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81|回复: 1

多元文化的华人教会与冲突处理

[复制链接]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0-3-24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3944
! J8 w2 f3 ^6 K# ]4 r  m" L8 D! D3 ~2 K/ \
教会内有人事纠纷甚至冲突,不是什麽新现象,事实上圣经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故事,而新约每一卷书都有一些教会内部需要处理的人事问题。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教会更要装备信徒与领袖如何去处理各种的差异,如何保持教会“和好合一”的见证。
5 T0 `0 \, ~( [  l; ]7 C2 }3 v; D7 u1 r. ~& {& h6 |
和谐与和好% B  ]' q7 T7 E% c, P5 }# d

# K/ P3 }7 v# }圣经要求我们不只是和谐,更是和好。没有和好希望的和谐是很脆弱的,因为经不起冲突的打击,最终可能沦为以客套、冷漠、恐惧战兢的心态彼此相待,甚至互相躲避。耶稣舍己钉十架,不但使和好成为可能,和好也是基督徒和谐相处的基础。
- w! C# F# O; X4 n- {% [1 U; e5 @! X1 W( [' _
有和好作基础的和谐包含了舍弃权利和说理,彼此的聆听与顺服,认罪与饶恕,甚至包含了自我的调整与改变。假如耶稣基督和好的福音不能叫我们超越人性的局限,我们所信所传的,与其他的宗教有何不同呢?我们的和谐与不信的人所能做到的有何分别呢?: ~/ [% j5 ?5 b* U9 B# x/ D
9 e3 l- ~# T9 e0 Q1 r
处理差异
# {; Y2 x$ u$ {+ B% T/ O
% t- J4 U( y/ o) h/ o基督徒追求和睦,其中一样要学习和操练的是处理差异。8 i  y, N7 I5 s$ s; v8 N' q' e

; g  \- ^/ {% l/ D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共识愈来愈少,而差异也愈来愈繁复。这些差异包括明显的,如∶喜好、说话、个性及做事的方式和习惯等;也包括了比较隐晦的,如∶家庭及教会背景、世界观、价值观、神学立场、文化习性等。如何处理差异,已成为很基本的做人处世之道。9 c  Y% k- E/ ~; |3 U! E  H6 n. m

1 f' z+ R0 I' R. N) }: F, S2 x& W差异出现的时候,立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麽是标准?谁有权威作最後的决定?有些人遇到与自己不同的人,会以自己作标准去改变对方,结果就出现了张力。到底什麽差异要容纳?什麽差异要力图消弭?
& w$ m- W4 B5 M5 E( s
( S$ S# ?' B/ R保罗在《以弗所书》第4章指出,教会在基要信仰上必须一致,不能容纳差异∶一个身体(普世无形的教会)、一个圣灵、一个指望(主再来和永生的国度)、一主(耶稣)、一信(圣经)、一洗(重生得救圣灵的洗)、一神(三而一的主宰)。
$ D+ L5 g4 x' n5 s7 h" h% G
2 G( ]' `" f# g然而教会生活也有许多事物不属於以上七个一的范围,是非黑白也不分明。保罗在《罗马书》14章给我们很具体的指导,他特别举吃素与守日等一些个人或社会文化习性为例,指出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要接纳彼此的差异,不要论断或轻看,且要存感恩的心,为荣耀神而发挥各自的特色,在必须取舍时,也要为了爱心的缘故,放弃自己的权利。
( L+ M0 K: U; {  r0 W6 }* H$ G$ c. k
先贤曾为教会处理差异立下可敬的原则∶在基要事上要保持合一,在非基要事上可容纳差异,在一切事上当凭爱心行事。# M9 ?" E- r) I$ \% [
, b1 x: K$ s* V6 {/ b- Q& T
文化背景的差异% }3 G6 n: s5 b" j

6 t- X0 X- |2 r2 T/ ?% n* c! s北美华人教会的成员从不同的原居地移民来美,带著不同的生活经历,社会、教会和政治背景,虽然同为华人,却有著许多的差异。
& j& u' x4 l8 O$ ]$ x
- `9 I8 b6 `2 @# A% n" m许多华人教会开始时以一种方言为主,後来因应新成员的需要,要加插另一种语言。起初主日讲道双语同时进行,由一种方言翻译另一方言。渐渐人数增加,就会分开聚会,组成另一方言的会众,甚至第三种方言的会众。较大而历史较久的教会,都会有三种方言∶国语(普通话)、粤语(或闽南语)和英语的会众。& M& S' W  U5 |2 k) B

; {! w! f. W% B, x* x三个会众,三种语言、三种文化习性(思想和言行的)在同一个教会并存共进,不但需要神的恩典,在人方面也需要很多的忍耐、谦让与智慧,才能跨越矛盾与冲突的障碍。
8 p( s! G" O( S( z: V( U. h, d0 ]+ |& |- h( l
教会生活中的张力# P' a+ J0 K  K5 x7 t" R

( D4 G5 r1 e; d# S% n4 [' L《使徒行传》第6章有一个教会张力的例子。初期教会因著圣灵大大的工作,很多人信了耶稣,教会“门徒增多”了。教会增长是一个祝福,但也隐伏著危机。一来人多了会带出新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教会可能要发展新的事工,结果就会与现有的事工产生资源分配的张力。另外,有新的份子加入,就会有新的因子搓进教会这一个“面团”,当这些新的因素形成足够的分量(critical mass),教会就会产生结构性的改变,例如产生一个不同语言的祟拜与会众。虽然教会增长是每一个爱主基督徒的期望,但不见得每一个人,特别是领袖,都能接受因增长而来的改变,或懂得如何处变。
, O& y! \& C9 {: l) y# m1 n
# Q2 S  x! b, K廿世纪中叶,北美华人教会的成员,较多是来自台湾和香港的学生和移民;到了八、九十年代,教会新来宾中,十之七、八是从中国大陆来的,而信主受洗的,也多是这些人。这是神的作为,值得庆贺。但增长带来新的需要、新的变化,教会的组合开始产生“结构性的改变”。若处理不好就会变成人际冲突,抵销和削弱教会的实力。  R3 d' V" _6 T2 e" `3 W
1 K. h4 a! @! R6 u$ ]8 N- p
初期教会蒙福增长,出现了张力。“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向希伯来人发怨言”(《徒》6∶1)。他们虽然同是犹太人,但文化背景和语言不同。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是在希腊文化中成长,这群人当中可能包括一些曾归附犹太教,後来又归入基督教的外邦人,所选出来的7个管饭食的人当中的尼哥拉就是,其馀6个人的名字都是希腊名字。很可能他们人数较少,属“少数民族”。12个使徒是教会的领袖,也是道地的“希伯来”人,很自然地在带领教会的时候,会把重点和眼光都放在自己最熟悉的人与事上,这是人的局限,无法避免。3 G2 \5 I4 f% g' I

3 ~  w% B: G+ d) Y' D但对新加入教会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来说,就会觉得被忽略或不被重视。就像以粤语为主的教会,说英语或国语的会众会有“少数民族”的经历,他们的需要与声音会被压抑,在领导层的代表性会比较弱,产生不平或不满的感觉也是很自然的。& P+ F5 z+ x/ N6 I2 P

* b$ T4 e  h7 `; D5 d; V从资历来看,不少港、台来美的成员,从小在教会学校读书,在教会影响下长大,而且在美生活的时间较久;而大陆来的成员多是来美後才信主,在信仰和教会生活方面都是经历较迟和较浅的。这些差距会不会造成前者较囿守传统的做法,而自认是权威及标准,而让後者觉得不受尊重或被看轻呢?或反过来说,後者会不会不尊重前者而一意孤行呢?- B8 k1 D! u. a# p/ }

0 t1 Y( p" {, s. t' Z: ]教会因成长之痛有张力很正常,重要的是如何回应。处理得好,教会继续蒙福,继续质与量的增长;处理不好就会成为魔鬼可以利用的破口,使个人和教会受损。6 H) V& p4 W" c5 a0 H8 n+ Z  u

6 Y* x! |5 j( ^: W' s# x: N/ {初期教会领袖与会众在这件事上的处理,堪作我们的榜样∶6 l) G, j) P  t& J5 Z1 e3 u4 E( l
: V9 p( T' G- L  K
一、就事论事∶埋怨的一方指出,“在天天的供给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具体指出问题所在,就不会以偏概全,产生两极化的情况。处理差异切忌以“标签”的观点来看对方,如“香港/台湾/大陆来的都这样”,以致只能从一个角度来看对方与问题,出事的机会很大。5 b+ M0 x. X  [+ a% B8 i" ~9 P0 }
2 ^5 w$ J5 K7 N$ g. \8 E! z& |  I
二、承认问题、负起责任∶最精明的领袖有时也会错漏,就算不是故意的疏忽,教会既然出了问题,好的领袖都会勇於负责。承认问题的存在是负责任的表现。12使徒立刻去面对和处理,这是上策。人事问题初出现时都比较简单,快刀可以斩乱麻。拖延只会产生新的问题,许多自卫性的解释只会削弱彼此的信任,产生更多的猜疑。而过程愈长,人性的软弱(说话和行事)就会愈多表露的机会,问题就更复杂、更难解决。
: J& ?6 `9 e: t/ Q, j. S3 H* n8 N' _; P1 J6 h
三、同舟共济、集思广益∶既然这问题关乎一群人,也会影响整个教会的合一,12使徒叫了众门徒来,一同处理这问题。解决方法若得不到会众的认同,就算很好的方案,推行起来也是困难重重。但领袖也必须在神面前有清楚的异象,懂得如何沟通,才能起领导的作用。使徒指出他们主要的责任是祈祷传道,照顾弟兄姊妹的需要也很重要,不过就要选出人来负责。他们一方面掌握教会重要的事工,不会因新的需求而转变方向和优先次序,另一方面,也能灵活地开发新的资源,把人的恩赐与事工的需要配合起来。结果是“大众都喜悦这话”,而教会因此更多人投入事奉,“神的道兴旺起来”(第7节)。0 W$ [& [. Y/ `( k1 N2 Y/ A
3 Y% s) `5 I7 Q% v+ N* [: R
沟通是处理冲突很重要的环节,但沟通的关键在於彼此的信任,愿意与大家一同承担责任。有些领袖不愿承担责任,又不愿把责任分配给别人,结果自己成了瓶颈,别人乾著急,教会也会受亏损。0 n8 n- C% C/ @. f3 ?/ z/ e, U

2 c( d* Q0 \+ b1 N身分问题
) l4 X; m" F7 r1 O  P, E" l
! o: ~" G* K- d! t5 P对移民来说,身分的建构与认同,主导著生活许多方面的问题,包括教会的生活。到底要做美国人还是中国人?为了生活顺畅及下一代的成长与发展,似乎融入美国主流,与美国人的思维与生活认同是更好的选择;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价值取向,如对家庭及关系的重视,较含蓄内向的表达方式等,却根深蒂固的丢也丢不掉。
, ^5 [( n& C! L: ?$ F8 n! X# v
# N; |+ {' |6 j$ R事实上,一个移民只要选择学英语,选择长住在美国,就会愈来愈美国化(除了极少数一直留住在唐人埠,也不懂说英语的华人除外)。同时,他也可以透过旅游、电子科技,常与原居地的亲友保持联络,保持中国文化的特性。既同化於新文化,又持守原有的文化,这种可以同时做中国人及美国人的跨国身分认同,是已经愈来愈普遍了。6 m% c+ f8 j+ h2 S" a3 Q! J4 V3 B

; P. J& n9 f& z; ]; m$ `华人教会在这方面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华人到教会就如同在自己的家乡一样,见到的是中国人,说的是中国话、吃的是中国菜、聊天的内容都是自己熟悉的事物。这种认同感不但带来温馨的感觉,也提供移民极需要的安全感。另一方面,教会的土生华裔和一些留美时间较长,也比较美国化的弟兄姊妹,提供了美国生活的资讯;加上有些教会举办英语班,帮助华人移民在很安全的环境中,逐渐投入美国主流的生活。
. B7 Q; b! l1 H$ g  B/ |- p
6 r7 H: J" ?/ k# j6 M然而这种“叠合”身分里面,不同程度的中国化和美国化,有时会带来人际之间的张力。这张力在华语与英语会众之间比较尖锐,但在说粤语与国语会众之间,或都说国语,却来自台湾或中国大陆的信众之间也时有发生。可能是语言与沟通受阻,也可能是思维方式、政治理念、或生活方式的差异所带来的冲击。其实,就算同是大陆来的,北方与南方、北京与上海就存在著差距。最重要的是明白,随著在美时间的延长,每个人都在变化──更美国化;却同时每个人也有选择要保留多少中国化。% [8 P( \, K6 N7 c. e  J" _* }

. e% {7 \% h/ J3 _1 |" y选择和好方向的处理
0 f/ K  a( q" o1 L$ n0 I3 ~) G0 T" H0 E. B
和好的关系也是一种选择。在主里面彼此相爱合一的关系若是重要,许多文化习性上的差异是可以迁就、调和、甚至暂时放在一边的。最怕就是把这些差异绝对化或真理化,成为不能妥协或调整的僵硬教条。保罗在《罗马书》14章所教导的“彼此接纳、不要轻看、不要论断、为爱心缘故而放弃”的原则,在文化习性差异上,是很好的处理方法。
- _$ f! a: I+ M% n3 j
5 a7 S0 G9 e6 X! C排斥异己背後往往是人性的骄傲,自我中心作祟。我们与人相处最自然的表现,就是以自己的所是与所有为标准,来看别人,来断定是非。在基督里我们都是神的儿女,这个属天的身分应能包容,也能超越地上各种文化背景的身分。包容表示接纳彼此的差异,互相欣赏及互补,彰显神的广大;超越表示差异带来冲突时,我们应以神儿女的身分为重,其他的身分为次。耶稣说∶“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5)。
鲜花(78) 鸡蛋(0)
发表于 2010-3-24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6-1 07:02 , Processed in 0.114176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