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8)  鸡蛋( 0)
|
海外归来的留学人员,被国人称为“海归派”,他们大多年轻有为,海归企业具有典型的国际化特徵和技术先进性特点。不过,上海海归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隐忧,相当部分海归企业并不顺利。
; I5 s+ A# H/ Q4 V' N# T" {, y
5 s/ d5 D8 a, \. T$ P香港文汇报报导说,留美学者高汉中1997年来漕河泾创业,注册资金仅为20万美金,如今企业总资产已超过10亿人民币。不过,上海海归企业在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也存在隐忧。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在上海海归企业中,盈利的不足25%,有30%的企业处于初创的种子期阶段或者实验室阶段,65%处于创立阶段,只有5%的企业进入成熟期。因此,大部分海归企业处于前期投入期或者亏损期。
: k# C% ^) A, k+ H% H, ^7 ?( j$ R% |( ?& z: f+ i
据了解,目前吸引留学人员来沪创业和推动海归企业发展存在四大问题。首先,上海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沪创业的地方性法规。第二、融资困难。据调查,在海归人员中,有43.4%的人认为回国后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资金”。国内申请风险投资基金的门槛高,手续繁琐,成功率低。 . Q3 ^) x7 o& b% L/ B9 E. ]
7 q' v0 T3 T, ?( ^
1 a6 z- I/ y7 k6 k" A$ z+ \第三、现有政策透明度不高,优惠政策难以兑现。据透露,有的区政府有关部门在海归企业要落户时,十分热情,承诺种种优惠政策,当企业投入生产后,往往许多承诺不能兑现。第四、少数留学人员还存在办企业“靠政府”的旧观念。“海归派”大多数是技术型专业人才,不擅长资金运作和市场营销。 , S) p l* ^8 S) C" |+ a
6 \( `, }9 q2 y
据报导,“海外镀层金、回国拿高薪”的日子,已经在上海一去不复返。据悉,在上海找不到工作的“海归”人员已达7,000人。着名人才学家,前上海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叶尚志教授日前指出,专业过于集中、工作经验少及叫价过高是部分海归派“滞销”的主要原因。深入一点来看,上海缺少的不单是海归派,而是真正的人才。 . F% T: m y) O3 m8 M# B! g
5 w8 r9 g8 K2 b
自1978年至2003年底为止,国内的留学生人数已有约70万人,回国的人数则有约17万人。据统计,上海已成为海归的首选地之一,按照上海的发展速度,10年内,上海的海归人数将达高峰,估计约占出国人数的三分之二。过去,很多海归们都抱着“只有人拣工,没有工拣人”的心态,但现实归现实,现在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滞销,没有经验的海归们也难找工作,市场面前人人平等。
9 j, D. d+ \& T1 q
# ]; A* i4 f5 D上海某外贸公司人事部负责人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现在上海人才市场上,找一个各方面特别出色的大学生,薪酬为3,500至4,000元人民币。而一个才能平平的海归,薪酬动辄就有7,000至8,000元人民币,出于成本的考虑,企业当然选择前者。据悉,上海的海归实际平均工资为5,000元人民币左右,但大部分海归的薪酬心理价位往往在8,000至10,000元人民币,令海归在本土人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4 G! t3 l$ k- |" ] |: L. _
o& E4 p4 t2 }此外,现时的海归专业主要集中在I.T.及MBA类,但这两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上海市场上本来就处于过剩的窘境。按照市场竞争的规则,部分海归们遇上失业问题,是理所当然的。 * ^8 l4 \7 ^. r3 T: X) T' T7 V9 Q
" r2 p ^" r8 y. `/ h2 S/ s根据现时海归派的情况,是否代表上海不需要海归呢?上海社科院代表有以下结论,随者经济发展的范围逐步扩大,上海不仅需要大量高科技的海归人才,也需要灰领式的海归,而以国际化为标准的世博,也需求大量海归人才。不过叶教授提醒:海归不等于人才,海归还要继续强化个人技能,即使有一技之长,也需要一个整合的过程。
" i7 h) V6 \" o$ h/ o' K0 B4 a. H3 e& o7 O' O2 U" I
“海归”遭遇窘境,也鲜有人变成“何慕”,加上头疼不已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似乎在这短短几年中,人才一下子就变得饱和而过剩。而这与日前在上海炒作极热的“一千多名日本‘下岗’工人将要来上海乃至全中国求职,平均年收入估计高达40万元人民币”的新闻相比,让人觉得似乎真是“风水轮流转”,在沉寂了多年后,蓝领技术工人终于“咸鱼翻身”。
% B) |% h2 g* {& `; H4 r2 J3 A( |- M$ A6 G
上海市一家着名人力谘询公司透露,该公司最近在接「海归派」的单子时,成交时往往出现求职者降低门槛的情况。不少原来对“位子”和“票子”有较高要求的人,在市场的正确定位下逐渐找到最佳结合点。 6 O) b% G# u, e
- d2 ]1 `( K. v- ]% z1 Z
不过即便如此,仍有更多的“海归”一如既往地前仆后继来到上海滩。李先生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双料学士,已经在美国呆了10年,在洛杉矶有着一份年薪五万美元的工作。去年年底,他第一次回到了阔别近十年的上海。他说,这次回上海,完全改变了他本来已经为自己设定好的人生规划。回到洛杉矶后,他辞去了工作,申请去pepperdine大学读MBA。他说,等两年毕业后,他会马上回上海工作,因为这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 r4 R6 ]" ~( [" Z6 F' r7 I, U1 A+ Z; W( Z( H; v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瞿副会长分析认为,理性地讲,“海归”应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在国内外的工作经验,又有着较好学历背景,这种「海归」是很受外资公司、国有以及私有公司青睐并高薪聘请的,其薪酬的增值幅度最大。第二种是在国外留学,但没有专业工作经历的“海归”,他们对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比较了解,但通常对国内的相关情况不太了解,而且对薪酬的期望值比较高,有点急功近利。如果他们能把自身放回内地同等水平,把自身价值放在市场上衡量,先把基础打好,增值也是很快的。
. E/ s. d" _. T' u0 A
. c, H; t/ ~# h2 b' @$ m6 a6 |$ b* d; l( ~( y9 ?% L/ W
8 Q5 s7 \0 `% z4 T: G! V2 ]
附: - w" d; _4 U7 \7 R
" Y$ N0 y4 M5 O0 q' ^3 S3 A, `沪海归派概况 0 S) W3 w5 L8 d) }
6 \: E; ?7 o! _工作、创业的留学人数:3.2万人;
% X1 J# B( r' [9 C$ @7 q% T+ B! Q# E- ~6 o, Q3 r$ V% E
学历、工作经验:90%以上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30%有海外企业中层以上管理工作经验;
' @# }2 O9 h7 w3 w# T- M& f2 H6 }
创办企业数目、类型:已有2,229家,占内地海归企业的半壁江山,投资总额超过3.52亿美元,主要以谘询类、生产类、国际贸易类企业为主。 ! Y8 u3 n- y/ c* E( T" Y I
2 m) N {/ _( r经营概况:盈利的不足25%,30%处于初创的种子期阶段或实验室阶段,65%处于创立阶段,只有5%的企业进入成熟期,大部分处于前期投入期或亏损期;
/ L: B( i6 q: Z* t4 w$ J% R# h, d5 o
发展四大问题
) A$ D0 c3 \; E8 U3 ?" L9 N' [. q8 y% U* r% H# b' R
1.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沪创业的地方性法规; 0 l$ Q& Y" z- O, {0 I s
7 H- Z' J/ g% `6 |8 \/ p" [" D$ J2.融资困难;
- [' X7 v0 [2 d8 Z/ N* f7 @
0 Y5 S' O" X. }! @3 T/ d3.现有政策透明度不高,优惠政策难以兑现; 2 o: e; E- x- F2 j
( I: s: ]9 O2 ^4 y4 K4.「海归派」大多是技术型专业人才,不擅长资金运作和市场营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