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0|回复: 0

中医天天学(4)。经方好为什么会成为少数派

[复制链接]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18-8-20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经方好为什么会成为少数派9 w/ q9 a) U8 G7 M% s

6 O! r9 Y/ n/ e+ S5 R这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我想原因有三:一是经方相对便宜,难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个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二是经方用药多为峻烈辛燥驱邪之品,很多医生担心一旦药不对证,就会产生不良反应,干脆就用更平稳的时方了;三是想用但没有学会。恐怕最多的还是这个原因。2 P; E; r7 B0 ]4 z

' o/ ^/ W* i% N. z作为一名以治病救人为职业的医生,没有人不愿意掌握既便宜又有效的治病方法,只是在学校老师没教会他们,毕业后又没有这样的机会学习,以至于时间一长就把经方淡忘了。' |% R2 o* `5 k. A
! f1 R9 Z- F' T* Q/ l+ y1 Y5 s% i' x
大凡中医院样毕业的学生,不管课时多少,基本上都学过《伤寒论》《金匮要略》,甚至也背过不少,考试成绩也不错。可为什么临床用的比较少,最大的问题就是上面说过的没有学会。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学过,努力地学过,但没学会,看到经方只是似曾相识的感觉,为什么?最大的可能是学习经方的方法或路径出了问题。讲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目前学习、研究《伤寒论》存在着流派问题,这个是客观存在的。8 B& z) D% ^. Z

( \' Q; `8 u1 [0 L; G9 Z. y我归纳了一下主要有四个流派,分别是六经八纲方证派、体质方证对应派、方证对应派、六经脏腑经络派。
2 w7 n: q7 q- [5 `
9 a+ J0 ~9 |6 }3 i9 i% e! e# o2 P方证对应派是传统的研究应用经方的流派,就是仲景怎么说的,我就怎么用,就如广东黄仕沛先生所说的亦步亦趋学伤寒;! T+ U* X/ ~; M5 o9 {* x: e
/ f2 E4 @7 j+ }  w
体质方证对应派,在强调方证对应的同时,也重视体质,如南京黄煌老师所强调的桂枝体质、麻黄体质、半夏体质等,因形象生动,在方证对应时能够发挥一定的指向作用,故成为特色鲜明的一派;
+ x/ y, L% z  m5 ]( K( O( H! |8 m# W, A- C6 h6 `
六经脏腑经络派就是以《内经》理论解析《伤寒论》,以脏腑经络理论理解经方,指导经方的临床应用,比较烦琐复杂。我们在学校学习《伤寒论》时就用的这种方法,现在高校教学仍然是这种方法。按此路径学习经方,要想学懂学会真正掌握是不容易的,学习成绩良好但临床上不会用就是有力的佐证。
" e" n- O! o7 F9 C4 u, ^
6 C3 j. K5 D, V- C4 U! V再一个流派就是胡希恕先生、冯世纶教授所倡导的学习《伤寒论》、认识经方的路径,他们认为经方与《内经》不是一个学术流派,经方是从单方到复方,即从一味药治病发展到数味药组方治病,从《神经本草经》到《汤液经法》再到《伤寒杂病论》发展来的,经方背后的理论体系是六经八纲方证对应,与脏腑经络关系不大。
) @. V' c* w4 I. P  n
* k/ `8 i& F# `( z我感觉这几个流派中,六经八纲方证派是一条学习经方较快捷的路径,因为具体到临床上是先析六经,再分八纲,后辨方证,既中规中矩,又简单清晰,易学易懂。我所见到的好多经方爱好者就是遵循这个思路学懂了经方,提高了疗效,看到了从事中医的希望。所以六经八纲方证对应这个路径是一条学习《伤寒论》、学习经方的良好路径,值得大家重视。
1 e' `& I1 p1 `/ Z4 X' b3 U
2 a* m6 k" f) s* _- h6 z7 y有位中医大师曾说过:学中医60岁以后才能入门。听到这个话,我心里颇不是滋味。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中医的成才太难了,成才周期太长了。如果二十几岁毕业,在60岁之前这几十年的时间,我们还没学好中医,那自信、自尊从何而来?如何生存?正因为耐不住清贫,守不住寂寞,有些中医院校毕业生就转行改做其他了。如果给中学生在高考前讲这个话,谁还敢报中医学院?
( x2 c5 `$ u  |& y* B1 D4 [5 t( `# t9 {8 M% Q2 }6 V% _  t" m
那么有无学好中医的捷径?有,那就是经方,以方证对应为鲜明特色的经方。拜师学习,口授心传,是以前成就名医的主要方法。尽管在师承过程中老师有很多经验乃至医德等都需要继承,但学习老师有效处方的适应证,也就是应用这些方子的方证一定是重点和关键内容。) {; ~. n* h/ T, _
- i4 c) R/ j: O7 p+ k7 |
为什么有的老中医比较保守,一般不会轻易把自己的经验传给别人,就是因为他的经验来之不易,摸索了多少年才知道这个方子在什么情况下用有效,学习时方的过程恐怕就是这样一个模式。1 N% O  H* ~; a  Q
, e- z- U$ Y2 Y: _
经方是什么?是数千年来多少代医生应用、多少个病人服用后得出来的经验,是成熟的可以重复的经验,并且这些经验就摆在我们面前,供大家共享。正因为走了经方之路,我周边的很多人,我所认识的外地同行,很多年纪轻轻就已经是一方名医了,我想如果是用时方治病,不走经方这条路,要想这么早就对中医有这么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可能性较小,很多需要60岁以后才能悟出的经验,因为学用经方,这个成才周期大大缩短了。! i4 _1 a0 S  o: O, y& G
6 v* u: K  w' ~( r2 U
所以我很负责地对大家说:学习中医的良好路径是什么?那就是经方之路。只要认识学用经方,那一定会收获幸福的中医人生。
  }' M# d7 f0 T% {4 q) J- A' G) p( Y+ r3 \& I4 l
在此,我想问一下各位中医同道:你手里掌握的钥匙能打开这个宝库吗?是经过五年苦读根本打不开,还是再经过多年努力只是打开了一点点?这里有一把钥匙,可以让你多则三年,少则一年就可以打开这个宝库,这把钥匙就是经方!这把钥匙你要吗?如果要,那好,就开始学习经方吧,让我们一起传承经方,成就梦想!
. X  \4 w" m' W
" a+ o7 R. e# [# L6 D4 ?& n肖鹏: / o2 j1 Q- j1 k' o

( P) }$ ]; }; T# ^6 [学中医,清代陆九芝《文十六卷•卷十六•文十六•下工语屑》语“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则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术入手,初若甚易,继则大难矣。”从入门途径来看,从伤寒入手最好,尤其是从伤寒类方法体系(经方医学体系)入手更是捷径。推荐黄老师的著作。同时要阅读经方类医案,参照着进行,“先知道是什么”,不要急着知道为什么。先熟悉熟悉古人的经验,学学古人的经验,一招一式的学下来,并照着这些经验在临床上用用,找找感觉,不要陷入先入为主的“理论性障碍”的束缚中。“知常”方能谈“达变”。
. |9 V/ Z  {# Y# a# _5 X
6 ]2 }8 }+ _0 U0 v# G/ K7 ~5 S1 h高建忠 :
4 Q" p; \6 O2 ~4 Q第一点是经方与时方的组方境界不同。举例来说,我在临床上治疗“热淋”,早期从湿热下注入手,使用时方八正散方加减,效果不错。后来从少阳病入手,使用经方柴胡剂加减,效果更好。在这样的临床实践中反复思考,逐步体会到很多经方的组方更侧重于“治病求本”,而部分时方的组方更多着眼于“治病”。& F6 l) V# o  G8 u& f. D5 `
! ]* C$ a1 R" ?, @- |6 m# }
第二点是不论使用经方、时方,甚至是单味药,疗效的取得是建立在方证对应基础上的。方书中可以洋洋洒洒记录很多证和相应的很多方剂,但我们经常感觉到在临床上不好使。对于临床医生的方证对应,并不是教材中的某证用某方,而是临床医生开出来的处方和面前病人的病证相对应。这张处方包括所用方剂、药物加减、每味药物的剂量,以及剂数和煎服法。病人的病证包括就诊时的证情、就诊前的治疗、就诊后可能的证情演变等等。某病分几个证型,每一证型用哪一方,即使掌握再多,甚至说起来口若悬河,并不意味着肯定能成为一名有疗效的医生。反而部分成名的医生中,有终生善用某一方(或某几方)、某一味药(或几味药)而疗效颇佳。为什么?能不能做到临证时的方证对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正如冯世纶老师所说:“无论是经方派,还是时方派,最终都要把辨证论治落实到‘方证相对’。‘证候→方药’乃是中医所有辨证方法的最终目的。换言之,方证对应是中医所有辨证的尖端。”
3 }; F; N/ X9 C. |% J! }% g) 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3-28 12:42 , Processed in 0.18594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