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73)  鸡蛋( 1)
|
曹操墓出现多种非正常现象 遗体脸部被砍去4 X5 P- w$ u# \7 o6 d# x% u
% {6 \5 t* m0 Q1 P3 X$ y S3 s8 F) H$ b0 U: \
继11日曹操高陵当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消息宣布后,河南省文物局12日公布了曹操高陵最新的考古成果。
# b8 h6 V: {- j h' L$ ]
% k# p2 J# p0 F6 ?) v/ K6 z 曹操墓中新出土了刻有“常所用长犀盾”字样的石牌,以及铁质铠甲片、陶器、漆器和玉珠等重要遗物,1号陪葬墓发现了一把铁剑,新探明的“前朝后寢”式陵园布局,填补了曹魏时代帝陵布局发现空白。
4 Y( V6 {. \7 r; S0 q3 d v. f$ i: g, D
“陵园呈长方形,墓前有广场,模仿了曹操生前"前朝后寢"式的宫殿建筑布局,”主持考古调查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志清说,“陵园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可能这正是曹操"薄葬"思想的体现。”$ Z3 q) k! I k R& M6 S
$ b) r. R X; ]# w
初步探明,陵园面积8934平方米,北、南、东三面均发现有陵园墙,北墙残存墙基长100.81米,南墙残存墙基长108.22米,东墙残存墙基长68.87米。陵园内有两座大墓,2号墓是主墓,专家判定为曹操墓,1号墓是陪葬墓。
9 E# [. v+ n/ a: B; C, {4 A+ f* d2 ~2 \% m3 e4 I. H
12日上午,在河南安阳西高穴村考古发掘现场,又一块断定墓主人为曹操的“铁证”——刻有“常所用长犀盾”字样的石牌出土。这是墓中首次出现带“盾”字的石牌,表明墓主人生前曾用过此种兵器。遗憾的是,石牌残缺了三分之一。考古人员根据此前发掘经验推测,残缺部分应该刻有“魏武王”字样。4 h, A. ~) f/ O8 n4 K* K
$ K/ f' E0 r/ c7 k4 p* f: N* O. \ 此前考古发掘中,曹操墓共出土刻铭石牌约60件,有长方形、圭形等,上面的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块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短矛”等字样。专家认为它们是证明墓主为魏武王曹操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证据。
' {: B3 Y3 q. x! }! d
- Q& X8 O, Y7 h& W" W+ y0 e 今年春节过后,考古人员对1号陪葬墓进行了考古发掘,目前其形制、规模和结构等情况已基本清楚。该墓坐西向东,形状为刀字形,有长斜坡墓道,墓道两侧分布有对称的长方形坑。
2 ?- \' A7 M6 f# e5 Z2 ~ {$ e5 q9 y7 @% H; V( M# C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说,该墓共发现7个盗洞,被盗严重,已遭毁灭性破坏。但是,在墓道西端底部出土铁剑一把;在墓门两侧发现有白灰面两处,其性质有待进一步认定。+ g8 j1 h* o- ^/ Y0 i2 a; E$ F. r) G
: z4 U$ I/ O' [& S9 H+ X" s" E- P# L 同时,专家学者还面对一个个待解之谜。由于缺少文献记载,又没有有力实物证据出土,1号陪葬墓的墓主人身份让考古专家感到迷惑。5 J$ {4 N8 Z1 c
+ N) ^' ^8 i5 K7 C; K% b 曹操墓中还出土上万片的画像石残片,雕刻精美,引起专家热烈讨论。有人认为这是石门,也有人推测是石椁。如果“石椁”说法得以确认,这将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石椁。
5 X) ~6 j2 D9 m, G3 V3 G" o. F/ U. P' u) J3 |4 a+ e
曹操墓还出现种种非正常现象:出土石牌凡带有“魏武王”字样的,均被打断;曹操遗体被人从墓葬后室拖到前室,甚至连脸部都被砍去。专家推测,曹操墓曾遭人为破坏,甚至报复性毁墓。; O& [' W0 F9 W( B8 T' q# W
$ y5 w+ R$ H' f
在曹操墓和陪葬墓的墓道四周,考古人员还发现许多磬形坑和方形坑,这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形制。这些奇怪的坑有什么作用?种种问题目前还难以解释。+ r$ [' ]6 z1 h1 S
4 b0 P5 J5 N: d' l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说:“由于被盗、破坏情况十分严重,揭开曹操高陵的诸多谜团还需要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对出土文物的认真研究、梳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