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夜 : _9 i- q$ E5 m2 J- u' O' p! `5 ~9 m
在纽约的第三天下午匆匆地奔去现代艺术博物馆。恰巧碰上免费开放日,于是原本10美金的的门坎瞬间化为无形,因此这个原本布置就很空旷的博物馆顿时显得有点热闹。如果说现代艺术是必需以空间感来唤醒赏客的灵感的话,其四楼的布置就显得有点有违初衷——达利,毕加索和梵高的画就拥挤在那里,就像蜜糖一样,远远就吸引来无数的走虫,蜜蜂和大熊。% s# ?5 k/ e+ F' r y. ?5 i
3 q f& U+ t i+ B ?9 S就在那一天,在那个尤其臃肿的房屋的壁面上,我看到了那幅无数次用不同的媒介展现在我眼球前的画:《星夜》。应该加上“真迹”来强调,这样才符合我当时的感受。说实话,那天是有点失望的,毕竟那幅画只有一个稍微华丽的画框给装裱,前面并没有“禁止照相”的加粗文字,也没有特意的玻璃罩附送温湿度计的悉心照料,更没有特意的多层红外或激光屏障来个此地无银。有的,只是旁边一张4R相片见方的介绍文字,和半径一米外那些不同肤色的手和不同型号的数码相机。毫没停过的闪光灯和胜利的手势在我的眼前晃来晃去,让人怀疑是否真的有人能够看清楚画的本色,也湮灭了我心中那“画会不会给不小心的闪光灯照射而失彩”的疑问,转为自我暗示科学家已经考虑到性冲动带来的迷失可以用非常成熟的纳米技术来隔绝。 2 G, S) H) K+ [( w% p0 W& N5 y% k: W# I1 _* {+ h; {. B" D4 J
那就是梵高作品中最受世界欢迎的画:深紫蓝橙黄白色线条的夜空下浮动着几颗大大的星,犹如鮟鱇鱼头顶那优哉的吊灯,右上角有个动漫式的弯月,左面立着一座我小时候以为是海藻的高树,那扭曲的树顶仿佛一只黑铁的勺舀着身旁的星月。这就是梵高作品中最受世界注目的画,同样是他的作品,大都会博物馆里头的《茉莉花》和《树群》就没有这样明星般的簇拥,就连其身旁不远的《橄缆树》前也是人影寂寥,是那颗星和周边的烟蕴太温暖,让人们纷纷靠近?还是因为这是《星夜》本身?我不知道,游客太多,注定在正面看的时间不容太长;闪缩到房间的一角,我在等着一个场景:一个褴褛的男性颤抖地走近那幅画,旁若无人地抚摸着画上凹凸的笔画痕,然后双眼的蓄涵泪水奔泻脸庞,然后全身犹如巨雪下的枯枝一般坠落在光滑的地板上。等了十分钟,没有等到,于是默默地离开——那是肯定的,因为那该是一份多么朴实的良心。8 ]2 m8 j' j+ I, \8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