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5)  鸡蛋( 0)
|
「漏盡智力。於一切妄惑習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不受後有之智力」。5 H9 P, S! ^9 `" ~/ z
8 I2 {5 M4 s& L# Q. X
漏是煩惱的代名詞,這兩個字的意思很深,我們這個茶杯如果破損,有漏了,茶放進去都漏掉了,就這個意思。我們每天修積的功德會漏掉,哪裡破了?煩惱就是破洞。2 p, h, P1 a K) p9 ^( y" n7 O
3 a* a c! D; y* F+ L
你看,你有見思煩惱、有塵沙煩惱、有無明煩惱,你有這些煩惱不把它堵住,你所修積的一切功德全漏掉了。漏要是盡了,那就是煩惱斷盡了,你的功德永遠不漏失。無明煩惱我們自己不能覺察,太微細,分別的煩惱、執著的煩惱,這個相很粗,我們能夠明瞭,對我們有害沒好處。什麼東西能夠不漏?禪定、般若。! m H8 ]4 F, o0 P6 j5 Z4 d2 F# P
q: x- ?0 i3 L7 P$ L) a" f
怎樣才能得到禪定?禪定在淨宗是清淨心,我們這個經題上「清淨心」。般若智慧是我們經題上的「覺」,清淨是定,平等是大定,自性本定,覺是智慧開了。智慧開了,如來果地上這十種力用統統具足,我們自性的全部就起來了。這個能力是本有的,不是佛菩薩專利,人人都有,六通三明每個人都具足。- J7 _+ c8 U- n2 m0 [8 r
6 P9 t0 v# `) h) t j$ R* c 「於一切妄惑」,惑是迷惑,迷惑全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為什麼?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一切妄惑無量無邊,四弘誓願說「煩惱無盡誓願斷」,就這個意思。佛為我們歸納,無量無邊的煩惱歸納為三大類: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 y& o( j! W( N% K2 c
b$ t' ~4 t3 J* b
見是你的看法,思是你的想法,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錯了,這叫見思煩惱,這個煩惱最粗、最明顯。第二大類叫塵沙,塵沙比這個細,但是它多,塵沙是形容它數目之多。你起分別,還沒有執著,可見得這個煩惱就輕很多,執著就重了。
% c! S# ]4 |4 s3 c: g4 e7 l, `# ]6 _
. q8 A+ }2 O# s! Y 不但不能執著,分別都得放下,你的心才真的自在。每天怎樣?沒事,古大德兩句話說得好,「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你不分別不就沒事了!真沒事,這不是假的,確實真的。你有分別、有執著,你自己找的事。起心動念是有事,但是那非常非常微細。破起心動念那是法身菩薩的事情,我們還到不了那個程度,我們現在要幹的就是見思煩惱。8 x: J0 k: ?# W- t4 P, v) l& ?
6 h) E( \. a# f" g- h: s& k h 用什麼方法把我們的看法想法都糾正過來?八萬四千法門無過於淨宗的妙法。淨土這個方法太妙,讓你什麼?讓你看法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讓你想法也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用這一句名號、用這一部經,把你所有不正確的看法想法全部把它轉過來。
8 k0 J. ^( H3 C7 { ) c* g/ A. n, n, O3 O* d e
所以我們千萬不能瞧不起鄉下的阿公阿婆,他們每天一串念珠,嘴裡一句阿彌陀佛,一天二十四小時不中斷,厲害,他沒有妄想。念上個兩年、三年,他真的往生了。你看他怎麼走的?預知時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你問他經教他不懂,他沒聽過經。他憑什麼走的?憑他的善根、福德、因緣。' |3 p) _4 H' F3 U
! b8 ^, e7 i) k& B) f3 V 《彌陀經》上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是什麼?老實;福德是什麼?聽話;因緣是真幹。你要問他什麼叫善根福德因緣,他不知道,他只曉得念阿彌陀佛。念一句阿彌陀佛,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而且統統圓滿。他不認識字,佛法裡面這些儀規、規矩他都不懂,他只曉得這一句名號,而且什麼?愈念愈歡喜,愈念心愈清淨,愈念心愈踏實。
4 P1 R8 Q" ^0 ?
, R7 j3 V% L( |/ b7 u9 Q ' v3 u! I7 M) p6 h
6 o& s* Q) q. F2 M5 {* N! W7 L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五八一集)2011/9/6 檔名:02-039-058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