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原帖由 鸿影 于 2005-12-14 08:23 发表) _3 }. q( H3 X8 Z
省油吗????? ) T2 r" `4 n$ u# S
当然省油了!
1 V& j, Q3 A! ^$ W
% a! P+ a2 v* m5 e) ?) S提到日本车,大家都说日本车省油,碰撞实验又安全,做工也不差;现在是商业社会,没有人不爱惜自己钱袋子。因此,尽管国人对日本人大摇其头,可日本车仍风行中华,都快烂街了。8 U6 A! c) h/ p6 k
: u) d$ h A3 v" U; B可大家有没有仔细想一下:日本车为什么省油? 0 O& U3 g9 A# O+ J3 R+ U: K
/ N/ C: [2 g9 f! D7 _3 Y' \1 y是日本车的发动机的效率高出其他国家产品一大块吗?显然不是,世界著名车用发动机虽各有所长,但性能相差无几,就是中国的国产发动机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W( B' U, a4 M( }% G# N
+ P4 y3 q0 B, h* j是日本车采用了某种其他车都没有的新技术,致使其节油显著,一年可省出“跑一趟万里长征”的油?显然也不是!众所周知,造车作为一项已经非常成熟的技术,本质的改变几不可能,剩下的只有细节。 : ^* A/ O6 F8 J9 B5 i4 ~5 \
' K! @& D# u1 D, ~0 _8 H B
7 S: |" p7 F% F( v5 v% w9 m2 S6 ~6 v' K) _3 `
丰田花冠1 ~- P, U4 x, a
% }7 {3 f% m( m$ i+ V U* e其实,日本车省油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车轻! 6 f, ~( s! g* M3 q }! A
9 J9 R! b9 D$ r, M) V以中级车为例,1.8的日本车一般车重在1100KG左右,而德系和国内品牌车一般在1300KG左右,车重差别200KG,相当于3个成年男子的重量,比率接近20%。 % A y) [+ _ A# {& \5 b
7 p- G+ T, i5 m, X* `3 `车轻自然省油,当年德国人为了在省油上与日本车竞争,也在车轻上作过文章,采用了大量铝合金配件,但因车价的大幅度提高而作罢,可日本车却毫不犹豫的减薄了钢板厚度。
3 w0 F0 N" E% J& k/ X/ Q l0 }) s# y
车外壳和结构的钢板厚度减薄了,车的总体重量降下来了,于是车就省油了,多简单!还有碰撞实验的数据为证,安全也没问题。两全其美,面面俱到,日本车自然热销。
$ b; r* C& P# x1 W) v+ `( G
! r/ x8 S* z( i/ i# H! @可天下有这样的好事吗?不要迷信所谓日本的设计技术,没有物质的支撑,全是无米之炊,1.0的钢板减为0.8厚度,强度降低决不止质量相差上的20%。 ) Z6 K i* m& j1 {
! A4 [( G2 {) t还是让我们看看碰撞实验吧:一辆车以一定的速度撞击在一堵重达数百吨的墙上,车头部分结构溃缩吸能,从而保护车内人员。合格的便贴上安全标签。 8 P9 r9 \( q2 L; Q3 O
* B0 a1 k: P% W: V8 g- G我们只要想一想就能明白这项实验的局限性,做一个很小的实验就能明了日本人钻了一个什么样的漏洞。 5 |, Q, ^& G6 K8 ?! H/ O
# v8 Y/ V C7 e4 c% v) L
拿一个鸽蛋和一个鸡蛋,从相同的高度自由下落在石板上,高度相同速度也相同,落下后鸽蛋鸡蛋全破,内部蛋黄破碎程度相同,因此碰撞实验数据表明两蛋安全性相同。鸽蛋也拿到了上路许可证(小孩子都知道,鸡蛋比鸽蛋结实的多)。于是在一个鸡蛋、颌蛋混合运动的公路上,发生了两蛋相撞,结果……..
( X1 a1 k( E' y! e0 \. ]
: R- c, D2 |' p' r在这里,日本车就是那个鸽蛋,当然差别没有这么大,但道理完全相同。 6 N( x% n5 ^6 ], a
& a3 A" `8 C' Q4 c" T8 i
假设日本车重为M,速度为V,车前溃缩吸能行程为S,达到溃缩的平均力为F1,那么:在碰撞实验时:车子总动能W1=M*V*V,
! {4 V# \& o) ^) P; G6 d! U, z+ k. i( D$ e4 g
碰撞后溃缩吸能,车停止,车子总动能=F1*S
5 e; o/ @" B5 Q1 y7 `& q% l4 ^, k9 v) E+ o7 J+ E6 G, X
即:F1=M*V*V/S
: P: p& U+ X: e) p
' b1 T. w) C- A2 _) ?5 z c其他车重20%为:1.2M,其他条件相同,则:车子总动能W2=1.2M*V*V,F2=1.2M*V*V/S
# t$ W% x0 S, C' Q$ I9 |
, m2 X p( x1 Y8 N) d! L! ]; m可以得知:W2=1.2*W1F1:F2=1:1.2
3 z' b5 u' H$ \
0 l; v5 l ]* z! X8 g从上述测算可以看出两点:一是碰撞实验的结果是在不同碰撞动能的水平上得出的结论,二是在日本车与其他同等级车相撞时,碰撞力已达车体溃缩的程度,开始溃缩时,对方仍有20%的余力,实际上日本车起到对方缓冲软垫子的作用,如此高风格,让人敬佩,但车是别人坐的,日本人只管赚钱,就用心险恶,其心可诛了!/ }! p# n3 }2 B
. }3 |) y2 g F) C# O
汽车出行,安全第一,在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交通事故,没有什么比我们的生命更宝贵的,开车中,类似于碰撞实验中的情况毕竟太少,我想来想去,只有我们的车撞上桥墩时,才能与几百吨的撞击墙相比,可我们周围,最多的交通事故其实是车与车、车与路边设施的碰撞,这些车和设施,相对于本车来说,都是带有柔性的物体,与带有柔性的物体相撞,自身车的刚度就非常重要了。因为自身的刚度能使碰撞的能量更多的被对方的溃退所分担,从而保护自身的安全。 5 u% |* N: H% Q; {" S8 Y9 {- E
$ q. M# h6 L; C
两车相撞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等的,非弹性碰撞的结果,车身轻、车身刚度低的日本车明显要分担大部分能量,多出的那部分,可能就是车主宝贵的生命。其实很好理解,通俗的说就是一辆轻且软的车与一辆重且刚度大的车相撞,后果会如何呢?试着驾车去撞沙堆和水泥墙吧,如果你开的是日本车,与别的同级车相撞,你撞上的就是一堵水泥墙,而对方撞上的却是一堆沙。
& k0 |/ Z' C: p* M8 I
1 G+ v, D" @# S4 M4 x这就是日本车省油的真相!
& ]* m6 j% S% E- Z
* f% h+ a: [9 o3 _2 l: o这就是日本车隐藏在省油卖点画皮下的东西。
9 D( ~4 D$ I3 x( I% i. W" k( i1 B
' \5 F1 O, I* U6 N1 ?碰撞实验是检验汽车安全的重要手段,然而它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一是它未能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上来模拟车与柔性物体的撞击;二是在碰撞实验时只考虑了该车车体结构溃缩吸能的被动安全方式,而没有考虑到碰撞对方溃退缓冲所分担的能量,从而给了一些不良商人偷工减料的漏洞。
" T2 n# a; q% M" m3 m* U2 S9 o5 t
建议修改碰撞实验方法,按经济型车、中级车、高档车分级,分别以1吨、1.5吨、2吨重量设定碰撞模拟车,并给模拟车标准的车体刚度,让实验车与同等级碰撞模拟车相对行进碰撞,来检定车的安全程度。 ' J' N+ r: t" g
8 d }! g8 R! l+ r+ V
如果非要卖中级车的价格、以中级车的排量、速度自居,却只敢以经济型标准衡量,那就老老实实的告诉大家,我只有经济型车的安全。让大家有个心理准备。不要明明知道外强中干,仍去大吹特吹安全,然后还给配备一个能开到把铁人摔成碎片的速度。
9 X! f9 O, \+ A9 m2 d
4 Y0 {6 P* p w |1 P0 Q6 |) `2 F说到这,不仅再一次不齿日本车的不地道,如果你想省油,我劝你还是去开QQ吧,省油之外,起码车主知道:我很小,不要欺负我,我撞不过别人,开不快,也不敢开快;增加主观上安全。 % w. J/ C" N! R! Y$ d. ]0 W1 t
9 A- f8 m/ K5 ?& Y3 P如果你真想省钱,也别买日本车,干脆把保险省了,省的多,也直接;万一撞车了安全性在,总比为省两油钱,把小命丢了好。 1 V3 ]8 O" { C* o. u# O/ Q! v8 l
& s, Q7 o/ J' m& E, \) y如果你想安全,更别买日本车,给别人当软垫子,滋味不好受。 4 |! ^. U+ d! Z' s" }4 h
0 Q0 y* J5 P- d) i* M7 V5 X
我已不想再去辩论钢板厚薄对车的影响了,如果你注重外观,去看看今年北京冰雹中日本车的表现吧,如果你注重生命,不妨去交通队或网上查一查日本车在车祸中的表现吧,对了,看看日本车与其他车系之间的碰撞,否则又有人搅混水啦,看看车里的人,看看车的铁皮,看看车内隐藏部分的东西。 ) ]8 V/ r; s8 b" Z; w
+ L0 q& e% j' \9 w% _) I
哎!日本车,你怎么能这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