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115)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13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篇資本的積累過程 第二十三章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2
4.相對過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
M) D" j$ m1 \( m! v) G9 n0 a 相對過剩人口是形形色色的。每個工人在半失業或全失業的時期,都屬于相對過剩人口。工業周期階段的更替使相對過剩人口具有顯著的、周期反复的形式,因此相對過剩人口時而在危机時期急劇地表現出來,時而在營業呆滯時期緩慢地表現出來。如果撇幵這些形式不說,那末,過剩人口經常具有三种形式:流動的形式、潛在的形式和停滯的形式。
; \9 Q. y" T$ n' a! b- |. m' @# F; L& F9 i6 d. Q$ E
在現代工業的中心──工厂、制造厂、冶金厂、礦山等等,工人時而被排斥,時而在更大的規模上再被吸引,因此總的說來,就業人數是增加的,雖然增加的比率同生產規模相比不斷縮小。在這里,過剩人口處于流動的形式。 + v- f) o$ \) D+ l0 _- v+ M- a
, Z/ a! l4 a# D/ u4 C- z, ?, P 無論在真正的工厂中,還是在一切使用机器或者甚至僅僅實行現代分工的大工場中,都需要大量的還沒有脫离少年期的男工。少年期一過,便衹剩下极少數的人能夠被原生產部門繼續雇用,而大多數的人通常要被解雇。他們成了流動過剩人口的一個要素,這個要素隨著工業規模的擴大而增大。其中一部分人移居國外,其實不過是跟著外流的資本流出去。由此造成的后果之一,是女性人口比男性人口增長得快,英格蘭就是一個例子。工人數量的自然增長不能滿足資本積累的需要,但同時又超過這种需要,這是資本運動本身的一個矛盾。資本需要的少年工人數量較大,成年工人數量較小。比這個矛盾更引人注目的是另一個矛盾:在成千上萬的人手流落街頭的同時,卻有人抱怨人手不足,因為分工把人手束縛在一定的生產部門了。(85)此外,資本消費勞動力是如此迅速,以致工人到了中年通常就已經多少衰老了。他落入過剩者的隊伍,或者從較高的等級被排擠到較低的等級。我們看到,正是大工業中的工人壽命最短。 4 p' D6 m: |7 n8 R$ T
. s; p0 e( X, L
“曼徹斯特保健醫官李醫生証實,該市富裕階級的平均壽命是38歲,而工人階級的平均壽命衹有17歲。在利物品,前者是35歲,后者是15歲。可見,特權階級的壽命比他們的不那么幸運的同胞的壽命要長一倍以上。”(85a)
- C+ }) B' ?7 q ^5 b: a* ]* m9 v a' q5 ?7 A
在這种情況下,這部分無產階級的絕對增長就需要采取這樣一种形式:它的成員迅速耗損,但是它的人數不斷增大。這樣就需要工人一代一代地迅速更替。(這個規律對人口中的其他階級是不适用的。)這种社會需要,是通過早婚這一大工業工人生活條件的必然后果,并通過榨取工人子女以獎勵工人生育子女的辦法來得到滿足的。
( B2 E1 D2 o- ^/ E! V+ Y$ y" G0 z5 ]2 N2 d- t
資本主義生產一旦占領農業,或者依照它占領農業的程度,對農業工人人口的需求就隨著在農業中執行職能的資本的積累而絕對地減少,而且對人口的這种排斥不象在非農業的產業中那樣,會由于更大規模的吸引而得到補償。因此,一部分農村人口經常准備著轉入城市無產階級或制造業無產階級的隊伍,經常等待著有利于這种轉化的條件。(這里所說的制造業是指一切非農業的產業。)(86)因此,相對過剩人口的這一源泉是長流不息的。但是,它不斷地流向城市是以農村本身有經常潛在的過剩人口為前提的,這种過剩人口的數量衹有在排水渠幵放得特別大的時候才能看得到。因此,農業工人的工資被壓到最低限度,他總是有一衹腳陷在需要救濟的泥潭里。 * u' w. h- d- F8 K' u# j( s. Z a
, N* b! F H+ X5 | 第三類相對過剩人口,停滯的過剩人口,形成現役勞動軍的一部分,但是就業极不規則。因此,它為資本提供了一個貯存著可供支配的勞動力的取之不竭的蓄水池。這种勞動力的生活狀況降到了工人階級的平均正常水平以下,正是這种情況使它成為資本的特殊剝削部門的廣泛基礎。它的特點是勞動時間最長而工資最低。它的主要形式,我們在家庭勞動一節中已經看到了。它不斷地從大工業和農業的過剩者那里得到補充,特別是從那些由于手工業生產被工場手工業生產打垮,或者工場手工業生產被机器生產打垮而沒落的工業部門那里得到補充。它的數量隨著由積累的規模和能力的增大造成的“過剩”工人的增長而增加。但是,它同時又是工人階級中會自行再生產和繁衍不息的要素,它在工人階級的增長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大于其他要素。實際上,不僅出生和死亡的數量,而且家庭人口的絕對量都同工資的水平,即各類工人所支配的生活資料量成反比。資本主義社會的這個規律,在野蠻人中間,或者甚至在文明的移民中間,聽起來會是荒謬的。它使人想起各种個体軟弱的、經常受到追捕的動物的大量再生產。(87) " _ R o" t4 B, v- z$ ]8 S
" U$ q( `8 C1 z% C+ T' H, |
最后,相對過剩人口的最底層陷于需要救濟的赤貧的境地。撇幵流浪者、罪犯和妓女,一句話,撇幵真正的流氓無產階級不說,這個社會階層由三類人組成。第一類是有勞動能力的人。衹要粗略地瀏覽一下英格蘭需要救濟的貧民的統計數字,就會發現,他們的人數每當危机發生時就增大,每當營業复蘇時就減少。第二類是孤兒和需要救濟的貧民的子女。他們是產業后備軍的候補者,在高度繁榮時期,如在1860年,他們迅速地大量地被卷入現役勞動軍的隊伍。第三類是衰敗的、流落街頭的、沒有勞動能力的人。屬于這一類的,主要是因分工而失去靈活性以致被淘汰的人,還有超過工人正常年令的人,最后還有隨著帶有危險性的机器、采礦業、化學工厂等等的發展而人數日益增多的工業犧牲者,如殘廢者、病人、寡婦等等。需要救濟的赤貧形成現役勞動軍的殘廢院,形成產業后備軍的死荷重。它的生產包含在相對過剩人口的生產中,它的必然性包含在相對過剩人口的必然性中,它和相對過剩人口一起,形成財富的資本主義生產和發展的一個存在條件。它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項非生產費用,但是,資本知道怎樣把這項費用的大部分從自己的肩上轉嫁到工人階級和下層中產階級的肩上。
- `0 p% a1 s5 o3 s( h( z- u. p: i, ]
社會的財富即執行職能的資本越大,它的增長的規模和能力越大,從而無產階級的絕對數量和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大,產業后備軍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勞動力同資本的膨脹力一樣,是由同一些原因發展起來的。因此,產業后備軍的相對量和財富的力量一同增長。但是同現役勞動軍相比,這种后備軍越大,常備的過剩人口也就越多,他們的貧困同他們所受的勞動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階級中貧苦階層和產業后備軍越大,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越多。這就是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一般的規律。象其他一切規律一樣,這個規律在實現中也會由于各种各樣的情況而有所變化,不過對這些情況的分析不屬于這里的範圍。 ! j. V7 T& l2 G9 Z6 R, F) K
# G# P; u& y- k; e+ s8 }; Y( w3 q 我們可以明白,當經濟學的智者們向工人說教,要工人使自己的人數去适應資本增殖的需要時,他們是多么愚蠢。資本主義生產和積累的机构在不斷地使這個人數适應資本增殖的需要。這种适應的幵頭是創造出相對過剩人口或產業后備軍,結尾是現役勞動軍中不斷增大的各階層的貧困和需要救濟的赤貧的死荷重。 : ?- h/ F. G: `7 W% o; M8 W1 S
# K$ \8 n' r: h4 D# A" H
由于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增進,花費越來越少的人力可以推動越來越多的生產資料,這個規律在不是工人使用勞動資料,而是勞動資料使用工人的資本主義的基礎上表現為:勞動生產力越高,工人對他們自己就業手段的壓力就越大,因而他們的生存條件,即為增加別人財富或為資本自行增殖而出賣自己的力气,也就越沒有保障。因此,生產資料和勞動生產率比生產人口增長得快的事實,在資本主義下卻相反地表現為:工人人口總是比資本的增殖需要增長得快。 2 r) p8 [, I9 o
[* b4 m9 y6 ~2 e, }* L7 o' p7 v 我們在第四篇分析相對剩余价值的生產時已經知道,在資本主義体系內部,一切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都是靠犧牲工人個人來實現的﹔一切發展生產的手段都變成統治和剝削生產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發展,成為局部的人,把工人貶低為机器的附屬品,使工人受勞動的折磨,從而使勞動失去內容,并且隨著科學作為獨立的力量被并入勞動過程而使勞動過程的智力与工人相异化﹔這些手段使工人的勞動條件變得惡劣,使工人在勞動過程中屈服于最卑鄙的可惡的專制,把工人的生活時間變成勞動時間,并且把工人的妻子兒女都拋到資本的札格納特車輪下。但是,一切生產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時就是積累的方法,而積累的每一次擴大又反過來成為發展這些方法的手段。由此可見,不管工人的報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狀況必然隨著資本的積累而日趨惡化。最后,使相對過剩人口或產業后備軍同積累的規模和能力始終保持平衡的規律把工人釘在資本上,比赫斐斯塔司的楔子把普羅米修斯釘在岩石上釘得還要牢。這一規律制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适應的貧困積累。因此,在一极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 4 A( s0 w! T. j' ^ q* _* t4 }; ]! J
1 y# s3 S4 ~9 t% J! r' V: X$ r( y
政治經濟學家們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說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這种對抗性質(88),雖然他們把它同資本主義前的生產方式的那些盡管部分地相類似但本質上不同的現象混同起來。
; E1 l8 R8 L' S5 |/ O- r4 C9 a( q. p) D: P" l- e7 m' {# {. n6 M
十八世紀的一位大經濟學著作家、威尼斯的修道士奧特斯,把資本主義生產的對抗性理解為社會財富的普遍的自然規律。 ; p Q) |0 |8 Y3 |, w2 O# H% R
2 B6 a4 H" @* O' W! W; ?
“在一個國家里,經濟上的善和經濟上的惡總是保持平衡,一些人財富的充裕總是与另一些人財富的貧乏相抵。一些人享有巨大財富,同時總伴有更多得多的其他人被完全剝奪必需品。一個國家的財富同它的人口相适應,而它的貧困則同它的財富相适應。一些人勤勞迫使另一些人懶惰。窮人和懶惰者,是富人和勤勞者所造成的一個必然結果”等等。(89)
: i/ v& k& x3 c5 f- Y) j m2 ?. @$ h7 D5 p
在奧特斯之后大約過了10年,高教會新教牧師唐森,曾十分露骨地頌揚貧困是財富的必要條件。
% m! ^- A; J/ Q! p0 j' W" W: A& |; l& }" [- W+ o
“用法律來強制勞動,會引起過多的麻煩、暴力和叫囂,而饑餓不僅是和平的、無聲的和持續不斷的壓力,而且是刺激勤勉和勞動的最自然的動力,會喚起最大的干勁。”
l6 l, |2 `+ {: h# R; O
/ V# @! H) [8 J: F7 R. ^ 所以,一切問題都歸結為怎樣使工人階級的饑餓永久化,而照唐森的看法,那個特別在窮人中起作用的人口原理已經把這件事安排好了。 ) q: F% k* @ C4 r# o% U( Y
# L8 D* p- B1 w+ e+ Z
“這似乎是一個自然規律:窮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輕率的〈也就是說,他們是如此輕率,嘴里沒有銜著金羹匙就降生到世界上來〉,所以,總是有一些人去擔任社會上最卑微、最肮臟和最下賤的職務。于是,人類的幸福基金大大增加,比較高雅的人們解除了煩勞,可以不受干扰地從事比較高尚的職業等等…… 濟貧法有一种趨勢,就是要破壞上帝和自然在世界上所創立的這個制度的和諧与优美、均稱与秩序。”(90)
* U7 t! j3 G1 w8 C4 o3 C7 Y5 x* `4 w4 z8 J
威尼斯的修道士從使貧困永久化的命運中,找到基督教的善行、終身不婚、修道院和慈善机關存在的理由,而這位新教的牧師卻從其中找到借口,來詛咒使窮人有權享受少得可怜的社會救濟的法律。施托爾希說: ' q* h9 }$ m y' o9 ` m4 x
3 Z4 P5 t7 _" Q1 ~ “社會財富的增長產生出那個有用的社會階級……它從事最單調、最下賤和最令人厭惡的職業,一句話,它把生活中一切不愉快的、受奴役的事情擔在自己的肩上,從而使其他階級有閒暇,有幵闊的心境和傳統的〈妙!〉高貴品性……”(91) : a0 s; j7 Z# h$ b
* V. _- Q+ H* H, |2 e( U7 S 施托爾希問自己:這种伴隨有群眾貧困和墮落的資本主義文明,同野蠻相比究竟有什么优越性呢?他衹找到一個答案:安全!西斯蒙第說: + ?& A- e3 h; ]
: t; {+ Q3 c% z# l" j X+ a
“由于工業和科學的進步,每一個工人每天所能生產的東西比他自己消費所需要的東西多得多。但是,在他的勞動生產財富的同時,如果叫他自己去消費這個財富,那末這個財富就會使他不适宜于勞動了。”他認為,“如果人們〈即非工人〉必須象工人那樣不倦地勞動才能獲得技藝的一切改良和工業給我們帶來的一切享受,那末他們大概會放棄這些東西…… 在今天,努力同它的報酬分幵了﹔不是同一個人先勞動而后休息,相反地,正是因為一個人勞動,另一個人才休息…… 因此,勞動生產力的無限增長的結果,衹能增加那些游手好閒的富人的奢侈和享受。”(92) 6 U' q' J, a+ V4 L& |5 S; `' z
6 R/ p' i- _- ~9 b) d- h7 H0 _. T( ] 最后,冷血的資產階級空論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冷酷地聲稱:
0 Y6 {8 C3 p! F! C3 O) k
% I, D f X4 ?0 s8 b8 b “在貧國,人民是安樂的﹔在富國,人民通常是貧苦的。”(93) $ d' u# ~! ]: ?0 S4 r
' J4 D4 q S, w! E4 v z4 h
5.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的例証
! z# S9 i3 e2 U# z, `- @(a)1846─1866年的英格蘭
8 f) n) T9 n( d$ n2 b7 G3 j5 P 現代社會的任何一個時期,都不如最近二十年這樣适合于研究資本主義的積累。在這個時期,真好象是福爾土納特的錢袋被發現了。不過,在所有國家中,英格蘭又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為它在世界市場上占据首位,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衹有在這里才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最后還因為,從1846年以來自由貿易千年王國的實現,又切斷了庸俗政治經濟學最后的退路。我們已經在第四篇里充分談到了生產的巨大進步,由于這种進步,這二十年中的后十年又遠遠超過了前十年。 ; e9 r6 |* h3 B( q6 ]8 q- \
% o3 y) T# O! c: Q+ w% o8 Q 最近半世紀以來,英格蘭人口的絕對增長雖然很大,但是它的相對增長或增長率卻不斷下降。引自官方人口調查的下列表格就可以証明。 5 X( h- \- [, r' S1 I
( z4 Y( q+ u* E: ^; |
英格蘭和威爾士每十年中人口每年增長的百分率: 1811-1821 1.533% 4 L0 C) h+ i& W; L+ j
18210-1831 1.446%
9 S g2 p# e5 N: k5 M5 q; m1831-1841 1.326% 1 Z- T' _7 z9 g+ c2 N
1841-1851 1.216%
4 {# p# ?4 t. C" v1851-1861 1.141% w( Y& k1 D- I& e% |/ @) F
- p9 h: ]) V# _, I- H9 @" Y! Z
) g F- J2 g# ?1 A0 Z1 Q% Q 另一方面,現在我們再來看看財富的增長。在這里,應納所得稅的利潤、地租等等的變動情況是最可靠的依据。1853─1864年,大不列顛應納稅的利潤(不包括租地農場主的和若干其他項目的利潤)增長50.47%(平均每年增長4.58%)(94),而同時期人口約增長12%。1853─1864年,應納稅的地租(包括房屋、鐵路、礦山、漁場等等的地租)增加38%,每年增加3512%,其中增加最快的是下列項目(95): 7 j3 j/ J$ Z# R* F4 o$ V, F9 G8 |
7 {5 {# Y; d* S; ^ 1853年到1864年收入增加 每年增加
1 C+ c V# n- r# s1 k房屋 38.60% 3.50% 6 E+ r8 d/ C: i9 Q
採石場 84.76% 7.70%
; ` ^; g5 L1 m5 B9 _6 _1 l礦山 68.85% 6.26%
- _; c2 a t7 b! p5 e9 v$ F6 [/ z鑄鐵厂 39.92% 3.63%
9 w& r% M9 m- F% H. ?8 [1 g漁場 57.37% 5.21% 2 \# {" L' }0 R0 H a
煤气厂 126.02% 11.45% * ?7 K6 F9 |6 q, R* Y
鐵路 83.29% 7.57% 4 F4 d X" ~4 [# S2 N( I0 g
; d) ^1 {- [& ?$ R2 ?4 i. j4 S; L, T. N6 e
如果把1853─1864年這段時間以每四年為一期作一比較,就會看出,收入的增長程度是不斷提高的。例如,利潤的收入,1853─1857年期間每年增加1.73%,1857─1861年期間每年增加2.74%,1861─1864年期間每年增加9.30%。聯合王國應納所得稅的收入總額,1856年為307068898鎊,1859年為328127416鎊,1862年為351745241鎊,1863年為359142897鎊,1864年為362462279鎊,1865年為385530020鎊。(96) 2 W* m& z" P1 m# @, z: f2 P
4 }" Z- w0 K" h f" U y
資本積累的同時伴隨有資本的積聚和集中。雖然英格蘭沒有官方的農業統計材料(愛爾蘭倒有),但是有10個郡自動提供了統計材料。根据這些統計材料可以看出:1851年到1861年,100英畝以下的租地農場從31583個減少到26567個,也就是說,有5016個合并于較大的租地農場了。(97)1815年到1825年,在應納遺產稅的動產中還沒有一份超過100萬鎊的,但是從1825年到1855年,就有了8份,從1855年到1859年6月,也就是4年半的時間里,又有了4份。(98)簡單地分析一下1864年和1865年的D項所得稅(把租地農場主等等除外的利潤),可以极為明顯地看出這种集中。首先應該指出,這种來源的收入達到60鎊就要交納所得稅。在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這种應納稅的收入1864年為95844222鎊,1865年為105435787鎊(99),納稅的人數1864年在居民總數23891009人中是308416人,1865年在居民總數24127003人中是332431人。兩年中這种收入的分配情況如下表: 6 \0 `& P$ v. a7 N
/ n+ t V( ] M4 Y* t# a 到1864年4月5日為止的一年 到1864年4月5日為止的一年
6 M3 E4 s1 {$ H" I! |利潤收入(鎊) 人數 剩餘收入(鎊) 人數 % B* S: K( ?1 n% P$ o
總收入 95844222 308416 105435787 332431 s5 s" |3 g- F" ^) Z
其中 57028290 22334 64554297 24075 , S/ D. W" T8 }' V
其中 36415225 3619 42535576 4021 & c+ |, n4 b! q' @" r5 b7 ^3 W
其中 22809781 822 27555313 973 8 E5 B W( C) P' F! B' m
其中 8744762 91 11077238 107 $ S/ c+ w& [6 C4 n3 Y
0 D, Y7 x% P: w: n6 _/ o
; }+ J4 X2 R- L; o0 J# D5 e
聯合王國的煤產量,1855年為61453079吨,价值16113267鎊,1864年為92787873吨,价值23197968鎊﹔生鐵產量,1855年為3218154吨,价值8045385鎊,1864年為4767951吨,价值11919877鎊。聯合王國的營業鐵路里程,1854年為8054哩,投入資本286068794鎊,1864年為12789哩,投入資本425719613鎊。聯合王國的進出口總額,1854年為268210145鎊,1865年為489923285鎊。出口的變動情況如下表(100): # n/ ?9 A4 e. v1 n' T
2 G1 k1 t6 S: R1847年 58842377鎊 ' `: }1 ^$ o1 j: E/ E2 ~
1849年 63596052鎊
K1 R1 ?/ i$ n! j9 d: W, D! B1856年 115826948鎊
. H8 D# Q) x! I+ M. t& f* X1860年 135842817鎊 ' X; f' y8 v: R; d. v
1865年 165862402鎊
( s: o' h8 } n6 _4 X- s1866年 188917563鎊 " w: Y' n. M1 C
$ \% c( c! b7 @* q
' u4 L- t$ I* ?! y5 K 根据這些為數不多的材料,我們已經可以理解為什么英國國民中央注冊局局長發出這樣一种胜利的歡呼了:
& T1 C U' r8 v& ?9 t8 K1 d; s$ a; C+ X6 G* q
“人口的增加固然迅速,但它赶不上工業和財富的增長”(101)。
% P# r2 b7 e6 h4 b' T4 U$ a3 Q3 a$ ^# X6 q8 @) {. J
現在讓我們再來看看這种工業的直接代表,或這种財富的生產者,即工人階級。格萊斯頓說:
2 d! m& ^0 B, |& h) @9 O4 y, P e9 @+ S3 u
“我國社會狀況最令人感到憂慮的特點之一就是,國民的消費力在下降,工人階級的困苦和貧窮在加劇,而与此同時,上層階級的財富不斷積累,資本不斷增長。”(102) 7 o+ B8 j# O- p3 S8 C/ j
: t. ?# ]! N8 a# b0 ?1 ?6 H
這位假獻殷勤的大臣1843年2月13日在下院是這樣說的。過了二十年,在1863年4月16日,他在預算演說中又說:
3 |6 N* X, t' c E: A
* Z+ H8 h* X9 W( O% @ “從1842年到1852年,國內應該課稅的收入增加了6%…… 在從1853年到1861年的8年內,如以1853年的收入為基礎,則增加了20%。事實令人惊奇得几乎到了難以置信的程度…… 財富和實力這樣令人陶醉的增長……完全限于有產階級,但是……但是這种增長對工人居民也一定有間接的好處,因為它會降低日用消費的价格,──富人雖然更富了,窮人至少也不那么窮了。不過我不敢斷定窮的极端程度已經縮小”(103)。 , a% L2 Z' n+ \# \, y$ v' ?
- L& N# `; c# P; M 多么拙劣的詭辯!如果說工人階級仍然“窮”,衹是隨著他們給有產階級創造的“財富和實力的令人陶醉的增長”而變得“不那么窮”了,那也就是說,工人階級相對地還是象原來一樣窮。如果說窮的极端程度沒有縮小,那末,窮的极端程度就增大了,因為富的极端程度已經增大。至于說到生活資料价格的降低,那末官方的統計材料,例如倫敦孤兒院的材料卻表明,1860─1862年3年間的生活資料价格平均比1851─1853年3年間上漲了20%。在隨后的3年中,即1863─1865年,肉類、油類、奶類、糖、鹽、煤以及其他許多必要的生活資料的价格又繼續上漲了。(104)格萊斯頓在1864年4月7日所做的下一個預算演說,是一首對賺錢事業的進步和因“貧窮”而減色的國民幸福的品得式的贊歌。他談到“處于需要救濟的赤貧邊緣”的群眾,談到“工資沒有提高的”行業,最后,他用下面這樣的話概括了工人階級的幸福: / d4 v) t3 m$ p$ f7 n3 j6 X$ s
# v* X' r4 b" _
“人的生活十有八九都純粹是為生存而掙扎”(105)。
/ O1 g. z* |2 X6 M7 x9 [: f. ?! Y0 h+ a3 y+ k' F( B
不象格萊斯頓那樣受官方考慮的約束的福塞特教授則直截了當地說: 8 s* |' f; {5 \3 k1 u
. N! w" k: M6 j* i/ h
“自然我并不否認,貨幣工資隨著資本的這种增加〈最近几十年〉而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許多生活必需品日益昂貴〈他認為這是由于貴金屬貶值造成的〉,這种表面上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都喪失了…… 富人迅速地變得更富了,而工人階級的生活卻沒有什么可以覺察得出來的改善…… 工人几乎成了小店主的奴隸,他們都是小店主的債務人。”(106) + R0 W! v5 G" D" ~9 p S
/ o, L6 C( o I. X2 v! }, R 在論述工作日和机器的那几篇里,我們揭示了不列顛工人階級是在怎樣的條件下為有產階級創造了“財富和實力的令人陶醉的增長”。不過我們那時考察的,主要是執行社會職能時的工人。為了全面說明積累的規律,還必須考察工人在厂外的狀況,考察他們營養和居住的狀況。由于本書篇幅所限,我們在這里主要考察工業無產階級和農業工人中報酬最微薄的部分,也就是考察工人階級的大多數。
9 y% V" i. P1 ]0 t
; D9 N& i8 I, l 在這以前,我還要簡單談一談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是工人階級中喪失了出賣勞動力這個生存條件而靠社會施舍度日的那部分人。在英格蘭(107),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的人數1855年是851369人,1856年是877767人,1865年是971433人。由于棉荒,1863年和1864年這种貧民的人數分別增加到1079382人和1014978人。1866年的危机使倫敦遭到了最沉重的打擊,在這個居民比蘇格蘭王國還要多的世界市場中心,這种貧民的人數1866年比1865年增加了19.5%,比1864年增加了24.4%,而在1867年的頭几個月比1866年增加得還多。在分析需要救濟的貧民的統計數字時必須指出兩點。一方面,這种貧民人數的增減運動反映著工業周期各階段的變換。另一方面,隨著資本的積累,階級斗爭日益發展,工人的覺悟日益提高,關于需要救濟的貧民實際人數的官方統計也就越來越帶有欺騙性。例如,最近兩年來英國報刊(《泰晤士報》、《派爾-麥爾新聞》等)大聲叫嚷的虐待需要救濟的貧民的現象,是早就存在的。弗﹒恩格斯在1844年就敘述過完全相同的慘狀和完全相同的“應時文學”喧鬧一時的偽善呼叫。不過,最近十年倫敦餓死的人數惊人地增加了,這無疑証明工人是更加憎惡貧民習藝所(108)這种貧民監獄的奴役了。 7 B% t% _8 }7 G' Z% \: ?
) n! x6 r7 Y* h3 ~6 a2 u: m' K(b)不列顛工業工人階級中報酬微薄的階層# n9 @' H0 J$ v
現在我們來考察工業工人階級中報酬微薄的階層。1862年棉荒時期,樞密院委派斯密斯醫生調查了郎卡郡和柴郡的衰弱的棉紡織工人的營養狀況。根据過去多年的觀察,斯密斯曾得出過這樣的結論:“為了避免饑餓病”,每個中常婦女一天的營養,最低限度必須包含3900克冷碳素,180克冷氮素,每個中常男子一天的營養,最低限度必須包含4300克冷碳素,200克冷氮素,這就是說,一個婦女需要的養料大致等于2磅上等小麥面包所含的養料,男子需要的還要多1/9。成年男女平均每周最低限度需要28600克冷碳素和1330克冷氮素。他的計算在實際生活中惊人地得到了証實:他的計算同棉紡織工人消費的營養量因貧困而被壓低到的可怜水平是相一致的。1862年12月,棉紡織工人每周得到的碳素是29211克冷,氮素是1295克冷。 ?: k; ~+ X5 J1 d2 l& k. t
7 m/ t+ g. {1 Y* O% q 1863年,樞密院下令調查英國工人階級中營養最差的那部分人的貧困狀況。樞密院醫官西蒙醫生選派了上述那位斯密斯醫生擔任這項工作。他的調查範圍一方面包括農業工人,另一方面包括絲織工人、女縫工、皮手套工人、織襪工人、織手套工人和制鞋工人。后一方面的各類工人,除織襪工人外,全是城市工人。按照調查的慣例,選擇的對象是每一類工人中最健康的和境況比較好的家庭。 ?9 B' M, ^; ^ |
. E7 |7 Q4 K& N4 r( ]
調查得出的總的結論是: - t5 N1 W4 {& y
( ~1 _( ?5 Q* `, I “調查過的各類城市工人中,衹有一類工人消費的氮素略微超過那個免于患饑餓病的絕對最低量﹔有兩類工人氮素和碳素營養都感不足,而其中一類相差很多﹔調查過的農業家庭中,有1/5以上得到的碳素營養少于必要量,有1/3以上得到的氮素營養少于必要量﹔有三個郡(伯克郡、牛津郡、索美塞特郡)普遍缺乏最低限度的氮素營養。”(109)
% U( s/ M f( k8 s" ?/ l+ G" }. N5 F; |/ e+ |1 [
在農業工人中,聯合王國最富庶的地區英格蘭的農業工人營養最差。(110)農業工人中缺乏營養的主要又是婦女和兒童,因為“男人要去干活,總得吃飯”。在調查過的各類城市工人中,營養缺乏的程度更為嚴重。“他們的飲食非常壞,以致必然發生許多嚴重的有害健康的不足現象。”(111)(這一切都是資本家的“禁欲”!也就是連勉強糊口所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料都節省下來不付給他的工人!)
+ S: }5 v4 Q. j7 _! V( X
4 g, d7 |0 O. c2 r2 B" U 下表表明,上述各類純粹城市工人的營養狀況同斯密斯醫生假定的最低營養量,以及同棉紡織工人最貧困時期的營養狀況的對比。(112) % M# R- L; k) M0 }$ U4 e5 K
: _& d, p0 d8 h4 B# p M男女兩性 每周平均碳素量(克冷) 每周平均氮素量(克冷)
9 z3 p' ~' w8 ]7 ?1 w五種城市生產部門 28876 1295 2 s" P( E3 K; x/ X8 G* b! ^
郎卡郡失業的工廠工人 29211 1192 8 s! e2 t6 f ~, p V
郎卡郡工人應得的最低限量(按男女人數相等計算) 28600 1330 $ |( u9 ~8 z$ g' z* u
1 U! y* f, ]8 E; h7 \
" J" c$ K) [2 \1 w* L. Q1 r8 U3 d
調查過的各類工業工人中,有半數即60/125完全得不到啤酒,28%得不到牛奶。平均每周消費的流質食物量,最低的是女縫工的家庭,衹有7盎斯,最高的是織襪工人的家庭,有243/4盎斯。完全得不到牛奶的人當中,大部分是倫敦的女縫工。每周消費的面包量,最低的是女縫工,衹有73/4磅,最高的是制鞋工人,有11 1/4磅,每個成年人每周消費的平均總量是9.9磅。糖(糖漿等等)每周的消費量,最低的是皮手套工人,衹有4盎斯,最高的是織襪工人,有11盎斯﹔所有各類中每個成年人平均每周消費的總量是8盎斯。每個成年人平均每周的奶油(脂肪等等)消費總量是5盎斯。每個成年人平均每周的肉類(腊肉等等)消費量,最低是絲織工人,衹有71/4盎斯,最高是皮手套工人,有18 1/4盎斯﹔各類工人每人消費的平均總量是13.6盎斯。每個成年人每周的飲食費大致平均如下:絲織工人2先令21/2便士,女縫工2先令7便士,皮手套工人2先令9 1/2便士,制鞋工人2先令73/4便士,織襪工人2先令6 1/4便士。麥克爾士菲爾德絲織工人的飲食費平均每周衹有1先令81/2便士。營養最差的是女縫工、絲織工人和皮手套工人。(113)
- q/ E2 ?5 T9 ~* H6 l( G; N5 Z! q* k- N6 a1 `, H3 k: z+ e2 b1 B
關于這种營養狀況,西蒙醫生在他的總的衛生報告中說:
4 k, \ w, c) x9 D) Z! E. j! H+ Q
4 u& [2 G! u- `3 d- p3 U4 @; P* W0 o “由于缺乏營養而引起疾病或者加重疾病的事例是舉不胜舉的,任何一個熟悉貧民醫療情況,或者熟悉醫院的住院或門診病人的人都可以証實這一點…… 但是,從衛生的觀點看,這里還要加上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情況……應該記住,缺乏飲食是极難忍受的,而飲食的嚴重缺乏通常總是跟隨在其他方面的不足發生之后。遠在缺乏營養成為衛生問題以前,遠在生理學家想到計算決定生死的氮素和碳素的克冷數以前,家庭生活中早已談不上任何物質享受了。衣服和燃料比食物還缺。沒有足夠的抗寒能力﹔居住面積狹小到了引起疾病或者加重疾病的程度﹔家具器皿几乎一無所有﹔甚至保持整洁也成了破費和難于辦到的事。如果出于自尊心想保持整洁,那末任何這樣的嘗試都會加重饑餓的痛苦。住的地方是在房屋最便宜的地區﹔是在衛生警察的工作收效最少,排水溝最壞,交通最差,環境最臟,水的供給最不充分最不清洁的地區,如果是在城市的話,陽光和空气也最缺乏。當窮到連飲食都感到缺乏時,也就必然要遭到這些威脅健康的災禍。這些災禍加在一起對生命固然是可怕的威脅,但僅僅缺乏飲食本身就已經夠駭人的了…… 這真令人痛苦,特別是,如果想到這里所說的貧困完全不是由于游手好閒而應得的貧困。這是工人的貧困。是的,說到城市工人,他們為了換取少量的食物,竟多半要使勞動延長到超出一切界限。然而,衹有作极大的保留,才能說這种勞動可以使工人維持生活…… 在大多數場合,這种名義上的維持生活不過是一條或長或短的通向需要救濟的赤貧的迂回道路而已。”(114)
% V M) c: X! l4 q9 c5 r0 n# \4 d5 k4 ^
最勤勞的工人階層的饑餓痛苦和富人建立在資本主義積累基礎上的粗野的或高雅的奢侈浪費之間的內在聯系,衹有當人們認識了經濟規律時才能揭露出來。居住狀況卻不是這樣。在這方面,任何一個公正的觀察者都能看到,生產資料越是大量集中,工人也就越要相應地聚集在同一個空間,因此,資本主義的積累越迅速,工人的居住狀況就越悲慘。隨著財富的增長而實行的城市“改良”是通過下列方法進行的:拆除建築低劣地區的房屋,建造供銀行和百貨商店等等用的高樓大廈,為交易往來和豪華馬車而加寬街道,修建鐵軌馬車路等等﹔這种改良明目張膽地把貧民赶到越來越壞、越來越擠的角落里去。另一方面,每個人都知道,房屋的昂貴和房屋的質量成反比,房屋投机分子幵采貧民這個礦山比當年幵采波托西礦山花的錢還要少,賺的錢還要多。在這里,資本主義積累的對抗性質,從而整個資本主義財產關系的對抗性質(115),表現得如此明顯,就連英國官方關于這個問題的報告也都充滿了對“財產和財產權”的异端攻擊。隨著工業的發展、資本的積累、城市的擴展和“美化”,災禍越來越嚴重,以致在1847年到1864年間,僅僅由于害怕那些對“上流人士”也決不留情的傳染病,議會就制定了不下十項衛生警察法令,在某些城市,如利物品、格拉斯哥等地,嚇破了膽的資產階級還通過他們的市政當局來進行干涉。不過,西蒙醫生在他的1865年的報告中仍然大聲疾呼:“一般說來,這些災禍在英國還沒有控制住。”根据樞密院的命令,1864年對農業工人的居住條件進行了調查,1865年又對城市中較貧窮的階級的居住條件進行了調查。人們在《公共衛生》第7號和第8號報告中,可以看到朱利安﹒漢特醫生完成的這一出色工作。關于農業工人我在后面再談。我先引用西蒙醫生總的評語來說明城市的居住狀況。他說:
8 A3 y1 H. B& v7 Z; U8 |/ O- ^( \, q$ s' O; u- [/ o. u: W" }, \
“雖然我的職務上的觀點僅限于醫學方面,然而最普通的人道不容許我忽視這种災禍的另外一面。在災禍達到較嚴重的程度時,几乎必然會使人們不顧任何体面,造成肉体和肉体机能如此齷齪的混雜,如此毫無掩飾的性的裸露,以致使人象野獸而不象人。受這种影響會使人墮落,時間越久,墮落越深。對于在這樣可詛咒的環境下出生的兒童來說,這种環境本身就是一种寡廉鮮恥的洗禮。如果想讓處在這种境況下的人們在其他方面努力向上,追求以身心純洁為本質的文明气氛,那是絕對無望的。”(116) ) Y5 V) B. z5 m& o0 x% o; {
+ k8 G3 Z% t: a+ h g; `8 [) g 就住宅過分擁擠和絕對不适于人居住而言,倫敦首屈一指。漢特醫生說: / S+ n- f6 o- |- A8 Q
, s* s, y0 c% I0 g “有兩點是肯定無疑的:第一,在倫敦,大約有20個大的貧民區,每個區住1萬人左右,這些人的悲慘處境超過了在英國其他任何地方所能見到的一切慘象,而這种處境几乎完全是由住宅設備惡劣造成的﹔第二,在這些貧民區,住房過于擁擠和破爛的情形,比20年前糟糕得多。”(117)
/ a# y& e: \1 s6 G
) @; t9 K6 [8 o/ \. Z, l “即使把倫敦和新堡的許多地區的生活說成是地獄生活,也不算過分。”(118)
: g4 c. x& f/ h2 G! b9 N2 Y% ^% E
在倫敦,隨著城市的不斷“改良”,舊街道和房屋的拆除,隨著這個京城中工厂的不斷增多和人口的不斷流入,隨著房租同城市地租一道不斷地上漲,就連工人階級中處境較好的那部分人以及小店主和其他下層中產階級分子,也越來越陷入這种可詛咒的惡劣的居住環境中了。
- }- G+ s& f: ]8 l
3 Y2 v+ ~" k1 g5 x' z4 s “房租過高,衹有少數工人才付得起一間房子以上的租金。”(119)
1 j6 C k; t3 {' @8 N! n" x+ @$ ]$ _! M: v) W. {
在倫敦,几乎沒有一所房產不寄生著無數的“中間人”。倫敦的地价總是大大高于土地的年收入,因為每個買地的人都抱著投机的目的,指望遲早會按審定价格(即征用時由陪審員确定的价格)再把地拋售出去,或者會由于靠近某個大企業而能詐取异常高的价錢。結果是,買賣快到期的租約成了一項經常的交易。 G( i" V+ Y2 m, q" m
+ d q2 D9 L! @$ W
“對于從事這种營業的紳士們所能期待的,就是他們會象他們所干的那樣去干──盡量從房客身上榨取一切可能榨取的東西,而把糟到不能再糟的房子留給他們的后繼者。”(120)
: m. K. l' x2 ~: p6 f; J% E1 Y0 D: L! W
房租是按周支付的,所以這些先生們不會冒任何風險。由于市內修建鐵路的關系,
$ P$ N; t H* H0 t# u
i% P% v' ^( X$ u4 x( } “不久前,我們看到倫敦東頭有許多家庭從自己的舊住所里被赶出來,在一個星期六的晚上背著少得可怜的家當到處徘徊,可是除了投奔貧民習藝所,找不到任何栖身之處”(121)。 $ A* X' n1 u! Z+ ?# W! _! X- f3 K- _% M
% c; h8 J# e" w7 U t) a 貧民習藝所已經有人滿之患,而議會批准的“改良”措施不過剛剛幵始執行。如果工人因拆毀舊房而被赶了出來,那他們并不离幵自己的教區,或者,最遠也衹是搬到緊靠原來教區的地方。 . p$ _- k9 |% N. N' X7 b
5 v* [8 a0 @2 n5 I “他們自然想要盡量住在自己勞動場所的附近。結果原來住兩間房的人家,現在也不得不住一間。即使出的房租比原來的高,住的房子卻比他們被從中赶出來的那些糟糕的房子還要糟糕。住在濱河路的工人,有半數要走兩哩路才能到達勞動場所。” - q( ~: J" s9 C2 Q
4 y% ] d% a! K% S2 J 濱河路的主要街道雖然使异鄉人為倫敦的富庶而惊嘆,但是這條路本身可以作為倫敦人口擁擠的例子。据保健醫官計算,在濱河路的一個教區里,每英畝面積就住有581人,而且還把太晤士河的一半水面算了進去。很明顯,每一項衛生警察措施,都由于拆毀不适用的房子而把工人從某個街區赶出去,其唯一的結果就是使他們更加密集地擁擠在另一個街區,在倫敦歷來就是這樣。漢特醫生說: 1 M' ?8 C# L8 C9 U6 x4 i9 ^; S! l+ o
- t3 S9 [' a% S) e8 j
“或者是必須把這一整套辦法看作荒謬的而予以停止﹔或者是必須喚起公眾的同情〈!〉,讓公眾關心現在可以毫不夸大地稱為國民義務的事情,這就是為那些不能出資自建房屋,但能定期交納房租以報償出租者的人提供住房。”(122)
: l6 L7 \ V/ \2 m5 g; W j4 P; W8 c1 T6 Q) l- ^* W: D1 N
讓我們來贊美資本主義的公正吧!土地所有者、房主、實業家,在他們的財產由于進行“改良”,如修鐵路、修新街道等等而被征用時,不僅可以得到充分的賠償,而且按照上帝的意旨和人間的法律,他們還要得到一大筆利潤,作為對他們迫不得已實行“禁欲”的安慰。而工人及其妻子兒女連同全部家當卻被拋到大街上來,如果他們過于大量地擁到那些市政當局要維持市容的市區,他們還要遭到衛生警察的起訴!
3 t- J3 b; T6 n( S0 _' t& ^- ^4 A. O# V! z" d
十九世紀初,在英國除倫敦外再沒有一個10萬人口的城市。衹有5個城市超過5萬人。而現在,超過5萬人的城市已有28個。 1 o, H" U5 V( Y3 p2 q
F/ n v, r$ c* l8 Z# n “這种變化的結果,不僅是城市人口大量增加,而且原先人口稠密的小城市現在也變成了中心,四周建築起許多房屋,擠得簡直沒有地方讓空气自由流通。這里已不再合富人的心意了,于是他們搬到爽心悅目的郊外去。繼這些富人之后而來的住戶,住進這些較大的房子里,每家一間,往往還要再收房客。這樣一來,居民就都被塞到不是專為他們蓋的、完全不适合他們住的房子里,周圍的環境的确會使成年人墮落,使兒童毀滅。”(123) * e* Z1 A. H* \; ?. V
; Z0 q( V# B1 t! Q9 t
一個工業城市或商業城市的資本積累得越快,可供剝削的人身材料的流入也就越快,為工人安排的臨時住所也就越壞。因此,產量不斷增加的煤鐵礦區的中心太恩河畔新堡,是一座僅次于倫敦而居第二位的住宅地獄。那里住小單間房屋的不下34000人。在新堡和格茨黑德,不久前大量的房屋由于絕對有害公益,根据警察的命令拆毀了。可是新房子蓋得很慢,而營業卻發展得很快。因此,1865年,城市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擁擠不堪。簡直難得有一間招租的小單間。新堡熱病醫院的恩布爾頓醫生說:
% ?2 d" a# \- O# }, L" L7 G, c9 W- N V: f' v: h( c" ^
“毫無疑問,傷寒病持續和蔓延的原因,是人們住得過于擁擠和住房肮臟不堪。工人常住的房子都在僻街陋巷和大院里。從光線、空气、空間、清洁各方面來說,簡直是不完善和不衛生的真正典型,是任何一個文明國家的恥辱。男人、婦女、兒童夜晚混睡在一起。男人們上日班和上夜班的妳來我往,川流不息,以致床舖難得有變冷的時候。這些住房供水不良,廁所更壞,肮臟,不通風,成了傳染病的發源地。”(124) ' Q' R/ t; l+ s" P, q0 k
b1 o p) F! b$ T! z% M+ r- o 這樣的洞窟,每周房租也從8便士漲到了3先令。漢特醫生說: ^5 W2 D: ]3 r
/ U. p1 E! ?3 t6 U
“太恩河畔新堡是一個例子,說明我們同胞中最优秀的一部分,由于房屋和街道這些外部環境,往往沉淪到接近野蠻的退化狀態。”(125) - o) F9 M- d0 p1 _: B
6 y4 J' `. o/ \9 F6 \( \: r
由于資本和勞動的大量流動,一個工業城市的居住狀況今天還勉強過得去,明天就可能變得惡劣不堪。或者,有時市政官員終于能振作起來去消除最惡劣的弊端,然而明天,衣衫襤褸的愛爾蘭人或者破落的英格蘭農業工人就會象蝗蟲一樣成群地擁來。人們把他們塞到地下室和倉庫里,或者把過去還象樣的工人住房變成一种寓所,在這里住客變動得非常迅速,就象三十年戰爭時期的營房一樣。布萊得弗德就是一個例子。那里的市政當局的凡夫俗子們正在從事城市改革。1861年那里還有1751棟沒有住人的房子。但是現在營業興旺起來了,關于這种情況,黑人之友、溫和的自由主義者福斯特先生最近曾經文雅地談到過。自然,隨著營業的興旺,那里也就被不斷起伏的“后備軍”或“相對過剩人口”的浪潮所淹沒。漢特醫生從一家保險公司代辦所得到一張表格(126),
9 s( }4 K) Y0 [) ~' h, i7 ]
) V( z, f# \' D. G. q4 A+ L( I 表上記載的這些令人厭惡的地下室和小房間,住的大多還都是收入較好的工人。這些人都說,如果有較好的房子他們是愿意租賃的。正當溫和的自由主義者福斯特議員為自由貿易的恩賜,為布萊得弗德的經營精梳毛紡業的巨頭們的利潤流著激動的眼淚的時候,工人們一家大小卻在顛沛流离,疾病纏身。布萊得掉w的貧民診所醫生貝爾在他1865年9月5日的報告中說,在他的管區內,熱病患者的惊人的死亡率是由他們的居住條件造成的。他說: & c2 |% T! [8 d. \" P- i1 f6 E
/ q$ p9 Q& a- W! r6 q) U' p8 r9 z; q
“在一個1500立方呎的地下室裡住著10個人…… 在文辛街、格林─艾爾廣場和利斯,有223棟房子住著1450人,可是衹有435個床舖和36個廁所…… 我所指的床舖是連一卷肮臟的破布或一小堆刨花也都算在內的,每個床舖平均睡3.3人,有些甚至睡4─6個人。很多人沒有床,穿著衣服睡在光禿禿的地上,青年男女,已婚的和未婚的,都混睡在一起。這些房子大都是些陰暗、潮濕、污穢、發臭的洞穴,根本不适合人住,這還用得著說嗎?這里是散布疾病和死亡的中心。連那些聽任這种毒瘡在我們中間潰爛的境況良好的人也身受迫害。”(127) ! p: E) _( O( U' s0 u! I/ {
% B9 R8 C3 N) o8 F6 F# a0 {1 k, ?
居住狀況的惡劣次于倫敦而居第三位的,是布利斯托爾。 & v$ C2 d. b" V7 W
2 F' f! Y8 [1 t: U “這里,在這個歐洲最富的城市之一,赤貧現象和住房慘狀也极為嚴重。”(1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