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潜水的星星 ( J! T( a* t9 P2 p7 z
' b1 c: o; M: V5 A/ U& o2 }9 \& A曾经看到报纸上一些文章,倾诉在加拿大看急诊的困难和等待时间过长。这次我因左膝摔伤有机会亲自看急诊,也谈谈我的经历和体会。
8 I& H" a! S8 c" a& k6 I( r' @ W
) v' o1 Q3 I8 u; ~+ ?9 w/ w因为不会开车,公交车又不方便,便想起可以骑自行车去附近办事。那天在二手网站看中一辆自行车,便匆匆赶去,不想试车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站起来觉得左膝很痛,走路一瘸一拐的。勉强走回家,疼痛加剧,膝盖已经肿了。那时家庭医生已经下班,我想只能忍耐一晚,明天再联系看病。
6 p# `! u4 w8 ]; Q& v; z6 n. J8 X
% O( \! k* U: E& \
女儿回家一看情况便说不能等到明天,家庭医生那里不能直接拍片子,万一骨折还是要转院,反而耽误治疗,还是立即去看急诊。由于听了不少急诊的负面消息,心里也是很恐惧,但那时我已经完全不能着地行走,只能让家人背着上下汽车,背着进了医院的急诊室大门。 b! D4 u* ^! X+ I4 K. y
一进门,就看见几辆轮椅靠边停着,我正犹豫可不可以借用,女儿就推过一辆让我坐下,不用背着我到处走,大家都松了口气。 7 L* W; U5 D h$ [
1 \+ q% R9 m8 @ c# \+ W) p
3 Q5 ^- a6 s, b9 O. T% R/ h4 Z暗想,加拿大还是比较人性化,要在我们医院(我是国内一座三甲医院的医生),轮椅都锁起来,要用就得用身份证和押金抵押,而且十次有九次都已经借完了。推着轮椅来到挂号处,前面有一人排队,不久便轮到了我。负责挂号的是个护士,她就像调度一样,把病人按轻重缓急分类,有时做点紧急处理。她过来问了我的情况,再测血压、量体温,拿来指末监护仪(戴在手上就能监测到生命体征),见我情况不差就拿走了,然后让我去旁边的窗口登记,挂上手牌,就让我去一边等待。 : L; C9 ]( E/ _( s: F7 B4 d
9 p$ \6 T( W8 [5 u) R
6 R! R" H. ]( u" c
) _% h7 q( F5 x& ]0 E4 Z( O4 P我做好思想准备,这一等就会是几小时。看着周围的病人都静静坐在椅子上,看着手中的书或玩着手机之类的,没有一个显出焦急的样子。忽然从大门推进一个担架床,病人脸色苍白,像是昏迷的样子,几个护士迅速围着他,一下就推到里面一间,接下来听见一些响声,想来在抢救病人。周围的病人还是那么安静,好像他们已经明白,看急诊不是完全按前后,而是要根据病情危重程度适当提前。
1 O7 r0 K" t% p( Z3 L# }: X9 z, y' E5 {4 N' m1 u
大约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听到一个护士叫了我的名字,这时来了一个护送人员拿着几张纸,想必是我的病例,推着我进了另外一间房间。这是一间很拥挤的诊室,靠大门的一边放着三张桌子和椅子,墙上有读片机,可能是医生的办公桌。与这堵墙平行并距离1米多处拉了大半条布帘子,从里到外,放了4张诊察床,床与床之间也用布相隔。 2 Z. M! I. ]4 J0 @- T9 s5 K
$ }0 r9 ~" [' K! A' y这时从里面走出一位医生,听说我是膝盖受伤,就让我躺在2号床上,只见一位年轻的白人正在更换这张床的一次性床单,他穿着自己的衣服。换完床单他帮助我坐上床后就离开了。那位在门口接我的医生约在10分钟后来到2号床边,问了我的病史。检查了我左膝的表皮和功能,就让我去拍X-光片。
- s, t, `; z' i# G! I
) k3 }* l9 h K3 H1 d' O又是那个护送员,把我推到放射科,还是让我等待。大约过了20分钟,放射科的大门才打开。我拍完片又回到2号床,大约在床上躺了一刻钟,我的X-光片送到诊断室,那医生看了以后说没事,骨头没受伤,我和女儿松了口气,但需要髌骨固定六周。要自费买绑带。就在他要离开时,他又看了眼片子,这下倒看出了问题,说髌骨有骨裂,并用手指给我女儿看,我距离读片机远,没有看清。
% {5 E6 h1 b* S+ p% y6 {7 }; T
! X$ O. ]" b9 L5 q: j; P$ c7 s. `4 j% u) N5 G H3 k
* p0 S2 ]0 P# o1 d% _8 g
我想可能他也不是骨科专业医生,要不看片子怎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反正治疗不变,他又交代了让我原地等着带绑带,而后就匆匆地去看下一个病人了。等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一位黑人小伙来了,笑嘻嘻的,手里拿着一种塑料绑带,把我的左腿从大腿中部到脚跟固定好,并教授了使用方法。我着急地问他什么时候可以活动,他笑嘻嘻地用广东口音的普通话说:靓婆,这下你要停止活动了,乖乖躺着吧!我的急诊就这样结束了。 1 J# D B# |/ D% n; r' H# N" Z& r
1 S( H3 n* A' F/ t/ \& n2 E( G
0 c% Z# i* y$ P. `1 O# i. g, |( ?& q3 X) L3 G) _4 t& V3 c( H
女儿推着我到大厅,付了绑带的钱,护士给我一张淡绿色的纸片,让我一周后看骨折门诊,并写明了门诊的时间和地点。那位白人青年在急诊室门口叫住了我们,说他可以带我们出去并且顺路认识一下去骨折门诊的路,那青年和我女儿推着我走在笔直的走廊里,我好奇地问他,是否是医学院的学生,是来做“志愿者”的?他不好意思地说,他还不是医学院的学生。 - 多伦多 51 网 ) Z/ |2 _. _8 ^ m7 v: n
7 \" j1 }- K* l+ {* I只是本科大学生,因为想考医学院,就先来做医院的志愿者,让大家看看有否医生的素质和才能。那青年一直把我们送到骨折门诊门口,还提醒我们找到这里的重要标志。出了大门我特意看看时间,前后一共差不多三个小时。
) F7 q8 h5 h; ~* g; Y& C, z* p( E2 X# ^/ }% I6 V
6 a" ?. c5 l1 A- w
5 I9 y" @& l0 B$ t也许是季节和运气的缘故,我觉得我在加拿大的第一次急诊并没有像报纸上说的那样艰难。我想可能也是我的伤较简单,如果还有膝部外伤,需要清创包扎的话,就不是那么快能解决的吧,说不定还要等好长时间才能等到专业医生处理。不过最让我高兴和意外的是,医院竟然主动安排了以后的诊疗,从此我每周一次来这里看病,医生也是固定的,一直到我的膝盖伤愈合。
8 m3 }& j" G% O# ]! l ]. y O/ l9 T4 o" u$ s
& _' M) V+ r: i* z0 O' q
M* r# Z; o B( g. ^# A6 P. G我想如果等看家庭医生会这么顺利地看上骨科吗?看来在这里如何根据病情,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是很重要的。再联想到我们上海的医院,看一次急诊,如果幸运遇到好医生会告诉你以后可以看某某医生,不可能连预约单也开给你。 0 j8 n$ m' n7 f, r; Z2 K9 e
/ S) {* D9 a& z `1 x8 |
+ ~& m+ a! `$ A# N# W
, y3 o! _3 ?. `2 Q+ m% w u6 @总结第一次在加拿大看急诊,感觉等候时间还是比较长,但还是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与我在国内工作的医院相比,加拿大的急诊医生比较少,我们那边摊子很大,不仅内科和外科分两大片,各自还分科,如内科会分心脏、呼吸、神经等,它们各自有急诊诊断室。总之,加拿大的急诊医生很艰辛,对知识面的要求更高。我觉得那医院虽然医生少,但安排井然有序,利用率极高,分工明确。对待病人亲切,服务热心,照顾细心。0 V2 |0 m# |1 Z- i7 }7 t
8 d; u. M6 q' c# L* p6 [
这与国内不能相比。这几年国内致力于医院的建设,大都市的医院高楼林立,县医院推到小楼建大楼,农村医院旧颜换新貌,但后者门庭冷落,病人都无休止地涌向大医院。医院的硬件越来越硬,连县医院都基本拥有核磁共振,农村医院都有CT,资源实在太浪费了。不像加拿大每个区检查仪器都集中在一起,需要检查的病人都集中在那里查,资源利用率极高。8 u' Z6 {; p, j4 H
$ ~) e+ H: i' D& `3 T2 k: ~并且加拿大的医生完全根据病情需要作检查,能够用费用低的检查解决诊断就决不用费用高的,听说如果医生开的检查太多,超过规定会处罚。政府为了减少病人的等待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添置各种硬件。据报道安省为了缩短候诊时间,今年投资7580万元,添置了核磁共振和其他仪器。让病人早日检查,早日做手术。 3 P; R+ {2 g2 o/ D. D
, P, r: X6 W$ R4 o3 a: v0 b
都知道,加拿大的医生年薪颇丰,根据最新报道加拿大医生的年薪平均净收入差不多高达25万多。但我知道在加拿大学医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我在看急诊时遇见的年轻人就是一个例子,为了争取考医学院的资格还必须先去医院做“志愿者”,让群众来评估他是否适合做医生。大约在九十年代初我有一个同事,刚升为主治医师就移民加拿大,一直到06年我在多伦多见到她,她还在读医科,准备考试成为一个理疗科医生。 - E/ G/ M/ Y" _" p, U, k
& x4 J0 L# I: Y$ [* f
, m" v: {" ^2 m( O听说在加拿大,从进入医学院到学习完毕实习,最后成为医生,需要差不多十年时间。国内医生的年薪虽然不高,但医学生的学习也是很艰苦的。在我考大学的那个年代,进入医学院都是拔尖的,录取分数线是最高级别的。医学院的学习年限是6年,个别是8年。而其他学院都是4年,最多5年。毕业后大家的工资都是一样的。
* J+ z0 E. K4 l4 K3 `* p& x3 H( Q) d7 l9 J+ l. b
1 D/ J$ b- q0 ?# H8 F$ c" n- ^, g+ o; h! m, O
而医学生毕业后还要做5年住院医生,24小时值班,吃、住都在医院。医生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而且考试不断,要通过严格的晋升考试才能逐步升上主治医生、付主任、正主任。除了晋升考试医院每年都要考核,医生要参加专业和外语的考试,还要求写有水平的文章。年轻医生隔三差五值班,即使当上主任医师也要值班,节假日医生没有连续的休息。
2 x2 w7 n: Y+ C3 E3 W2 K4 }& L* o {& m' s! k% X+ n
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我的工作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随着医患矛盾的不断加深,国内甚至发生了杀害医生的悲剧,医院接待办公室(处理医患矛盾)经常发生打骂事件。医生倒成了有很大风险的职业,致使大多数医务工作者不愿意让子女考医学院。考入医学院的分数线逐年下降,更不要说有严格挑选学生的机会了。加拿大就不会有这种误区。我的一些早年移民加拿大的同学,他们自己在这里当不成医生,但努力培养孩子学医,现在已学成并在医院工作。 * R# Q9 a, S3 x9 T1 v$ U
9 X: w: [2 Y2 S' L X; i9 w4 h0 _4 [$ ]+ Y9 ^. _9 I" N& Y
8 U4 T0 k% L0 ` J; f" C2 i# h5 M
在加拿大医生是一个令人尊敬而羡慕的职业。希望能多多培养出新一代医生,不断补充医生的队伍,满足广大民众的需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