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92|回复: 3

《六祖坛经》无相偈

[复制链接]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0-1-6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净慧老和尚8 i) I" w; v$ ~4 t$ {8 l2 G, m5 o% N

5 o- a: d7 `: _6 y& |各位居士:早上好!
8 K& s8 `0 R: G! z  {+ B8 I  C. T6 E  u! N* e' c& t
上一次讲完课,要求大家回去好好地把这个《无相颂》认真地看、认真地读,不知你看过没有、读过没有?《无相颂》,四句一颂,一共十五个颂。下礼拜讲课之前,希望大家能把这十五个颂背下来,像背《弥陀经》、《往生咒》、《大悲咒》一样。这个颂非常重要,“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嘛,“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嘛。你把这个颂读熟了,佛教深奥的、适用的修行方法,可以说尽在其中。它又深奥又适用,特别是我们在家修行,可以说是最适用的法门。# u- l" R0 t# S; Z7 g
, q7 V# Q5 T# {2 g
为什么叫《无相颂》呢?意思是说,颂文所包含的、所要说明的道理是无相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可以体验的。所谓的无相,实际上就是指我们每个人本自具足的佛性,不是指别的东西。所谓《无相颂》,就是讲如何发现自己的真心、体验自己的真心,并且将自己所得的体验宣示给他人。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3 G) f/ Q3 h; X, F3 v0 H& d0 U3 Z5 Q: b: i5 w: r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2 [) I& U' d  y. k. [3 l, n6 Z) Z$ E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6 u8 ?; T& R. a& X% g
9 s8 M+ b4 p4 y: b7 ^. G%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2 _9 `& G9 f- b5 A/ i7 a" J$ h

/ _2 D9 I2 v+ S2 t2 C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5 ?9 Q. l3 p  l( ]( j1 c

' r2 V2 d2 F$ ~3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g5 j) z, t- N1 D) M7 i
+ u' r0 z* _' s9 v+ `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k/ z$ d4 w' z& f

# ]2 l6 a$ G9 G4 e$ m6 `$ ]: H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 o. \3 j( V  [
  D0 M! E% a% z  Q$ k% r2 S; Y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 z. n9 H' W* [% C) l' h6 E/ K+ m! z2 \* E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y! r- m* V5 ^' M) m  w9 u. ^2 P

' k/ o) W/ O4 W4 o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 h% b6 I* S& ^# J  s( r* ^) d  W8 w& m' B" x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 b1 F- y# }3 Z8 n9 z7 E9 N* J5 y& K; p3 z/ \. l( M) p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8 L  N( r( l) N7 e) R
* y1 H9 b) W; O; O' I  q! h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1 J% }9 F7 v1 e! j) m0 v
' P' T  r: `5 A2 H7 _2 c1 _/ f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 a0 _8 c+ }3 ~: \! ?2 M- _, j
* p# c& F( H$ U6 z" O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P$ i6 j, L/ S3 J

) g4 S* ]5 C2 I; s8 r/ v2 `! [1 b下面,我们来一句句地领会这个颂的意思。. i' g  ^1 T( Q% ?5 k! r0 `0 u

1 I  e, |8 a' o"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说”就是言说,“心”就是指说的内容,亦即自性,“通”就是通达、体证。这句话是从《楞伽经》中引借过来的。就是说,我们学佛的人,不但要通达佛的言教,还要对我们的自性有所了解和体证。心通是什么呢?就是开悟。说通就是要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心通就是要证得自己本心的实相。能够做到说也通、心也通,就算是有了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像一轮光明显赫的太阳悬挂在虚空中,一切万法皆明明了了。这是讲说通和心通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G+ D  j6 ]( t
1 q+ d  a3 g; C, O1 f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这两句话是《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也是禅宗的根本出发点,也可说是整个佛教的根本出发点。佛教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的知见就是要见性,不见性就不可能进入佛之知见。能进入佛之知见就能出离这个世间。怎么出离这个世间呢?不是要真正要离开这个世间,而是要即世而出世。出离和离开是两回事,出离就是在世而不被世间所染污,也就是即世而出世。离开这个世间,就是不再管这个世间了。佛教不是这个意思,佛教就是要我们来净化这个世间,来庄严这个世间,来觉悟这个世间。邪宗是指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邪则不正。正是什么?正就是佛法,正就是即世而出世的无上甚深大法,就是明心见性的法门。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都属于邪宗,这不仅包括佛经上所说的九十六种外道,也包括六祖那个时代所有在心外求法的外道,就今天而言,这个邪宗也包括现行的一切在心外求法的主张和学说在内。用佛法的眼光来看,凡是不能指导我们来了解和净化我们自己、来开发我们的智慧的学说,都不属于正宗,所以叫“出世破邪宗”。; f% \- w2 H( W  i0 n
0 s0 @3 N' U( H! q  r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见性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顿和渐之分,只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有迷有悟,所以每个人开悟见性的过程有快有慢--开悟的过程快就是疾,开悟过程慢就是迟。开悟的过程疾就是顿悟,开悟的过程迟就是渐悟。顿悟、渐悟是指悟的过程,不是指法本身。像这样的无上甚深之见性法门,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契入、才能接受、才能信受奉行,而那些心外求法的人是不可能了解的。了解、明白、懂得,就叫“悉”。% K: e$ b# `7 p8 }6 H% P3 C# J

( k; y) \9 D# z, m( P“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这是进一步说明“说通”与“心通”的关系。说通,可能有千千万万的方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但是归结到理上来,却只有一个,就是这个见性的法门。我们的本心本性好比一座殿堂,殿堂只有一个,但是可以从东西南北四方位的各个门中进来。有句俗话,叫“条条大道通长安”,古代的长安是帝都所在,现在叫“条条大路通北京”,北京是我们的首都。北京好比是我们的自性本心,条条大路好比是千差万别的法门。怎么样才能使千差万别的法门最后都归结到明心见性上面去呢?那就是要靠智慧的观照。千千万万的法门就只告诉我们一件事,就是要在烦恼的暗宅中,常生慧日。我们这个烦恼的心态,就像一个黑暗的屋子,要在这个黑屋子里边点起一盏智慧的火炬,这样,你才可以不管通过哪一条道路,都能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所以说“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这个“慧日”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指运用佛陀的言教来发掘我们本身的智慧,二是运用佛陀的智慧来发掘我们本具的佛性。慧日,就是指智慧之日、智慧的太阳。
2 t6 I# a% j8 B7 l" j
0 I0 Y! R# x, O: d" Y“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初步用功,免不了要对治,有一个对象可修,因而就有正有邪、有善有恶。邪包括两方面:一个是知见上的邪,知见不正确,心外求法,这个属于观点上的烦恼,佛教里叫做“见惑”;一是习气上的烦恼,从生命内部、生命本身所产生的烦恼,如五欲、贪嗔痴等等,这些都是生命本身从无始以来所具有的烦恼,佛教里边叫做“思惑”。所以邪不外乎有这两种。见惑--观点上的不正确比较容易被转变,相对来说,生命本身所具有的烦恼,也就是思惑(即贪嗔痴慢疑,又叫五钝使,这五个东西指使我们起惑造业),却很难拔除,因为它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的东西。见惑易断,思惑难除。回想一下,大家信佛都是不容易的,都是在与各种思想观念的较量当中,才确认学佛、信佛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各种思想的较量就是见惑,见惑就是观点上的。见惑也有五种: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叫做五利使。因为它的作用非常明显、疾速,所以叫五利使。五钝使、五利使是驱逐我们在三界中生死轮回的力量,所以叫“使”。柏林寺每天早课中都要念回向文,其中有两句:“十缠十使,积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尘,妄作无边之罪。”烦恼就包括这个五钝使、五利使在内。
6 {3 I- j- X7 T# ~: Z7 h
' o# L; _1 j/ m  M3 S' S“正”,简单地讲,就是般若智慧,讲复杂一点,就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文字般若就是语言文字,有相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语言能听得见,文字能看得见。能够从文字上去理解,是文字般若。根据文字般若而产生观照般若,意思是,我们听法以后,再来对号入座,有什么毛病,就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它们,这就是观照般若。观照般若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要照顾好当下一念,这样观照才最有力量。由文字般若产生观照般若。观照般若就是修行。在修行过程当中又不断地以文字般若来指导,然后就能证得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所证到的境界。你有文字般若、有观照般若,那就是正来了;烦恼除掉了,就是实相般若。
2 j  G, O. R$ V7 V) H% b
# t3 s# e: f7 d) l4 W4 L. d4 K: N当我们达到了实相般若,烦恼断尽了,邪也好、正也好,都没有用了。因为把烦恼灭掉了,一切都是圆满的,所以邪正对你来说都不存在了。有邪才有正,邪没有了,正有什么用呢?所以“邪正俱不用”。从除烦恼到邪正俱不用,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全都体现出来了。用三般若来解释这几句可以说是最明白不过了。正来,文字般若的作用;烦恼除,观照般若的作用;“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实相般若的作用体现出来了。这也就是“说通及心通”。说通有时又叫教通,心通则叫宗通。教指的就是禅宗以外佛教所有的言说、文字般若;宗就是指禅宗,指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对于佛教的理解应该是由教通达到宗通。教通可以说是一种方便,宗通才是我们的目的。所以佛教教导我们既要通宗又要通教。4 A# |; M6 j; z  ]9 h6 ?
) ?& @3 F" Y- E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这里进一步来阐述自性的意思。菩提就是觉悟,菩提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自性当中,所以叫自性菩提。我们每个人的自性本身就具有觉悟,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再修行也没有用。好比,只有炼金矿才能得到金,你炼石头,炼一万年也成不了金。所以“菩提本自性”,菩提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起心即是妄”,如果你向心外去求,那就是痴心妄想。“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净心就是我们的清净本性,它并没有离开妄想和烦恼,如果想在妄心之外再去找一个真心,永远也找不着。这净心与妄心之间,说到究竟,就是一念之差。从佛教的修行来讲,就是要逐步地来“转依”。什么叫转依呢?我们在迷失的时候,依靠的是识,以识来作为我们认识事物的一个判断,这往往是错误的。在迷的时候,我们依靠识;悟的时候,我们则依靠智。把认识事物的这个依据转变过来,由识转变成智,依智而不依识,转变你心念的所依,所以叫转依。修行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转依的过程。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个净化的过程。“净心在妄中”--如果做到依智而不依识,就能脱妄而显真,转迷而为悟。“但正无三障”--我们转变过来了,就三障消除。三障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障就是障碍,烦恼是一种障,障住了我们的智慧,使我们不能见到本具的真如佛性,好比这一道墙,使我不能看到每一个屋子里听法的人。外在的墙是由砖做成的,这个障很容易除,但是,我们心头的障,却很不容易,因为这个障是无始以来积累起来的,其根本就是烦恼。
* U! M& k. g. H5 R6 i& e
* P& ~! a+ A! q烦恼是什么呢?烦恼就是我们生命的盲动力。本来不想发火儿,可是事情一来,却不由自主地发火了,好象生命里面有一股盲动力,在驱使你非这么做不可。所以,一切的问题就在这个烦恼上面,烦恼障是一个根本。有了烦恼就会去造业,造了业就会感得苦果。烦恼只是一种心理因素,发作出来了就是业,即通过身、口、意表现出来。身造杀、盗、淫,口造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所谓身三口四。在十恶业里面,身业占三个,口业占四个,意占三个,即贪嗔痴。起惑造业,就是造这十恶业。十恶业转变过来,就是十善业。由惑造业,由业感果。果就是报障。烦恼障、业障、报障,这就是三障。报障就是苦果。报障从两方面来报:一个是正报,一个是依报。正报就是身心方面的,如生理和心理是不是健全的?有智慧还是没有智慧?长得好看还是不好看?身体健康还是不健康?这都是正报。就是说,你造的业毫无差误地感得身心这个果报,所以是正报。正报是由你个人的行为所感受的果报。除了正报以外,还有依报。依报是什么呢?依报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生存的环境不是我们个人所能决定的,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业力所招感的果报,这叫做依报。依报是共业所感,正报是别业所感。用现代的语言来说,个人的正报就是我们这个小环境,小环境是由个人决定的;依报就是这个大环境,大环境是由大家共同造成的,因此要由大家共同的力量来逐步地改变它。
5 N. I$ |6 j2 Z2 m# a) O6 m  v9 \7 X1 @
如果我的“正”起来了,有了般若智慧,我们就消除三障。消除三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断掉了惑、没有了烦恼。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贪嗔痴就是烦恼。修戒定慧这个出世的三学,就是要破除这三个根本烦恼。再者,就是以八正道来代替十恶业,或者说,用十善业来代替十恶业。修十善业能感得升天的果报,修八正道能感得出世的果报。从果报上看,三障最后的果报是堕入三恶道,修戒定慧、修八正道的果报则是在人天以上。人天还是在世间,人天以上就是出世间。所以三障没有了,就能转三障而为三德。哪三德呢?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既然是没有三障了,而能够转三障为三德。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10-8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10-8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净慧大和尚现在湖北黄梅四祖寺常年举行禅七,有缘者可去参加。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10-9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8-2 08:27 , Processed in 0.10063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