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原文見:# g1 @ q0 p+ ]: N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10/29/content_5262703.htm3 J! e7 \6 k7 f0 o0 {( h3 K
0 ~" ?5 D- p D6 h
有關中西醫的爭論由來已久。當西醫剛進入中國時,人們主張“中體西用”,後有“中西醫匯通”,也不斷有“廢止中醫”的呼聲。解放以後,“中西醫結合”、“西學中”壓倒了反對中醫的聲音。文革時期“針刺麻醉”、“一根針一把草”、“中醫辦學”使中醫盛行。改革開放以來,中醫一方面受到國際關注,另一方面又受到科學界的質疑。幾起幾落,中醫究竟是什么?如何看待它?它的命運如何?眾說紛紜。# b, [* x+ U. g: D1 ^
4 L4 Z3 ]& i2 k' f3 N
在部分堅信中醫的人看來,中醫臨床的確能治病,這就是科學,儘管有些理論未被科學實驗證明、治療原理尚不能闡明。
z$ G$ X: A: h% m! h
$ |2 V% Y; a& n; _7 Z$ G9 C在部分半信中醫的人看來,中醫的確有些地方不科學,但中醫能滿足相當多患者的需求,也有臨床效果,不能輕易否定。 ' ]$ F, r5 \" u, t% i, e
4 ?& \8 {) G# r: i8 ~2 ?
而部分堅決否定中醫的人認為,任何經驗必須透過實驗才能成為科學理論,而中醫理論並未透過嚴格的科學實驗,而近幾十年許多人做的相關實驗並未證實中醫理論。 2 ~3 @' @0 R- |$ X1 d G
/ W% ]% i; |7 A5 n9 s! v 還有人認為,中醫與現代自然科學比較雖有明顯差異,但不能簡單將中醫與自然科學相比。中醫更多體現為一種傳統文化,它是一種需要保留的文化遺產。( O+ V0 r6 ^( O/ s: G9 [& \8 C
- e3 b+ W2 [7 e* Y8 A更有人認為,醫學本身就是不純自然科學。目前的西醫偏離了醫學的發展方向,而中醫依然體現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思想,但它的發展階段卻仍處於初級。中醫的存在能給西醫的發展以借鑒和啟示。, t. U j! e/ \& Q
% F1 S+ n% V1 b% q$ a8 u在古代,醫學都是地方性的,如古印度醫學、古巴比倫醫學、古希臘醫學、古埃及醫學、古中醫學等。它們都有許多共同特徵。如古希臘羅馬醫學以“四元素”哲學派生出人體“四體液”,主張整體觀念、自然療法,認為“心主神志”,動脈是“氣管”,而以脈診病也盛行了一千多年。同樣,中醫學以“五行”哲學派生人體“五臟”,以“陰陽”哲學推演人體“陰陽”,也主張整體觀念、自然療法,也認為“心主神志”,動脈是“氣管”。至王清任《醫林改錯》還說:“頭面四肢按之跳動者,皆是氣管。”當然,中醫至今仍以脈診病。古代醫學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它們都是借助當時盛行的自然哲學理論來解釋醫學實踐及經驗,從而自成體系,其優點是沒有把醫學聚焦到生物層面,而是從社會、心理、哲學、宗教、文化等多視角看待醫學,臨床中能多層面、多方位捕捉疾病資訊,有利於整體來診療疾病。其缺點是以自然哲學思想代替對醫學特殊規律的認識,醫學發展難以突破經驗層次,經驗的個體化難以重復,也阻礙量化和標準化,形成“心中明瞭,紙上難明”,從而使臨床治療實際依靠長期的個人經驗積累,而非清晰的醫學理論指導。
( a# M D' |2 ?; k
, z* c1 ^! Q- u! q醫學理論的模糊激發了人類的探索。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許多人拋棄了過去的觀念和方法,以全新的視角和方法重新認識人體及疾病。如弗朗西斯·培根強調,應該放棄一切普遍觀點(指自然哲學觀點),而向大自然,以實驗方法給科學以確實性。正是如此,達·芬奇、卡納諾、維薩裏等透過大量的屍體解剖,創立了人體解剖學,而哈維在人體解剖的基礎上發現血液迴圈,創立了生理學。世界古代醫學從此邁向現代自然科學,醫學越來越深入細緻地看到人體的細微結構,不斷在微觀層次還原人體生命過程。同時也在不斷割裂人體各種生命活動的非生物因素。在人類認識人體生命過程及防治疾病的過程中,現代醫學在生物層次取得了驚人進步,但卻越來越只見病而不見人。
4 ~ H- P) R/ Q2 _+ j/ c; Z7 U$ x
# J; f4 m" [5 c: {! L0 o然而,人體生命及疾病遠不是單純的生物活動。幾百年過去,現代醫學工作者開始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上個世紀70年代,以美國科學家恩格爾為首提出了醫學應從生物模式轉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當然,這個轉變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這不是醫學的倒退或復古,而是分析後的綜合,是醫學向更高層次的發展。
& \$ i, Z7 X* X& t
7 M: Y, N4 I, j1 a% Y8 {中國沒有產生類似歐洲文藝復興那樣的思想革命,中醫也沒有經歷古希臘羅馬醫學那樣的變革。古中醫一直沿襲至今。儘管有所變化,但基本理論和思想方法並沒變。的確,中醫是中國文化遺產,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然而,醫學也不是純自然科學,醫學實際上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早在150多年前,細胞病理學的創始人魏爾嘯就說:“醫學本質上是社會科學。”其實,中醫正是處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處。不同的只是古代自然科學和古代社會科學的交叉處。那么,當現代醫學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時,中醫有何作用?中醫可為這種轉變提供思想和方法的借鑒。 " m6 |% t6 M2 @0 @2 Q I
* j& ]; g& d* C# Z1 E' H
如今,西醫已由古希臘羅馬醫學發展為世界性醫學。中醫仍為地方性醫學。西醫與中醫不是兩種地方性醫學的關係,而是世界性醫學與地方性醫學的關係。根據醫學發展的規律,地方性醫學最終將能融入世界性醫學之中。所謂融入,就是中醫的思想方法影響世界性醫學的變革,中醫的臨床經驗透過實驗逐步成為世界性醫學的新內容。同樣,這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世界性醫學(西醫)還有許多問題不能解決時,人們就要求助中醫;當中醫也不能解決時,人們還可能求助於巫醫。作為補充和借鑒,中醫還會長期存在,並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完全否定它,不切合實際;過分誇大它,缺乏充分理由。人類面臨的許多問題都是如此。只有相對真理,沒有絕對真理。有關中醫的爭論會繼續,但中醫仍會在它適宜的層面和時間內保持存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醫會給科學探索者以不同的啟發,但作為實用科學,它又會在不斷的規範和法制建設中受到制約。中醫的實用領域也許會越來越縮小,但中醫的思想方法也許會有越來越大的影響。# ~# ~* ^3 F( X( }
& w- s S9 v+ o6 |" E(袁鐘 中國醫學史博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出版社社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