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铁轨人生
2 a; Z' {- ]8 g; N) b( Y
- H7 d+ L8 s ^. T: P
) h; Z6 b g& [俗话说,人总会有生老病死,此话不假。我们很多的父母,经过漫长的等待,复杂的申请程序,终于跨洋过海,离开自己熟悉的国度,来到加拿大和子女团聚,全家欢天喜地,开始完全崭新的生活。华人父母,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吃苦耐劳,很多年过花甲,甚至古稀之年,依然承担家务,照顾孙辈的重担,任劳任怨,为子女分担移民的压力。但不可否认,他们的身体也开始日渐衰退,健康隐患不断。 加拿大 51网
/ R# `/ ^# ?) L# q4 s" ?* F
. |+ y% s* c2 ]5 J! y两年前,70多岁的张大妈从西北边陲,移民来加拿大,和女儿一家团聚,老人家非常能干,不仅洗衣做饭,操持家务,还照顾孙女上学生活,女儿女婿能安心上班。老人家身体一直很硬朗,但血压偏高,服用国内带来的降压药,一天晚上,突然中风,虽送医院紧急抢救,还是半身不遂,而且失去语言功能,生活无法自理。面对这样的突发事故,家里生活规律一下大乱,孩子接送,照顾病人,家里陷入一片混乱。更加严重的是,作为移民的女儿女婿,对医疗系统的运作,毫无经验,不知如何应对,对母亲前面的生活安排忧心忡忡,再加上语言的障碍,显得束手无策。 " d. I _# S. J! e4 [
) u, t4 S; c( a! S8 S( F) V9 F
2 h. G& c8 `7 F' K- w/ A+ T- G& x) l
实际上,面对这样的不幸,大可不必乱了分寸;首先要安排好家庭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对于病人住在医院,吃住,医药费,治疗费等等政府全包,只要下班后,周末去探访就可以了;对于张大妈这样的病人,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可能性: 2 n+ G4 ?/ _! ?
5 n$ R# Z; o# @! H7 G0 ]% b2 I; b8 }0 F% j" y
! J0 {! R0 R7 _( I
1。治愈回家,可以回家生活。(discharge to home) 0 D( x4 y9 l G; b/ [; T" D
这是最理想的结局,一般出院之前,有一位来自community care access centre(简称ccac),也叫home care nurse, 会和病人家属交流后,安排每周1 到14 个小时的家居支援服务,由各个和政府签约的机构派护理员到家里帮助病人的生活护理。 加国无忧 ' z) U% H4 G0 z; ]5 b
3 t1 Z* E8 Z( R
2。医生和治疗师经过详细会诊和评估后,觉得病人有恢复的潜力,会把病人转移到康复医院,继续康复治疗。费用政府承担。 . `! f6 t$ C! ~2 y# D" p% ?3 I& G: v4 V
8 w4 Q! ]# _4 H4 f. M, n3。病人没有恢复的可能,家里也无法承担照顾病人的生活起居,就只有开始申请长期护理院,也叫老人院的程序。医院的社工(social worker)会协助家属申请,一般可以选择5家老人院,哪家老人院有床位,病人必须接受,尽管不是最喜欢的那家,但住进去以后还可以调整。目前,华人养老院的排队等候时间都在4至5年以上。这个决定经过有医护人员和家属参加的家庭会议后,由医生决定,病人会从急病区转到康复区等待老人院的床位,,病人就处于一种叫ALC ( Alternate level of care),也就是病人病情稳定,不再需要急性病的治疗,而属于慢性病的长期护理;这样,病人就需要每天缴纳50加币的费用,大概和养老院的费用相同。
9 I# A/ z& R& n9 B# |6 }0 X9 X4 k6 _4 a' G }
, o- D! j: Q- N$ l1 R$ s
3 M {- z, S+ r4 Z2 p
人老多病是自然规律,我们要勇于面对和接受事实,调整好心态;病人住院期间,要注意和医生,护士,社工,各种治疗师保持沟通,语言不好,可以找朋友亲戚帮忙翻译;家属有权利了解病人的最新病情和治疗方案。我们发现,很多移民来的父母,缺乏健康意识,每年最基本的体检都没做,住到医院,连最基本的医疗信息都没有,还有些病人,甚至没有家庭医生。作儿女的,要在身体健康方面,多关心父母,发现身体不适,就及时约家庭医生诊治,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个基本全面的了解,很多慢性病,只要配合医生的治疗护理方案,都可以有很好的控制;这样就可以防小病变大病,及早预防。 - h. G/ y) s5 D, C k {6 {
, H1 E. j8 {3 ]. ^ s5 Y愿每位移民父母,身体健康,享受生活。 5 E8 t r1 V/ x* q( X6 O
+ T# i6 |: I0 X4 Z, x-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