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327)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0-5-5 21:48 编辑 ; Y+ L& Z6 N! r+ s* n! s! V! s# U2 Q8 T5 M 
4 Q: M1 t" ]' q# |' o; ~ 
※如果情执不断,嘴里念佛,念念还是堕娑婆。如果恳切至诚,放下万缘,那么, 一念之间,便能到西方。万缘牵扯,割舍不下,那么,百年万年还是在三界内。’ 
6 r2 U5 z  s) o0 ~/ w9 Z 
" ?# e3 J4 ?$ B8 ]& i' B/ b& [. v※ ‘父母只是让我们藉著他们的身体来投胎,不论是恩是怨,都是业缘,只有立誓成道报亲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s! M1 H0 r/ f 
 
+ T+ Y. @+ {. x  K* S※某某师初任寺务处书记职,每天须面对一些来来往往的信众,由于出家未久,尚不知如何应对。 上午,在招呼一些信徒后,老和尚即对某某师说:‘在世俗社会分贫富贵贱,只要走进佛门来,就没有高下的分别,无论是贫是富,是贵是贱,一律以慈悲心,平等 地对待,生生世世要广结众生缘,这样,我们在成佛度众的过程中,才会有殊胜的因缘。’‘不要说众生有善有恶,一切的善恶都是我们的分别,如果真正会修行的 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善知识。’ 
# m" c1 u* {( m, k. M  U. ] 
0 j& e/ `0 v" A# z0 u2 U‘十方施主供养三宝,种福田,而常住也须回施十方,这样,十方来,十方去,一切众生都能蒙受恩泽。’ 
& D0 `  l+ \3 ~- G% b* N, i2 |0 c$ A3 M/ V5 M) ]  C2 A. Y 
※传某师与传某师在客堂谈及弘一大师,两人颇赞大师再来之功德,而自惭凡夫,习气无明炽盛, 老和尚坐在旁边,听了即说:‘晓得自己是凡夫才好修行,我们要在一切的烦恼中好好调理自己,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事,等调理得当,自然智慧明朗,无明散去, 这就是参自己。在一个常住中修苦行,修久了,自然也了解别的丛林修苦行的意思,修苦行是除妄念最好的方法,而且当我们修到将苦化为乐时,自然一切事情就会 明明朗朗,无不通晓,而智慧大开。’ 
. j; X- ?$ J& v% G' V7 V. j0 t+ I; C" ~: Y 
‘我们修行主要是专心于佛号,心心念念不离佛号,四体作务都是随喜作的,扫地也阿弥陀佛,煮莱也阿弥陀佛,念念阿弥陀佛,事事随喜不挂 碍,心则渐入西方境。’ 
$ P% H8 `& O4 p$ A% u6 Q$ B3 | 
- \3 W( ~/ S0 y7 r4 |+ z  ?% @‘如果要省却烦恼,凡事当随从大众或他人的意见,不可强就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事情,可以听自己的意思,这是忍辱的方法。’ 
7 z7 L+ }1 T7 o% e, ^. w( d" L/ q" M- L  L 
※‘修苦行是从苦中越修越不觉得苦,而且渐渐觉得快乐轻松,并没有感 到是在工作,这就是业障渐渐在消,若是越做越觉痛苦烦躁,那就是业障在翻 绞。不要以为佛菩萨是多苦,佛菩萨已从苦中磨得业障消除,没有苦感,做什么事都已轻 松自在,而不觉得在做什么,也不觉得自己在度众生。’1 W" F9 U3 A8 ^0 ]# |7 Y 
 
1 {9 m; d5 e! v& |※‘论人的是非曲直,心里起不平烦恼,那就是自己的错,自己的过失。 不去管他是非曲直,一切忍下,自心安之无事,那才对。自己也无犯过失,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师父不在时,遇事境缘,要记取师父曾说的教诫, 忍之,心安之,这是最好的一帖药。’+ r& |/ t2 R' ~& k, W9 N0 @  \ 
! X; j& K/ \' T 
※晨间,洒扫毕,师父对弟子某某师说:‘我们工作,不要说你现在寺里为佛做事,或为师父做,而 是为消自己的业障做。我这里没有什么可学的。只是扫扫地,做些苦行。但是扫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会扫,要能高高兴兴地扫,否则,扫地扫得起烦恼,无明 业障反而缠上来。’ 
4 \; e/ p) r4 X' A, {: x4 V: Z  a  O( j+ u& z8 S+ `& L: L 
※‘‘一心念佛,吃苦修苦行,修行不要在形式上装饰我相。’- o8 I/ ~* K: b8 C" B 
 
! m5 T2 n/ w8 }: b) U+ \$ v" m※忏云老法师请老和尚到大殿为大众开示,老和尚到大殿后,忏云老法师对众人说: ‘你们有问题,可以请问老和尚。’4 ^3 [' c/ H1 ]; ~0 b- J% v 
& I: K3 _4 z$ Z1 }2 c0 g- L( l 
问:‘如何得一心不乱?’ 
& Z5 c) q0 w* q, c 
: _% h$ B( U7 `3 t答:要得到一心不乱,必先无悭贪。无挂碍、无散乱心才可,这个出家众比较容易做得到,在家众则种种俗务牵挂,放不下,较不易办到,出家人身、口、意三业清 净,都摄六根,便能得一心不乱。’‘打七念佛,为的是要得正念或开智慧,是要去除色、声、香、味、触、法,得六根清净。出家人也是在打六根清净,而不是在 打吃得好或什么。’‘出家人要修戒、定、慧,俗家人则修不妄语等五戒。经、律、论三藏亦很重要,一面看,一面行,智慧开得比较快,经藏的智慧,在吾人心 中,这个无量无边如海的智慧,不是用开示或讲经可以开出来的,这是一种般若智,由自心中自然流露,而世俗的智慧则是一种凡夫智,是在迷幻境中不自觉,如大 学生的智慧,在佛门中仍是小学生。’ 
. G# a6 G2 x6 {, I+ q2 L4 o3 M+ R$ | 
问:‘修行过程中有许多难关,要如何打破?’5 Q! K! @/ v' V" v' ~! ` 
 
3 d0 g. f# Y* |6 v  D答:‘我们现在虽然出家,但是仍带有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劫数。怨亲债主,这些都会来讨,我们要念佛,靠念佛 的力量,一关一关地打破。’ 
0 X$ |- B9 P1 M7 Z' r1 C1 p. S, s9 e* b! J+ j2 r 
1 K" _! N, o) c: S 
老和尚说:‘我们念佛就是要念到花开见佛,什么叫花开见佛?就是凡事要去火性、要忍耐,和颜悦色以道理行之,对人要亲切和蔼,不可一副冷峻的霜脸,令人望 之却步,当法师的也要如此才能度众。凡事照道理来,就事论事,不可用烦恼心去应付,对人不论是善人或恶人,都是和气地平等对待,不要去看别人的过错,这样 别人对我们印象好,我们心也清爽,照这样做去,心无烦恼,便是花开见佛。’ 
: X* R( H  F( G) ]1 D, R: i3 X+ P0 m) Y9 J 
※传某师请示师父有关带业往生的事。老和尚对传某师开示说: ‘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一切唯心造,弥陀经中所述西方极乐世界有金,银,琉璃一切庄严等,均是应对众生对一切相分别贪取的习性,而方便设立的,使众生因向往 而专意念佛,与所谓‘带业往生’,具有相同的诱导作用。离一切相的清净无碍,才是真正究竟的西方。’% a2 {2 q  B+ u3 ?/ x) z. L; H 
7 r' f8 o1 S& b- z+ i0 w 
※传某师将请假下山参学,老和尚在客堂对传某师开示说:‘要出去参学,可以去参别的寺里的住 持、当家、库头等,这几位执事人修行的方法,但是现在的出家人,多攀亲攀戚的俗家样,没有出家人辞亲割爱的气魄,又多争名争利的名闻利养心,没有出家人息 心淡利的道风。’  @9 _/ f& z' ~+ `9 A 
 
4 y) ?: y* w+ \' a‘参学是在参自心,参我们的烦恼心、烦闷心、对人善恶是非的分别心,参我们对一切的境界不起分别,不起烦恼,得无烦恼心、无挂碍心,是心参。’老和尚继续 说:‘一心念佛,最重要的要能忍辱,什么事情不顺眼,就把耳朵关起来,眼睛闭起来,装著没听到、没看到,睁一眼、闭一眼,对人要和颜悦色,再怎么说,修行 就是忍辱这两个字。’ 
( Z$ I" o8 F. A' n. f 
; b8 }4 p9 U& l" r+ v! ^# M‘不要嫌别人这点不好,那点不好,不是别人不好,是自己的无明业感在作祟,没有智慧,不能越过。’7 Y  ~) c% T5 z, a 
8 P8 K" N# D( k8 t9 {0 i 
※‘看经要能解意,解意要能并行,只有能自观自行才是在利用经,才名为转经,否则便是被经转。如果看经、看戒得到一点知解,便拿来批评他人,侦察他人有无做 到,心生分别,徒增我相、我慢与是非。也是被经转。’% P1 p5 [2 K( r9 c( U7 H" i$ L 
; o$ M4 x2 L) H/ v, W6 Z 
‘别人没有行的,做不到的,我们一定要行得到、做得到。否则,批判别人,自己岂不也与他人同一类?’6 J+ U- \0 k+ y2 S 
 
8 A& @1 q1 l' Z0 E; ?‘只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审察自己的过失,是我们最大的无明习气。’‘人若来请问我们经典的意思,应当尽己所知,诚恳为他解说,则于人于己生诸功德,切不可 以轻慢心推说不知,则自己有过失。’" `, G( _6 {8 y) ` 
 
" O5 I$ D# C8 F! j8 e0 P, F※什么叫‘自净其意’?老和尚开示说:‘眼见不生分别,耳听不生分别,是为 ‘自净其意’,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又何干?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 
, Q! m: W- X% E4 L  ^7 K2 r& |5 ^1 y. J 
- m$ P) o% u. }% w% p 
※ ‘只有那些不开化、不明理的人,才会把不实在、没有的事情拿来起妄想烦恼,这也是一种妄念 愚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