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8)  鸡蛋( 0)
|
了解一下,学学如何防止辐射吧
* P" R- n7 G% s! h' w1 {' z9 h; K. G
4 c! e2 `( l6 x, a6 A( F核辐射FAQ
" b6 U! N3 t- M) m+ L# {3 |1 @& r" P; @9 c: c' T9 [# F4 U
Q﹕辐射如何辨别?
+ f, ^0 A# u3 J) m) u( x: Q# G8 _9 ~1 S
A﹕辐射无声、无色、无臭、无味,大部分亦无法凭触觉感应其存在,只能利用仪器探测量度 . E. g/ _5 }5 f9 `# F3 o9 e
- d l) t9 Y z' |
Q﹕如何防护及治疗? + u& A9 G3 t- w. ^; V
7 D. e0 q2 b, U% @5 H: I3 A& O
A﹕若在辐射污染初期,只属皮肤或衣物受到放射性物质污染,须彻底清洗,并服用碘片以防身体吸入放射性物质;若已证实吸入放射性物质并出现症状,则只能针对相关症状作支援性治疗,以及长远监察日后出现癌症等问题。 - X+ I+ u7 y1 v A0 @7 C
& R( @1 q9 S6 J" f) x4 z
Q﹕受辐射污染有什么症状? 8 I* l3 _1 k1 k. Z* T1 |0 H; L% ?) U4 G
: o0 Q8 O$ b( j- w3 c
A﹕若吸收剂量少,可以全无症状;若吸收剂量较高,会有轻度「急性放射病」,出现呕吐、暂时性白血球减少、轻度造血机能损伤;再严重者会令造血机能严重受损、肠胃道损伤;若吸收剂量极高,更会损害中枢神经并即时死亡。 9 J o G# ~$ G6 w" i6 Z; {
& i3 \; p% s* C' z1 ?
Q﹕受辐射污染有什么后遗问题? 1 x7 Q, v: e2 F
3 t* j$ f# r% fA﹕后遗问题通常指受辐射污染后6个月才出现的机体变化,包括晶体浑浊、白内障、男性睾丸和女性卵巢受影响导致永久不育、骨髓受损出现造血功能障碍,以及出现各种癌症。 另亦会有遗传效应,令生殖细胞基因或染色体发生变异,导致畸胎等问题。
5 h: S, @; d9 F9 n- }! Y# t# d! ?& H1 \
( n- @/ d( J9 L) Q* s1 Q" L `' X. ]+ \; L7 _5 n" i" {4 \
遭遇核辐射躲为先
9 N) I6 t3 C' T ]4 |
0 _$ i" a3 _' R* ]/ R* u* C* B" X ●遭遇核辐射时要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远离放射源,尤其要注意屏蔽
! N4 n5 g* K3 A
" t' i: Y7 Q7 @6 c% v) ~2 E ●进出核污染地区时,要穿防护服。减少放射性污染,可穿雨衣、戴墨镜、洗淋浴
0 ?# _. M# {" z7 I; ^# i6 {. C; C* p- X% m
广东放射医学专家表示,遭遇核辐射要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远离放射源,尤其要注意屏蔽。进出核污染地区时,要穿防护服,并及时淋浴,清除核污染。
9 m8 s8 {% `; f( m6 [9 e8 J; s7 i/ C A7 s7 h: N; n: G
医学指导/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放射医学专家杨宇华主任医师9 Z5 I. \: L. s- A
* n _; u( a8 R; V! k8 L; g1 U! E 特别提醒
& V$ g7 ]! j# J& _6 C: f* c1 _
& _5 _0 @. O: f [; s# K2 D ——内外兼防0 e2 T8 K& b n; S
( v' M1 ]+ U4 }1 b" D- q8 o# W
核辐射防护原则
# S* d$ D% x0 d! J- ]5 m) |7 C3 h; }
——内外兼防- `" [" z. J5 b! i
# o$ V6 [8 K# z 杨宇华强调,发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特别是有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时,总的防护原则是“内外兼防”,具体包括两方面:
1 @2 Q' W1 t( x5 \3 ]% [ K9 w" b B8 \! }$ a) A
一、体外照射的防护原则
" g4 }, q: U: F+ C; i' E! h8 k- D# c3 v% D
1.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
! V( I3 P- S7 z3 j- j7 m, `& E0 P2 o; I$ N% U
2.尽可能远离放射源;0 @$ p3 R! S+ r7 m4 A
, o5 j4 r% y, M$ k9 R. R1 e
3.注意屏蔽,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 v6 I/ q8 Z# u5 D+ g, o/ t
9 Z1 ]. j+ y) c- ~ 具体措施:当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烟尘通过时,要及时进入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 避开门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隐蔽。2 f5 {+ S: `8 q- [) n9 J
$ u/ q; u& l+ Y H1 a 二、体内照射的防护原则
; z* _3 l3 I9 G" M
* F: u1 d% \6 o0 b( d- y- l) ^ 避免食入、减少吸收、增加排泄、避免在污染地区逗留。清除污染,减少人员体内污染机会。; _! w. ~" y" \ j/ i' Y
* S2 H7 p# P6 ~+ Q$ e {
具体措施:如果核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碘, 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服用稳定性碘片。服用量成年人推荐为100毫克碘, 儿童和婴儿应酌量减少,但碘过敏或有甲状腺疾病史者要慎用。1 n5 n# T, M# S" _' E6 v
! p8 r8 j0 j& L! y7 F5 _
远离核辐射
, s+ Y7 g; J; U; Q1 M- f3 b: I3 s* [
详细操作指南:
6 _* c) @/ |" m' R, I; h
9 P. m' x% v x. _; u9 ~6 C Z 1.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
9 M$ H, b; v# v1 Z8 W! O
3 f N9 r7 y1 ^5 h 2.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
9 {6 {' T8 K* a2 f o0 n8 ^8 n/ j! M( v" ~+ x) N# Y( {
3.要特别注意,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食品等。
' z, |: a: Q! G/ w4 I
2 q: c; V9 @2 f, }. I8 c5 W2 ^ 4.如果事故严重,需要居民撤离污染区,应听从有关部门的命令,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撤离出污染区的人员,应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进行监测和处理。2 k" u- D8 ~, O' e; O; i6 g
5 ]* }# r2 I% V7 s9 w3 U) _) _
5.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洗淋浴。5 ^- m8 @+ H2 b5 |, c
9 r8 H2 W/ ]2 S, g3 c0 d4 y
核能外泄:内外照射可伤人4 S! a' k0 Y0 A0 ^/ O, o* t
/ U8 O2 E! z. e6 g: z5 I& g 核能外泄又称为核熔毁,主要发生在核电站,核能外泄所发出的核辐射虽远比核子武器威力与范围小,但是剂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也能造成生物伤亡。7 X" K& I: T. K9 d1 ~( h. m3 z1 D: w
- j( m8 h" P0 N4 s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放射医学专家杨宇华主任医师指出,核泄漏发生后,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内,引起内辐射,而γ(伽马)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
- }# _3 \( _( ]. H' A! R2 _( t! y8 y4 |: G% }
福岛核电站泄漏后,周边测得的辐射量昨天已降至100微西弗/小时以下,不到致死或者严重致病的当量剂量。“人不可能乖乖地一直待在原地接受辐射。”杨宇华指出,由于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已迅速组织撤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损害程度。 Y4 {& t7 t2 u! A5 _
* O+ }4 Q! |% H 急性初期症状:恶心呕吐发热腹泻
- G+ U. O7 g0 X& R+ G
8 c! I3 e. |6 U2 C" E" h 短时间内大剂量电离辐射引起的放射性损伤,称急性放射病。较长时间超过允许剂量的辐射损伤,称慢性放射病。此病常见于接受过量射线的工作人员、公众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难者,主要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内脏出血、组织坏死、感染及恶性变等。- P9 u$ ]5 N5 f& r; H
3 |1 ~0 e3 C* j6 {% ^$ N
其中,核辐射导致的全身外照射损伤主要出现在急性放射病典型病程的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疲劳、发热和腹泻。“假愈期”患者持续时间长短不同,症状有所缓解。严重的发展到了极期则有感染、出血和胃肠症状。经恰当治疗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
$ ?% Q% ~$ q( Q, x
% _6 y9 ]& y0 Q* I& x* S 而局部照射损伤是随受照剂量的不同,在受照部位可能出现红斑、水肿、干性脱皮和湿性脱皮、起水泡、疼痛、坏死、坏疽或脱发等症状。局部皮肤损伤通常持续几周到几个月,严重者常规方法难以治愈。不过,外照射多见于核电站工作人员。
5 C$ G9 H8 o% B- Z& r; s4 z+ M
* o) z) X: L ? 体内污染引起的内照射一般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 除非摄入量很高,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3 c+ e9 q; s$ _4 `
9 R% B# Z" R' x( S3 { 国外发生的核辐射致病事件中,患者多表现为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一般来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也越大。3 b( y8 \$ f. P
) w2 s: f" }8 D8 g, I7 d, @
4000毫西弗/次辐射可致死
! ^6 X% w1 a/ x1 I3 a0 ]# K- B5 k. x- J' Y9 g
“当量剂量”是反映各种射线或粒子被吸收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强弱的辐射量。其国际标准单位是“西弗”,定义是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西弗。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 I3 \! O3 C4 j/ W u* [
9 y& w, p9 A1 X d" E 对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1000~2000微西弗。一次小于100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与放射相关的工人,一年最高辐射量为50000微西弗。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会致死。
- r& t, O7 a9 _- ~
6 g; v: i; v9 K) Q& W 核燃料中的有效成分是铀-235,铀-235同样也是原子弹中的核炸药,那么核电站会不会像原子弹那样爆炸呢?专家指出,绝没有这种可能性!
: E" c D. p# S+ p: V( R- n1 Y1 E+ W, c7 R, k6 G+ C
这是因为,核燃料中铀-235的含量约为3%,而核炸药中的铀-235含量高达90%以上。核燃料引不起核爆炸,正像啤酒和白酒都含有酒精,白酒因酒精含量高可以点燃,而啤酒则因酒精含量低不能点燃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