的
0 R* Y+ O" @& N菩提大道。
# y* W- t+ i& x* r2 q: Z L& u; @
如果您自己观察下来,您是近乎第一种典型的人,我建议您先从修学原始佛
1 C2 P8 W) F1 {% X' X教入手。四念住是一帖对症良药。如果您对于研读中国古文的经典没有问题,四
: m! D5 y$ \7 z圣谛、八正道等哲理及教法,都是好的,应该细心研究。倘您宿根深厚,一样可0 {5 j9 @7 T( s, R _1 h @' y1 o# E
以得果。《金刚经》中说:「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8 r6 h- @& F2 ]) O
是名须陀洹。」须陀洹是修学原始佛教达到的初果。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即是不* n+ o- }% N e# I6 R6 H* _2 Z
受外境的影响。第一种典型的人,比较容易修到不受外境的影响,也比第二种典+ t( C* v1 u/ s5 o' ?/ ~
型的人所接触的外境简单,因此容易修到初果的境界。/ j) e- w7 h& B
+ a5 j& S: U' @" \1 `2 [/ s1 ? 如果您自己观察下来,您是近乎第二种典型的人,我建议您读一读《华严经》
% t/ b% X8 @$ R7 ? W4 ~ P中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将您的心胸放大。学大乘佛法,顶要紧的是冲淡我相,, V/ X+ e$ ^+ K
而扩大心胸是破我相的基础。第二种典型的人已具有大乘根器,再将心胸放大,
6 L! i3 t. D% i% E4 r7 J则人我之分趋淡,分别计较减轻,自然能迅速走上菩提大道。
. B% e9 ?. {1 `5 w/ Q/ ~8 _. ~8 \; f# y( Z+ N" C& E& y* h. v
至于认识您自己的弱点,是贪心重呢?是嗔心重呢?是疑心重呢?或是自慢- O7 ?9 [6 M' f& U
骄傲?唯有自己坦白承认您的幻躯有那些弱点,方能设法避免,方能自己提醒,4 P/ G* J4 H+ {9 g% F$ }* ^
不走上造恶业的因缘,这是想要修行的在家人须时时警惕的重要步骤。& I: O+ m, a7 B
( h+ p& @. Q; t4 c v 第四点,要尽量将你的生活和修行打成一片。这初听好像并不容易,其实并9 p0 X+ v8 n" U0 M4 m- G
不难,养成习惯之后,效用很大。因为我们所讨论的是在家人的修行,所以最可
" |! u/ M+ p, z能和日常生活打成一片的是布施。其要诀是将布施的念头常常放在心上,留心抓: s1 `. ~5 e- O$ ^
住机会。要记住凡是影响人们愈广愈大愈久的机会,其作用,也即是功德福报,0 W k5 P7 l4 X, l4 x
也愈大。
x T% p) R6 l$ M3 _5 E1 i9 N5 }
+ W( X$ D1 N& Z* o) O) m; M 我们都已经是上了船的人,应该知道布施并不只是捐钱。布施有法施、财施、
3 ] N4 m; T9 U1 i7 ^8 z' I无畏施,范围很广。让我简单的和各位谈一谈:
# q4 F6 T- x; V: F+ v9 E6 N
0 [9 b6 Q3 e7 b2 ?- J+ \ 使人增加智慧,教人有用的智识(如做老师),供养法师(使法师能安心将4 t4 ~$ q* j) W3 q8 t% Q
佛法智慧传给大众),助印佛书,赠送及流通佛书,都是法施。像台湾的李祖鹄( K6 P) m. T! U
居士,二十年如一日,经他的手送出去的佛书,相信已超过一百万本。台湾另一
0 U+ F; I3 b( _" t! P位翁仁明居士开了一所维摩诘书屋,大规模的赠送及流通佛书,自己常常到书屋
$ K! h% ^3 X4 X+ g去照料。他们二位都是将生活与法施打成一片的好例子。" e/ O- z+ D; u/ {
9 G. _- Q4 M, T# X, u 财施也包括了物质,有的宗教,规定教徒要将每个月收入的百分之几捐给教5 ]8 H! E6 P# G8 q
堂,佛教中一般来讲,都没有这种硬性规定。其实,这种每月得捐若干的办法,( P, x% I" d( _7 N/ r1 ^7 R
也有它的好处,至少可以每个月提醒您一声。假定您能自己规定,我每个月一定
: @8 W; ~8 w; ^5 T捐几块钱给某一个寺庙或某一种义举,久而久之,您就养成财施与日常生活打成% B' ?0 ~% A |4 w* o) C) E
一片的习惯。至于随时随地助人之急,不论多少,都是财施,都是善因,必得善
9 s. S- o6 {8 H6 u报。3 Z+ S7 w; \. D* F
4 l& e; T1 M. R0 h
无畏施更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修的法门。一位善尽其职的护士或警察,
2 s @; Y. t" g% w即是减除人们恐怖的好例子。无畏施也包括了不要造成对方的恐怖。记得小时候,! i2 v4 @9 N1 d" z
有一次跟著母亲去绍兴乡间一家替我们看管祖坟的人家,偶然间看到一件事,使3 E) T# l/ F$ Q4 r5 z
我留下一个始终磨灭不了的印象。这个人家的主妇为了要请我们吃饭,去杀一只% Z' |; ~4 X& X' j+ [5 C
鸡。我正好看到那只母鸡拚命在前面逃,这位主妇拿著一把菜刀在后面追,后面$ f& M; [1 j" @
还有几只小鸡在吱吱呀呀的叫。这天在餐桌上我看了鸡肉,实在吃不下去!这即
" n i' [9 W" C% W0 m1 _是无畏施的反面,世界上的这种情形,或比这更惨的场面不知有多少。要天下太
" f7 M# U. I5 i8 K3 I- j7 N/ b4 p平,要都市中杀盗的罪犯消除,看上去并不容易!因为有这共业的恶因,必然会
' P0 F$ N {: n" J: Q3 n8 U生共业的恶果。如果我们能随时随地自己行无畏施,也能劝人阻止人不杀不害,# _0 S! c/ `8 E$ h6 u$ p3 v
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好修行。
5 T& o4 G, k/ R6 N( M% T* S$ U1 i) L3 U: g
现在我将上面的四点再归纳一下,这是各位可以自己订的功课:
, T+ ?2 j- V3 i* Q) ~' ^9 _1 l/ a! u" R L. k
一、要订立一个可行的早课。
$ {, l! V! [7 b; D' Q3 a/ D( V2 G$ t
二、一年至少要认真参加一次七天或以上的修行法会。% J, U3 V' t* r9 n7 S% n% f
! i/ Q/ T/ {# @& N9 e 三、要随时检讨认识自己。
) Q2 M! c! L& R- k
) O& { B+ k# D9 Y6 d& m3 a" ] 四、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行修行,随时抓住机会。
1 H! i6 h) o$ r; h1 ?# Y: R3 T# @9 }9 \$ Q2 A
因为在家人修行要靠自己,别人帮不了您多少忙,所以健康对您十分重要。* M1 b3 W- ]* e+ v
近年来,美国社会已经由医治疾病逐渐进步为预防疾病,这是一个好现象。希望
! D1 z, i9 l# v5 R各位同修对这一方面的新知识,尽量接受。您身体健康,住世久长,修行、种福、
, p; P( V P4 E积功德的机会也就增加,非常重要。6 U7 S* I/ L4 w& a
* q7 j7 P# E( Z% r. k. G/ r; [0 ~
我自己近年来有三种警□及一个目标,也想贡献给各位供参考及讨论:一、
" @' K: w4 [. H6 Q; n不要以为一定有明天。二、不要批评。三、不要为烦恼所转。并以福慧双修为目
2 c# F8 M" X4 K3 G9 {标。9 V- ]% U: t% i
; A$ W- M. T1 V0 }) @; }
〖不要以为一定有明天〗6 p* m4 x! J7 @4 K
a3 c4 y% J" X8 V7 @4 X
各位,我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几年前,显公法师等六个人坐一辆我的车& w8 c8 N5 [- o6 z! n2 N- x
子,由一位居培诚先生开车。我坐在司机后面窗边的座位上。当车在高速公路上& ]# q5 ]9 ^% S' f' e. `" L2 s
驰行时,右方同一方向开的一辆车,突然绕过我们的车前,撞在我车的左方。那
0 w4 ?9 a7 }* a) E8 d Y$ I5 ]' O时我正睡著,只觉车身一震,「碰」的一大声,惊醒睁眼看时,只见那辆撞我们# X; v& J1 Q/ Z
的车正好一个跟斗翻了出去,我们的车也马上停止。后来方才知道那辆车正好撞- w0 b4 c5 w7 ]/ ^9 _
在我们的车前后门中间的钢骨上,这是这辆车最坚固的一点,所以那辆车被弹了. K" X: n) r/ p
出去。各位请想一想,如果那辆车是撞在钢骨的前方,即撞进前门,居君不死即2 O& \1 u$ {4 ]% a' M; z+ V
伤;如果稍向后,撞进后门,我不死即伤,这真是差之毫□的事。如果撞在后车
5 N- p2 D% ?3 L$ E6 H) A门上,今天我就不可能和各位相聚!, j4 ?' a( F o7 e6 j5 G
6 ? {7 H- |% b 在现代的高速度社会中,一个人随时可以死亡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相信
6 ]; X$ |% m2 |& g* |" S. y各位亲自遇到的经验也一定很多。所以,我这一个警□ ── 不要以为一定有明( v' P6 e+ y/ {) N7 P
天,并不是故意恐吓各位。. }( K. S0 }% Q+ G0 c
- n% j5 _' o3 @; H) o; U9 S. ^ 常听见做母亲的会说:「啊呀!我是很想修行呀,可是孩子还这么小,家里
, d q" W4 J7 i( E的事情又忙得透不过气来,那里有时间修行呢!等孩子们都成人了,我那时就可, s" o, E! F8 T$ N
以安心修行哩!」各位,在座的年轻母亲很多,不知有没有生起过这种念头?我) @% X, E1 U6 n* b8 U
可以告诉各位的,有一位母亲十多年前曾这样说过,可是她现在正忙著替女儿照# _/ C8 D A% v& x5 v, S: S" ~1 \
料孩子!
0 m& ?! v$ n/ L6 Z
( m! ^/ ~. c1 Q+ d% L% s 也常听见在做事的朋友讲:我很喜欢学佛啊,可是现在每天上班,事情实在: A9 a) m: [7 J* X& b$ K' Z" a
太多,不如等我退休之后,一定可以专心修行了。也有人说:现在那里有时间修
2 L$ Y; N8 q) A! b/ n2 F0 r/ V行,现在得尽力赚钱,不然等退休之后,连生活都没有保障,还谈甚么修行。
* I# j9 ]1 s+ \& R& J& D, E$ q7 m2 a' x/ Q, S
各位,我和我的妻子和如都曾有过这种念头。记得有一次我们讨论到这个问( x- H4 g8 {2 M" M" r$ w$ A
题时,和如曾问我一句话,改变了我们的观念。她说:「您知道您能活到几岁?」
! W1 R; E7 C- o5 _, G7 b我说:「这件事可没有人能知道呀!」她说:「那么算盘不能打得这样如意呀!」
+ i+ ^$ e+ u# [6 `" G5 S4 y各位,您们觉得怎样?六十年来,我亲眼看到不能等到孩子成人或等到退休就先
* n2 G4 F9 s6 V# C1 X1 C; E走的,已有好几位了!; d/ h! f: H) W$ W( @
?6 P0 e+ r. ~* j/ P6 b4 L4 m. z
去年年底,我参加了显公法师在大觉寺主持的佛七,令我回忆起十七年前我& s; Y- W* S5 W$ ?# d. q
在大觉寺第一次参加佛七的情景,不觉生起极大的感慨。因为在这短短的十七年7 X. @3 l3 u; m9 _* q2 Q/ ^
中,共同参加第一次佛七的在家佛友,竟没有一人在此次重见。就我记忆所及,# }" [( I; j+ S# v9 F% t6 Q, ~, v
其中已有七位先后去世!如果这种事实还不能使我们相信无常的真理,实在可以
6 ^2 y4 F. @8 g) S. D7 G, [; L说沈迷得太可怕了!* q+ B1 v- I6 y4 Y0 z6 l7 u# g
3 ?' a1 N! L4 g$ p U, [6 e2 p 所以,以为一定有明天,等明天再修的观念,是在家人修行的大忌。
u0 t% b5 Y; S) w; _, L0 |
& @" H3 R$ l& j/ X& c8 O# C$ T& R% q$ X9 }, e0 |
〖不要批评〗
: X9 J4 h4 Y; {: u/ @+ ?# @& H' M- M5 x
我所讲的批评是包括了批评事及批评人。
& @/ k% r; F( l. F( h& g$ Y) [" \* ^0 k" z1 ^* h
不批评并不是说不辨是非,在您没有证入本性或空性之前,应该要辨别是非," j( @1 G5 S/ \2 I- }; H! W. _
应该对是非有所取舍。我的不要批评的警□,一是要慎重三思,不要轻易批评;# v8 Q! _) M G# D4 N# d
二是减少造恶业的可能。各位,我们得自己承认,我们的智慧实在不够,也没有4 H; J2 o3 Z) n
天眼通,看不到一件事今后的影响如何,因此批评很容易有错误,或者有所偏,+ |% f5 q2 n/ ^, T
不够公正。错误、有偏或不公正的批评,害人害事,就会造成恶业,而最易犯的
. u( Q5 R- E! Y8 D, T是口业。. o. i* H4 L. T: ?2 u# Y
0 E$ @ A& y0 i% l7 k5 J& O, g
各位,喜欢批评人是我见我相强烈的明显表现,是成佛的极大障碍,也是我
, t/ Y* x7 X3 g- U2 ~们在家人极易犯的毛病。其实天下很少有绝对的坏人,任何人都有他的长处及短- |' N' m- _5 g0 x
处,重视一个人的长处,帮助他发展及发挥他潜伏著的长处,是真正善于教人用6 I! i& \; u& E9 P/ C
人的人。批评往往会增加自己的烦恼和我慢。! O# r! t6 x m/ `1 h# j9 F
( h, W9 j7 R6 n5 B0 W0 j! @2 p 也有人讲,我是为他好,所以批评他。也有人讲,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民
. l* {/ p2 ?& m4 H( @7 Z$ \主国家,就靠老百姓可以公开批评,以防止作威作福的弊病。这些话都有它的道
; ~" g& S- I7 W/ B r9 {/ j理。我所警□的不批评是不要轻易任性的批评,须知道批评也会使人生反感,错8 Z0 }$ J3 O, x1 p% g( [
误冤枉的批评更容易伤阴德。
: V7 U p" d4 D$ N7 N" J5 j, K/ ^7 s: z* Q! Q( F
) [4 m9 \) _/ V( E* l3 [$ h' u
〖不要为烦恼所转〗$ W1 f4 Q5 p5 @0 M4 v2 b2 j
' w" v; ^7 R% u9 W
各位,烦恼并不可怕,所怕的是为它所转及由它所引起的业障。怨嗔、灰心、
. n2 b s8 d' X2 C2 }7 m5 G. M退心都是由烦恼所引起,也即是为烦恼所转而产生的后果。
$ U# u. R. B/ h) H: o# y1 h, a" b: ~% [ J. O+ g7 _. x
记得中国对日本抗战的时候,我从德国回来,在中国昆明负责电话厂的制造 e$ c/ u. P: D* ~
部门,赶造军用电话机,上面逼得很紧。我那时才二十八岁,督促著员工日夜加
- `1 i% a/ b0 X8 e# l班,根本没有休息,还要跑空袭警报,也没有星期日或假期。可是后方昆明的工4 r5 F% D; R: C, o* d& `
业条件极差,甚么工具都没法补充,往往有因为缺少一件器材而不能制成成品的' _' n& B( x8 d2 |; r5 ?
现象。近半年的工作,真可谓心力交瘁。有一天黄厂长到我工场来,说我们还有
1 P8 L$ o \7 r近一千架的军用电话机没有交货,重庆又有电报来催。我听了黄厂长的话,一声- c! L: N3 P( U
不响。他走了之后,我马上回家。写了一封辞职信,叫妻子和如送去给黄厂长。
. h; G7 |# W$ X( x4 u9 V和如看著我,也一声不响。两个人都流了泪。那天晚上两个人几乎没有说话,和* B+ T4 l0 w! S
如知道我十分烦恼。第二天恽总经理及黄厂长同来我家中看我,半软半硬的叫我$ a2 W$ \* M3 D9 |+ I7 T
将辞职信收回。各位,毫无疑问,我那天是生了烦恼,而且为烦恼所转,因为我* A- L' ]; A" r& A+ }- \+ f
怨了黄厂长,我自己认为已经卖命到这种程度,而他还要来催逼我,因此灰心不$ @; g3 b( y3 j! H! w1 V! o0 r
干。后来想想,实在惭愧。我那时既没有想到军用电话机对抗战的重要,也没有3 }% v8 B3 |6 P
顾虑到失业之后在昆明将怎样,和如及我两人的父母都在沦陷中的上海;更没有+ A/ F! u9 `. _! r% V' P
体会到黄厂长受到重庆的压力,而他却不能像我这样年少气盛,一气就辞职不管!
, \; s/ j/ X* u% Y各位,后果可能如此,这就是为烦恼所转。# M2 N' g3 k2 B8 G+ n( R, c: K
1 Y: H2 b7 U r% n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也常常会有这种情形,觉得已经学了很久一段时候,
& R* o) ^ p* a' L. Y6 L可是还不得要领,因而生起烦恼,为烦恼所转而灰心、退心、中断。像这样的修7 ^- z4 y& b# m- ]: X! L
行,极难有所成就,结果是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到头来还是没有把握,随著业6 a2 E; F% }+ [* L
报流转。9 |2 z" P: \6 b& V3 L; ~
1 K$ E3 P: {" y: r% q
因此,为烦恼所转是我们修行的大忌。各位,烦恼不必怕,它会自生自灭。! U( A3 P# e' r# C4 R6 }& j
一感觉有烦恼时,马上想甚么是这个烦恼可能引起的后果呀?是怨呢?是恨呢?8 I& ~& @2 X: [ K. s* M7 L$ }
是灰心呢?还是放弃呢?这些后果乃是我们的大患,因为它们会像癌细胞一样扩
, x! W1 l) X9 K, G; f1 k大,果又变因,因又生果。烦恼已经早就过去了,可是这些后果会造成无穷的业( ^, _/ n/ R9 k3 ?' H$ T
障!所以,各位,我这第三点不要为烦恼所转,是在家人修行的一个重要点,盼1 \" q4 U' y3 x- t4 @5 `4 Z1 E, X7 l
望各位细心体会。
2 B0 v+ ] v4 J3 M% u1 t
* R4 B. V9 ]+ h2 O9 B 现在是我的总结论,即在家人修行要福慧双修。福慧双修各位都很知道,其
$ q4 d. `! X0 g. o z5 l5 J实用不著我多讲。我所想贡献给各位的,只是我自己的一些经验。我以往的几十: C g$ T0 t* ]# e
年中,虽也零零星星的读过一些佛书,做过一些善事,其中也有可以算是修福的,( y1 A6 q2 A3 `
也有可以算是修慧的,但并无一定的目标、标准或做法,只是随缘做做而已。所9 J, g+ n4 q+ j0 F
以,几十年中我划的这条小船,可以说尽是游荡于大海之中,没有确定的方向,
3 A- N4 y0 k6 j z7 F也没有上劲得力的划。近三年来,因为研究了《金刚经》,对佛所讲的「菩萨于% {! a( r' ~* d
法,应无所住而行布施」颇能相应,遂将这句经文作为我修福修慧的指针。
1 R) a* x0 w8 r/ j& e1 x! X% p1 F* x7 `9 Q4 }& I" x
〖应无所住而行布施〗
; R' A# D L- I# i; R2 h* }7 F4 Z% g* m: t1 t, ?' q0 n4 {
各位,「应无所住」是修慧,「而行布施」是修福。「应无所住而行布施」
2 k/ L3 T( c, k: x x连起来,就成为不住相的修福修慧,是无相功德。
3 W- i. K4 W0 a1 o6 K1 r
9 A% G& B( }9 t* f 甚么叫做「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呢?我举一个例:
2 {4 g7 `' {+ a8 ^ k% Q$ j3 i" q& V
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佛说:「若未来世,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
' ]0 ?, x$ U6 q: \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
2 A6 `5 o7 W' @) n) w) L/ F) [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 V! e6 v& t7 Q4 m+ i# h
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各位,请想一想,百0 s7 N1 {3 K4 C+ ?. U/ _' H
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这福报大不大?这就叫做人天福/ W- o V1 H' z
报。像各位现在赞助庄严寺造大佛像,修复千年破旧的古观音像,都是这种人天. h# K' W& ~6 |7 L; g6 ?
福报。可是,人天福报,大是很大,还是有限的,为甚么有限呢?因为您有所住,- Y: Q8 k3 V! R* Q$ P4 I0 J
住在那里呢?住在您是为自己求福,对象狭隘,所以福报有限,这就叫做有相布: a& m$ R* f1 F S$ J9 |
施,还不是「应无所住而行布施」。
& t, e( u- x. B5 H* \
: l$ L! U* l& M% o% C. E 佛在《地藏经》中接下去又说:「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
' {5 ]2 n- ?* U8 [. O0 C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发回向心,即是将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2 @9 O: e- p% l0 U9 e7 o
众生,你本来要回向的自己、父母、子女或一切其他人,都已包括在内。各位,
- n6 Z6 A$ J1 r' V: x法界无边,众生无量,所以您这回向的对象,也是无量无边,这就变成心无所住。9 S) b/ H* u1 M- W/ ~. {2 }
如是布施,才是「应无所住而行布施」,福德也就像经中所说,无量无边,终成
5 D6 F7 t+ n: \1 P0 F3 {佛道。. @ \# C" T! Q0 c' R' f
" W2 T0 u2 ]4 O( r9 {' Z% i
所以,各位,我们在家人修福慧,只要记住一个最要紧的口诀 ── 随时抓
3 n& }& k6 h4 F住机会,尽量布施,任何好事,都将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
8 ~; H7 q2 ]" i4 m
7 g: {, a& L- e" C+ q 各位,我这里所讲的,比较严格,有些人或者会觉得难以做到,特别是欢喜+ I9 E; x$ ~) b: m8 t/ j
早上多睡一会的朋友。不过我所讲的,句句出自真心诚意。各位,如是因,如是
- i0 K7 Z% P7 m# }* S0 I* z果,是千真万确的,不经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希望各位不要阅过就算
! L- C% C. i6 A8 m9 @7 m了,要能真正得到益处,这是我衷心所祈望的。
$ E( C9 V( c& |
& s7 D8 V: g/ e) a(摘自《慧炬》第338, 33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