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0)
|
) r( d, o3 {5 k6 I% t' Z6 N. n3 ~
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是大乘佛法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大乘之门,进入大乘法门就要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如果不发菩提心,不受菩萨戒,相续中不可能产生大乘佛法宣讲的功德。
, L3 Z+ s% x5 |0 i3 x; C7 u
6 \) N8 R( f0 e! k0 Q6 _ 然而有些人一听说上师要传授菩萨戒,就闻风而动,冲动之下盲目接受,从不知自察反省,内心是否真的具备了条件?
" H L t2 l) }9 k# L . ?) f! z4 e% E
我们的早课都有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内容,这是一种选择。选择了菩提道,就要利益众生,普度众生。有些人自称所学的是禅宗、净宗、密宗,但内心的境界远非如此;学修净土法门,只想自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受西方极乐世界的待遇。听到《阿弥陀经》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功德和利益不可思议,就对西方极乐世界产生了欲望,想跟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共享西方极乐世界的利益。, l' b u2 \" E; _
1 ?9 ~ f7 M0 |0 L1 A 这些人只想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再也不回来了,看起来很虔诚。但是这种念头和言辞违背了大乘佛法的教义,这种人无法达到西方极乐世界,更无法跟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共享西方极乐世界的功德利益。因为,若修成正果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要乘愿再来度众生的。
, F; }# f, _$ z% g : i+ n" ], t# q. a- d$ @0 H" e
还有一些所谓修禅宗和密宗的,同样缺失普度众生的心愿,更没有利益众生的事业,自己一味地闭门思过的修行,像小乘的阿罗汉一样,表面看起来很精进,好像一切都放下了,其实还是在寻求自己的利益,只顾自己心灵的祥和与宁静,这是一种对享乐的追求,没有发出要普度众生,利益众生的菩提心。
8 i; N& n* \& X+ K% s
! T8 M7 J ~: } 很多人虽然在这里学修大乘佛法,但只顾自己学修,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身在同一个道场参加百日共修,“我要学法,我要上座,”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实修中心或寺务部有一些事情需要大家做,却都不愿意做,这种人并没有发出菩提心。
. Q9 b8 Y, f5 G9 W! M W
3 p) f0 p) T+ W/ q6 N( b3 N7 [4 ~9 S 宿舍里几个人住在一起,会有人早起晚睡,或者半夜起来,肯定也有他的难处,作为同修道友,不但不理解、不体谅他,反而充满嗔恨,甚至骂人造业,这样做终究伤害的其实是自己。2 \9 p% t" N* u2 U7 k$ k1 ?8 s
' V$ D: A' h$ R& s- g# q* W% B 嗔恨时,谁的内心混乱?谁的心里不愉快?是你自己!如果对方是位有修行境界的人,人家修安忍,根本不理会你,你发怒,甚至骂人,对对方并没有伤害,伤害的是自己,骂人造口业,将来果报要成熟在自己身上。
. r( N8 M: \+ L6 U; r7 V , x" p& y7 _* V1 O5 H
今天在座的都是大乘修行人,都是发过菩提心,受过菩萨戒的,我们可以反省一下自己,观察自己的动机和内心,是否想普度众生?是否想利益众生?有没有真的思考过这些?我们学佛行善是不是为了普度众生?是不是为了利益众生?一名真正的大乘修行者,要做到恒时内观自省。
+ R& @0 U$ P! U7 d! Z( k; O5 e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