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8)  鸡蛋( 3)
|
加拿大要华人「滚回去」暗流在汹涌
) ?& g. Q1 k( _7 ]0 K) c
* ?+ H% h3 {3 p) q由於加拿大房价高涨和其他的一些社会问题,华人再度成为舆论的焦点和民意反弹的中心。发端於西部省份,一些明目张胆的歧视华人现象在卑诗省的大温哥华地区和温哥华岛出现,要华人「滚回去」的暗流在汹涌。这股暗流因为一时难以解决的「房价飞涨」原因,将会蔓延到中部和东部华人集居的城市。5 z3 ~7 g& k; j+ L% M+ O
& w+ X* R8 G( |; T% D这种情况,与百年前的排华前奏有雷同之处。经济不太好,低层民众生活受到压力,外来移民成为发 的对象。排华的起点则是华人最集中的维多利亚和温哥华地区。排华产生的模式基本是个别民众的辱骂-小团体的抗议-媒体的推波助澜-成为各级选举中操弄的议题-反华团体给地区民意代表施压-在市议会和省议会出现排华条款-联邦最後不得不跟进-排华恶法产生。
+ c! B+ ~1 X; e7 ^# C X2 \7 q; P0 S7 ^- M: X
目前跟过去不同的是,现在是全球化和大移民潮的时代,加上加拿大的人权宪章和人权运动的高涨,针对移民群体的歧视,在法理范围内很难「合法化」。因此,在一个短的时间里要形成大规模的反华浪潮,应该不太可能。但是,对反华的暗流和个别的辱华现象,也不能等闲视之,因为与论的形成,对华人形象的伤害和心理上的打击,是相当严重的。" q4 B' B7 z! I- `! x( M2 n+ f* ~$ A
$ j9 r/ K6 }% i1 G$ z7 P6 y
说得更远一点,制度都是人定的,今天的制度仍然可以被改变。想一想,当年的排华法虽然道歉了,但主流社会不会提是谁纵容了排华民意,是谁对排华法投了赞成票,因为那时候的许多政客,仍然是今天加拿大宪政历史上的正面人物,而不是「希特勒」。这就告诉我们,好人在民意汹涌的压力下,也会制定恶法。$ G$ B7 s. ^1 p C# p. x) c
% M/ Y' S/ W. I1 q& v" Z" I华人应该3招应对
+ S2 _, M4 x& }: ~* [8 o; A+ z0 g" Z* Y9 M
针对目前的一系列辱华或者暗流,华人应对的模式竟然还是百年的老套。以受害者心态产生不满-吵吵嚷嚷-签名示威-要求警方处理-碰壁-变成无奈。这种应对模式本身也是危机,表明华人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其实可以有三方面考量。8 I8 s5 x" k* y& D. S: C) l d
) H% }3 q2 l ~/ x2 o第一是避免情绪性反弹,而是理性界定这是仇恨歧视,还是属於言论范畴的不满发泄,如果是前者,要全面反击,如果是後者,则通过与论进行澄清和以正视听;2 f* C7 }$ s, b9 W8 x
/ x2 Q, Q o) W$ G6 F' x
第二,华人社区尤其是富人要集资援助司法诉讼,这样的司法战未必要赢,但至少形成威吓作用,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知难而退。问题是,华人新移民富豪引发很多争议,但他们对社会公益的赞助很低。要知道在加拿大,很多社群人数比华裔还少,却没人敢惹,司法武器的运用,是关键。
9 {, B2 a3 ?9 W6 c0 X; w6 d! v& \6 o, P+ F9 d0 ?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当然是参与主流政治,成为主流政治的一部分,让排华的风潮永远成为历史。战後犹太人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政治实践,就是华人的榜样。( a: Y: K9 V) v) `
6 ]+ _4 Y6 I" p* l6 `% Q
当然,这波辱华潮流与百年前不同的是,不满华人者不但有白人,也有其他亚裔,甚至有华人自己,他们认为是受到了「土豪」移民的拖累。 u% A/ y" U0 _
2 a2 {8 E3 `- Z, G& _ S
还有,加拿大各级政客都在第一时间谴责歧视行为;英文媒体报导也十分谨慎。不管如何,要彻底排除辱华或者对华人社区的不满,华人社区本身的反思和改进,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作者为知名时事评论员)6 D6 W: f+ i' {0 r# ~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