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MarketWatch纽约8月4日讯】我们的经济真是命运多舛,凡是可能变糟的事情现在都变糟了。 [% a9 m3 v m" q! H! t
9 k: T) ]! q. ?! t0 m3 z- v7 B! z 双底衰退与否暂且不说,至少美国经济状况不佳是谁都不能否认的。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数字显示,经济活动活跃程度较之第一季度已经萎缩不少,而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其实又不及去年的第四季度。& @( I" b! P+ B, {" l4 \
, Q' k5 }1 C. O: \3 {) \ 具体而言,这连续三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分别是2.4%、3.7%和5%。
4 e2 ^2 O4 T. j! T1 \, X7 V( Y
8 x- ?/ [9 i$ Q8 ]4 q 甚至,真实的情况比这还要糟糕。在第二季度已经大有贫血味道的增长率当中,指向最终消费者的实际销售额只占据不到一半的比例,余下的部分是来自那些业已生产、但却没有售出的产品。
+ I* K3 l" B) x" e! z7 k
T' G: W9 @' e0 | h) _* d 消费开支在前两个季度当中都增长了1.9%,但是在第二季度当中,这一速度却减缓到只有1.6%。
; j# i* ]" ~) J& ]% H0 s! w* O# @% I; Z* f
至于当前的第三季度,乃至于第四季度,前景就更加黯淡了。这首先是因为,那些在过去一年左右时间当中困扰着美国经济的因素,现在一个都不曾减少。
- I5 c8 m; R8 U' F6 k% B
# h. E I6 b3 B7 Z 简而言之,银行依旧不肯放款。他们说他们已经在放贷,但是许多小企业和消费者却会告诉你,这样的说法是全无事实根据的。
* \* G. g L2 D* B6 {! @* j1 W# q& r$ v7 T* p6 j) w$ U, ^
至于企业,他们依然不肯增加雇佣劳动力,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目前确实不需要更多人手,另外一方面则是他们对自己的运营环境比以前更加担心了。
3 d6 ]' U3 y2 B
# _- M' f* w, V/ q; g( v 哪怕他们真的需要额外的产能,他们也会倾向于其他的选择,比如外包,比如提高生产率,哪怕一定要花钱,他们也会花在购置设备和软件上,这样他们至少还可以得到税务优惠,更不必说,设备不需要医疗保险开支和其他各种劳动力相关成本。
5 t/ {: W/ `8 p, E2 I; I3 U6 _) N# S$ M/ H- \1 X* f& n) B
住宅市场依然在拖着整个经济的后腿。过剩的供给持续压制着价格,而抵押赎回权的丧失还在持续增加着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想要购买房屋的人也会选择暂时旁观,等待住宅价格稳定下来的那一天。) p2 o3 _( l3 }6 a
2 e8 \+ q% z3 M4 H
消费者是经济的中流砥柱,他们也不愿意打开自己的钱包。和过去一样,他们依然在担心自己的工作,担心债务,担心低储蓄率,担心财富的缩水。更要命的是,许多人还面对着税率上升和交通开支增加的威胁,尽管做出这些决定的州和地方政府也是迫不得已。
; R5 K: r0 E* J7 }$ _! S4 f
, L: P/ ~2 @7 w# V/ @0 _( s" s 华盛顿当局看上去全然没有能力打破这种悲剧的轮回。1 |8 Z" o; d r; L
; J4 R: V( u {* W+ @+ g 货币政策方面,联储已然弹尽粮绝。现在短期利率已经不可能再低,而他们也已经向经济注入了海量的货币。2 v$ x1 B& H0 O: S: @
0 V9 |) l5 @' x- U y& h# |5 o
哪怕再向银行体系注入更多的资金也不可能改变局面,因为银行根本就没有动用储备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过剩的现金不可能带来就业机会,只能带来通货膨胀。6 A8 u$ m# D" j
c% L& T( R* J: V' E 与此同时,财政政策则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一点令人极为失望,因为要推动经济增长和避开双底衰退,这里才是关键。
0 z" f# X& p1 c4 C# d7 ]
; v% W5 {5 H; @5 j. C 共和党人对赤字极端恐惧,因此他们坚决抵制政府增加开支的尝试。与此同时,民主党人则坚持让布什政府针对最高阶2%至3%纳税人的减税法案在年底到期。
8 g9 L: r% i! p: D9 m+ ]' m& M% L w$ i/ z( J
诸如购房退税等计划都业已期满,去年的旧车换现金也是如此,经济正需要更多的刺激,而现在看到的却是善财难舍的局面。
' h0 L" F0 _8 ?( \5 M2 A) E& y
/ x; n" Z( F5 f1 D 经济前景会怎样,还用继续讨论下去么?
/ D9 b5 E/ Q+ L' e9 x
# j1 H+ L( M8 N (本文作者:Irwin Kelln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