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重大的再再平衡终于到来了。
6 y3 Z- @; `4 l% U: j+ X; u( z$ V- m4 _! Q v) p: Z5 O& G4 [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投资周期当中,一场庞大的,广泛的和彻底的变革就开始上演了。几百年时间发展起来的资金配置架构动摇了,投资开始重新大规模流动,资金纷纷离开那些债务负担沉重的,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进入了高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 P% G6 N! F- T( Q( B o! ?
, H' J5 k/ J5 |& D- l+ E
在很多年当中,这些后起的国家金融状况一直很不理想,突然间却被认定要比富有的欧洲和美国邻居更有前途。新兴市场股价大涨,债券和货币的行情也全面跟进。
1 N: t( X x4 y
4 W: [$ [+ ^8 m+ r 可是现在,人们又发现,这个新的脚本也到了重新编辑的时候,新兴市场全球性的抛售就是最好的证据。显然,全球投资流动情况仅仅靠这种历史性的转变是无法解释的,同时也是那些发达国家最大的央行们提供的廉价流动性的产物。近期的反转效应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无论新兴市场成熟到怎样的程度,在发达国家改弦更张的时候,他们的地位依然是很脆弱的。
9 F8 ~: f, Z) y) m4 y# n# S! ~
8 l& v! C+ X5 X EPFR Global提供的数据显示,6月的第一周当中,新兴市场的股票和债券就突然流失了大约65亿美元投资,创下了2011年9月以来的投资流失纪录。在接下来的时间当中,这纪录很可能还会不断刷新。) Z T' ~# O- ?3 v G7 C% z5 Z
0 L0 P) }) o6 Y$ o 这一切到底是如何诱发的?答案很简单,债券市场的玩家们都开始意识到,联储正在准备逐渐退出自己的债券购买计划。明确地说,联储的意思并不是要突然终止量化宽松,他们只是开始考虑何时开始,以及以何种方式逐渐缩减目前每个月850亿美元的购买规模。即便如此,和欧洲央行及日本央行不打算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消息结合在一起,联储主席伯南克上个月的暗示还是让全球投资者开始相信,倒计时已经开始。0 V5 [- f* @3 {6 N; F0 ]* Z
8 q& z- Y y3 X$ h- m
接近于零的利率,以及量化宽松,这些在一定时间内还将继续伴随着我们,但是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达到近十四个月最高点的现实已经表明了债市的主流观点——我们将来不会再有比现在规模更大的货币刺激了。超级廉价资金的时代即将过去了。
) M3 {9 B. _# b* M2 o2 `: x7 P
- F( A1 [! a( J 过去一年当中,统治全球市场的是所谓追逐收益率的交易,而眼下,这趋势正在逐渐解扣。过去,投资者曾经的问题是,他们有足够的资金,但是却找不到合适的资产,让这些资金创造足够的回报。当美国哦、日本和欧洲的利率都接近于零,他们只能转向那些风险更高的资产去榨取收益率。于是,新兴市场资产便成为了全球潮流所向。开始现在,美国债券收益率上涨已经冲淡了这些资产的相对魅力,迫使投资者重新配置自己的资金。% ^- g! q7 N/ X, m3 n: X
0 e- G, f0 o7 J$ `9 U1 p" L 曾经一度,“脱钩理论”炙手可热——有人认为新兴经济体已经走过了一个发展的转折点,无论美国或者欧洲发生着什么,这些经济体都将持续增长,而眼前的市场却对发达国家的政策信号高度敏感,无疑也对这种理论形成了挑战。
& N. I7 u2 U* i0 U2 k; u- A" `) k) q& f* L/ ]: b7 h
在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没有真正使得全球经济陷于瘫痪之前,这种理论曾经风行一时,而后来,当新兴市场从危机中迅速反弹,这种理论也再度大行其道,为发展中国家新获得的力量背书。可是,最近的一系列进展却提醒我们,发展中国家依然是和发达国家密切联系的。# N2 K# ^9 ^) B4 M" g1 o9 \. Z
( ~+ L* b# T+ d
关键在于,这种投资的再配置,确实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不错,发展中国家的财政状况、人口状况和增长机会等确实相对优于发达国家,问题在于,人们乐于因此为新兴市场资产所付出的价格已经太高了——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美国联储、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提供的海量流动性。0 W2 S/ `9 J2 |" _
4 }+ ?! |6 c# v: J1 X 事实上,如果有人相信新兴市场的长期主题,那么对于这些国家眼下的汇率和债券价格下滑都该感到高兴。这不但创造出了新的低成本入场点,而且还让这些国家的出口变得更有竞争力,给增长带来了更大的刺激。
2 H% v6 ~/ ]7 o
6 F: @3 z' |7 C q$ O1 n0 I; r6 y U2 N; ] 当新的平衡达成,新的机会也就再度出现了。(子衿)
' o5 I& y4 E" W7 _9 ]* e0 d, x7 M8 Y. T' n- G0 T# X7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