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说起这故事,确实是非常具有吸引力:* K# ?) f6 \3 d# z6 n w( O; V
- ~. P6 b( [# F+ q- V2 X
在走出2008年大衰退的泥泞之后,一些企业巨头已经逐渐恢复了当初的利润率,但是这些吝啬的家伙却选择了将现金锁在自己的保险柜里,而拒绝将其回馈给完全有权要求的真正的所有者:千千万万的股东们。
0 @1 e: s" G/ V2 [
7 ^3 Q" Y, a J, w) j 确实是让人很气愤,但气愤要有一个前提,即故事的真实性没有问题。可是,毛病恰恰是出在这里,至少我们将美国企业界看作一个整体时,就会发现,这并不是真的。
3 J, l. i" ]. e4 ?( R8 l8 d+ n& e. U u7 n
说起这一点,还要感谢Ned Davis Research,我正是从他们提供的数据当中才了解到了关于企业现金故事的另外一面。他们提供的数据显示,不计金融行业,2008年年底至今,美国企业所拥有的现金确实增长了4174亿美元,着实惊人,可是与此同时,他们所负担的债务也增长了4052亿美元,两者几乎可以完全抵消。+ Q- j2 H1 e3 e% |8 R3 G
' y9 l1 |+ E d$ T6 [" y/ R 遗憾的是,大多数财经媒体都选择性偏视,将焦点只对准大幅增长的企业现金储备,却完全忽略同样大幅增长的债务。因此,Ned Davis对他们的评价是,有“少许不够诚实”:我们不能“只讨论资产负债表的一面,却对另外一面只字不提”。
* z" S8 A% {/ E9 |, L
- l! y4 e" I) R6 c 然而,在投资世界当中,这种少许不够诚实的情况却持续着,其直接结果之一就是,投资者方面的呼声日益高涨,他们纷纷要求企业将他们的财富拿出来分享,或者是通过增发股息,或者是通过股票回购计划。* z& @" y+ Z+ V( f" g( ?
; ~. ~# _# q4 ^3 z& c
为了获得更进一步的印象,我联络了两位金融学教授。这两位教授都是研究企业财务的专家,尤其擅长分析利用企业内部获得的现金实现成长和通过债券融资之间的利弊。这两人是来自伊利诺伊大学Urbana-Champaign分校的阿尔梅达(Heitor Almeida)和坎佩罗(Murillo Campello),他们的研究显示,在这一方面,有若干因素都在发挥作用。2 p$ B6 P. E- s C
0 K- e5 c3 |: m' a. N3 d 我们最新鲜的记忆之一无疑是来自2008年年末到2009年年初的信贷危机,在这一危机期间,债券市场突然对几乎所有的美国企业彻底关上了大门,直接导致一些原本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继续盈利的企业陷入倒闭的绝境。众多的企业都明白,如果这样的局面再发生一次,自己是否能够存活下去,本质上就取决于自己是否能够提前准备足够数量的现金——哪怕这些现金会让企业债务负担更加沉重,会让投资者怨声载道。0 z7 Z. G+ V' F
: [# j5 w* B/ X
从这个角度说来,今日的低利率环境恰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方便,可以让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来增加自己的储备资金。事实上,墨西哥不久前宣布将发行800亿美元的百年国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k* v* B. B3 W2 b! y3 {. f: I+ g N
6 C' H$ j4 M$ ?; c' d 如果过去几十年间曾经数度遭遇巨大债务危机的墨西哥都可以卖掉那些我们多数人根本看不到还本一天的债券,那么美国企业要发行债券,显然就是更加容易了。
; q! i8 G* K! ^. ^* e$ { U& @5 f$ \1 O# z' R+ i6 W# l& ?* J
两位教授还指出,大企业储存现金还有一个可能的动机,这就是“企业正在准备扩张,而他们又担心从外部融资,其成本在未来会大幅增加”。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比较让人鼓舞的因素,因为这意味着企业的未来是向好的,他们是准备将现金投入运作的,而且他们也足够精明,毕竟和现在的超低利率相比,未来的融资成本肯定要来得较高。4 Y9 u$ L4 K3 l1 V p
+ [6 x3 q% Y+ R2 J4 u* u
真正让人担心的,其实是第三个理由。正如两位教授所说:“企业正在发行债券,只是因为他们‘可以’这样做。他们不断增加着现金储备,却找不到好的用途。”这显然是令人沮丧的,因为这其实等于“巨大的浪费,而且会在企业内部引发利益冲突”。4 Y1 w: r' G0 L& T
0 t! Z+ c' ?! u) _" i 毋庸赘言,当前的环境中,前述三个理由都在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而且可能还有其他的理由存在。
$ X2 T; W0 Z$ n( M0 {% X- a0 Y% M, M S! I
不过,无论如何,我想至少有一点是很清楚的,那便是:当前的情势是非常复杂的,非常微妙的,那种义愤填膺指责企业不回馈股东的说法显然是太过简单粗暴。(子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