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60|回复: 0

[学书论画] 《清明上河图》的五大疑团

[复制链接]
鲜花(70) 鸡蛋(0)
发表于 2013-12-2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清明上河图》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宋朝张择端名画。最近,云南大学教授苏升乾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清明上河读宋史》,引起人们对《清明上河图》的再度好奇和对张择端生存时代的关注。
& z/ \7 V7 m5 D0 k
) L6 h5 O2 @! c. g$ E# \4 Q
* C( ^4 U* K, a清明上河图局部7 z1 R: M' D  F- s: b6 r- K
' K; ?% [* a8 u& K) r9 L" Q
哪幅《清明上河图》才是张择端的原作?) Q) T! B  {0 `0 Z2 N
本来大家对于这个问题有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石渠宝笈三编本”为张择端原作。但近年来在对画作的宣传中,因为“石渠宝笈三编本”年代久远且几经战乱,阳光、湿度、霉菌的侵害,使绢本设色的原作色彩退去,底本深暗,识读起来颇费眼力。于是常常以年代较近、色彩艳丽的“清院本”来代替,由此造成新的混乱。我们在网络中查询时不难发现,有些文章注明张择端作画,内容也是与原作相吻合,但偏偏附图却是差之千里的“清院本”。再加上旧货市场上杂乱不堪的各种伪作,也让一些年轻人搞不懂《清明上河图》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0 V$ Q% q: H8 R! B
4 j% O0 Y1 d, z# r/ p" T不管什么东西,只要好就有伪造仿制,如今称之为“山寨”。《清明上河图》在金代就已经“争相收藏”,所以历代“山寨版”的“上河图”不在少数。最早有明确记载的,就是画卷后面杨准的跋文中提到的装裱师傅以仿本偷梁换柱。因为元代统治者的书画鉴赏能力弱于宋、金,这幅画只是放在秘书监内。后来一位装裱师傅用临摹本替换出真迹,将《清明上河图》盗出宫外。又经两人转手,落入客居北京的江西人杨准手中。杨准得画后借故还乡,重新装裱此画,并且在画后续写跋文,记载了得画的经过。由此,元代宫廷里的那位装裱师傅,至少是早期山寨版的作者之一。到了明代,《清明上河图》有近两百年的时间在民间收藏,人们对这幅名作有所耳闻又难得一见,所以揣测模仿的就更多了起来。
* I4 H- n. x5 S
6 N: D& ^, u3 i3 d8 m' v4 c在雍正年间,和硕宝亲王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曾经得到过与《清明上河图》原作接近的仿品。弘历虽然写诗的水平不高,但在文物鉴赏方面造诣颇深。他觉得那幅画虽然很大气,但前后衔接并不太顺畅,而且细部动态上也有些美中不足。于是决定再造一幅更完美的《清明上河图》。他组织了五位画家,对画作进行了临摹创新。新的《清明上河图》画面清晰,色彩艳丽,画面结构和其中某些人物的姿态与原作相近,推测画家们事先是见过与原作相近的摹本的。这幅画现在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称为“清院本”。
$ ]" w5 x+ |# l, M
0 A, [6 ^# E  C7 O2 B) N# F- U! B$ a* s清院本的篇幅比真本长出了将近一半,人物也更多,街道也更复杂。而且由于绘制时间离现在比较近,所以色彩也比较艳丽,看着很舒服。可是,就在新的《清明上河图》绘制完成几十年后,嘉庆皇帝通过抄家获得了张择端珍本的《清明上河图》,嘉庆请来太上皇乾隆,爷儿俩一看就明白了,这才是真货。不过碍于面子,两人谁也不再提折腾临摹本《清明上河图》的事,好在他们正在给宫廷保存历代书画编辑目录,取名《石渠宝笈》,于是就在张择端真迹画卷的开头盖上“石渠宝笈”和“宝笈三编”两个印章,算是给了真迹一个正式的名分。所以今天故宫博物院藏本的《清明上河图》又称为“石渠宝笈三编本”。8 E0 B2 d5 ?, e& T1 ^
4 H  P1 n: _8 U3 s5 @9 M: C  z
至于其他的仿品,那就数不胜数了。初步统计,现在国外馆藏的《清明上河图》在美国有5本,法国4本,英国1本、俄罗斯1本、捷克1本、日本1本、中国台北多达9本。其中有元代摹本,也有明清摹本。
' }7 z  h8 s8 y! W' z  n+ ]$ W& R& n- y! z5 p5 _
现在国内影响最大的,一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石渠宝笈三编本”,被专家们认定为张择端原作;再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乾隆元年摹绘的“清院本”;还有现存辽宁省博物馆的明代仇英的仿本。由于版本纷杂,造成分析画作的内容时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说画上有多少人,有说七八百的,也有说一千二三的,差着将近一倍。说七八百的是指“石渠宝笈三编本”,说一千多的是“清院本”。为什么大家会把不同的本子混起来呢?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因为清院本和仇英的仿本好看。故宫博物院的“石渠宝笈三编本”是画在由双股丝织成的缣绢上,开始是有颜色的。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颜色已经看不出来了,缣绢的淡褐色逐渐加深,画面残破,线条与底色之间也不是那么分明。- c. N6 B/ E0 }4 V% v/ C
! J0 z9 C- e  _$ Y
图中所画是春天还是秋天?
- k7 F+ F4 e0 H, P! m从《清明上河图》卷首开始,画面中的树木枝叶稀疏,画中的人穿长袖衣服为主,只有少数劳动者、赶路的人穿短袖,或是把衣服缠在腰间。那么张择端画的到底是初春还是晚秋呢?对这个问题有三种意见,彼此间也有一些争论。* T( [; |4 m, C( M9 O4 x
0 X- C( p  ?+ [, I8 S$ M9 }" \
南宋孟元老写了一本《东京梦华录》,回忆徽宗年间汴京的繁华景象,详细记载了当时的风土人情。研究者多用《东京梦华录》与《清明上河图》相对照来寻找答案。多数研究者认为是与清明相联系的初春。其理由:一是与清明节联系;二是说进城的轿子上插的有花,与《东京梦华录》中关于清明郊外归来“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的记载相符;三是有卖祭品的“王家纸马”店;四是一部分树木萧条为早春之态。
% N4 p8 @! g" g5 W
) a6 P6 i0 M7 p, p) x! C现在还有一部分研究者主张画中所描绘为秋景。理由:一是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因为当时汴京城是以烧煤为主,临近冬天才准备烤火用的木炭。《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炉会也”。二是画面上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市人争饮。”三是画面中气候还很炎热,街上有卖“饮子”的,有一个人摆摊子卖一个个圆的东西,上面带很多点,摆了七八个,估计这是卖西瓜的。还有是画里面拿扇子的人多。宋朝时候的人,春夏秋冬都带扇子。这扇子不是扇风的,它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见着熟人了,拿扇子遮一下脸,表明我还有事,您别打招呼。这叫“便面”。所以扇子确实也不能说明它就是秋天。6 J4 _# e: c- g" R/ @
2 ]5 a- d$ K+ u  \8 m
第三种看法认为画中既有春景也有秋景,是因为张择端创作的时间前后数年,开始画的是春天,画着画着就画到秋天去了。对这个问题要解释一下:根据气象资料,张择端创作此画的北宋末年,刚好赶上了一个气候的暖冷波动。自隋代至北宋,有一个四百余年的温暖期,当时浙江一带尚有甘蔗种植,开封也常常一冬无雪。而至北宋末年,气候又由暖转冷。所以张择端作品中的冷暖矛盾,恰恰佐证了这一段的气候变化。8 ]' X8 U- C5 b1 U

+ W! ], _+ W# @2 [/ B8 t宋徽宗为此画题名《清明上河图》是什么意思?
$ X2 F. f' A- n+ j这个谜首先涉及“清明”是什么意思。有的说清明就是清明节,上河就是上坟。图画中的人就是正在往城外走,准备去上坟。这是专门画了送给皇帝的,画一幅上坟图,皇上能高兴么?看着也不吉利呀。皇帝自己题写的标题,总得表现点文采吧。宋徽宗的题名来自《后汉书·班彪传》。班彪是东汉的历史学家,为《史记》写了《后传》。《后传》已经失传,但内容被他儿子班固写到《汉书》里,好在爷儿俩也没有版权纠纷。《班彪传》讲到班固时,称“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清明之世”指东汉光武帝年间。当时经过西汉末年的衰落和绿林、赤眉的战乱,社会安定,生产恢复,各方面生机勃勃。所以宋徽宗把自己治下的汴京比作光武中兴、太平盛世,那是在玩自我表扬。当然,就景物描写的清明时节而言,也有一语双关的效果。# o1 |$ c3 [8 K1 |. @1 {+ H

/ w, Q6 E0 E3 j" E6 A/ w6 p“上河”又是什么意思呢?有的专家看到“清明”就揪住“上坟”不放,把“上河”说成“上坟”。我认为“上”是方位词。当时开封城市人口近百万,一个人一天吃一斤粮食,一天的总量也达到一百多万斤,靠什么呢?就靠汴河、蔡河进行漕运,把粮食从苏州等主产区运过来。所以说“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条河对于汴京的社会生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地图上汴河居北,处上位,故称上河。所以这幅画是描绘清明盛世中上河一段的景色,与上坟扫墓没有直接关系。* e- E: T% {5 [9 a
! S- j& ]- X2 N' @7 @" X6 N
现存的张择端原作是不是完整的?
* j" u2 j7 O5 s/ p5 {0 C画卷后明代李东阳的跋文中提到:“图高不满尺,长二丈有奇”,还说卷首有徽宗的题字及双龙小印。现在前段已失。于是又有许多专家据此推测《清明上河图》后面还有一段,一直画到皇城以内的金明池。因为明代以来许多仿品确实一直画到金明池。那么,现存的画幅完整吗?
& v* ~3 J% C9 P  I1 A" D. D# {  F; A  j9 p, d: N  p" r
我认为这幅画是完整的。其一,“长二丈有奇”是指整个卷轴。前面已失的徽宗题字部分加卷后跋文,是符合这一尺寸的。其二,卷后跋文中,多有对画面内容的描述,但没有一处提到金明池等宫中景色。其三就是从画面结构上进行的分析。如果我们把画作分成三等分,就会发现它可以成为相对独立的三个部分,而每一部分的中线,都有一个中心故事情节。
$ I  b' p9 v, Q/ C* t  ?: Q' }, Q- L* P: T
第一部分从郊外到汴河边,中心部位是一匹驴受惊,赶驴人在后面追逐,而前面一个脱离大人监护的孩子正傻头傻脑地站在路之间,一场交通事故即将发生,惹得周围馆子里吃茶的人回过头来观看。可惜的是这一部分画面已经残破,这个内容是根据尚余画面推断的。) O! |  Q! w. x0 x5 f0 F. y: N
8 Y* e! v% G2 E# X# `$ q
第二部分是虹桥,而焦点在虹桥下面的河里。这也是整幅画的中心部分,是叫作“上河图”的根据所在。一条逆水而上的漕船要驶进中间河道过桥,结果用力不当,船在河面打横,而这时上游一条船顺流而下,两船即将发生碰撞。于是桥上桥下惊呼一片。  W+ Y6 w$ y* X' @3 n8 ~9 ^. l: x
; V. i1 Q  E, |. d" y" J4 \, j
第三部分是城门内外。一个行人的包袱被骑骡子的人撞得散落在地上,被撞倒行人抬头指责,而骑在骡子上的人只是冷漠地瞟上一眼,丝毫没有下来道歉的意思。后面赶骆驼的人又催着这个倒霉的行人让路。再有一解,从围观者窃窃私语的表情上分析,也许蹲在地上那位是古代“碰瓷”的人,所以喊他让开那位,甚至带有嘲笑的神情。
* ]# B* E- Y/ m" j/ N# P9 l& t% M( P' A6 T
三部分完成后,画面进入了六品以上官员才有的“乌头门”住宅区,想来一是深宅大院,人员不多,二来也容易涉及官员隐私,所以用树枝自上而下地画满,形成分界。画作展示出明显的节奏,有始有终而又意犹未尽。我认为这幅画是完整的。特别是画卷后面元代杨准的跋文,介绍画面的内容及附后的前代跋文、小诗和我们现在所见是一致的。况且杨准跋文中还一再强调这幅画并没有损毁缺失。
# u( Q9 u1 o& e& g- T$ a; v- ^
. |. Z. W# A7 N! d( ?这幅画画的是汴京城的哪一段?
9 j, d6 m! W6 j, Q: G- s对于这个问题,喜欢较真的日本专家还真的拿当年的开封地图核对过,说是找不到画上的这一段。还有的研究者绘出平面图,把它接到汴京外城的东南角,这样又无端地为汴京城开了一个“东便门”。我认为作者是选取了开封东南的几个观察点,然后给予艺术加工。是把几个片段剪辑在一起,而每一个点的描绘上,还是比较写实的。
( N% k+ e& Q8 ~3 ?; ~8 e$ A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8-19 23:18 , Processed in 0.13808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