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5)   鸡蛋( 0)  
 | 
 
3.        桂枝加芍药汤% t; U$ [5 J+ f3 o) H$ w' I- m 
 
: u; M& {* D' k0 h. ]3 T桂枝三两(去皮)(9克)芍药六两(18克)甘草二两(炙)(6克)大枣十二枚(擎)(4枚)生姜三两(切)(9克) 
# }2 q- B2 e' y" ]上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去滓, 温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f- Q8 ?+ V( ~1 j& ~: }% e 
 
) `1 i$ {4 n. ?! e, [【用法】水煎温服。 
9 @! y7 C; k8 D2 B【方解】桂枝汤加量芍药,以在解表的同时加强缓急止痛。 
+ M: W2 i0 w5 I6 N! \+ \, \7 q6 s6 P) P9 [) s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h* \& A6 }5 Y# \5 D 
 
" V  f& X3 p# A  {' t% g+ n《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 医反下之, 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 M( }$ s1 m" @# }! L' ?! Z注解:本太阳病, 依法当发汗解表, 而医反下之, 不但表未解。且因误下, 因使腹肌不和,拘急剧甚, 以至腹满时痛。属太阴者, 专就此腹满时痛的证候而言也。其实此腹满并非太阴病的虚满, 此时痛也非太阴病的寒痛, 是阳证而非阴证。因外未解, 故用桂枝汤以解外, 加芍药量以治腹满痛。# i: w+ p# u3 y. o 
按:桂枝加芍药、饴糖即小建中汤,加饴糖更加重缓中止痛的作用。有的药房无饴糖,只好用本方, 也能治腹满痛。后世常加当归,是增加温中活血作用。如加五灵脂亦妙。 
5 g4 I7 a- q+ x8 U3 ]) d* t1 H2 X1 r  A* L, s, K 
【辨证要点】据以上的说明, 可知桂枝加芍药汤为治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 w4 n) x" M% o3 \* _8 y [拘急者, 手足不能自如, 屈伸不便, 如蜷卧恶风之貌。四肢诸阳之本, 因发汗亡阳, 阳虚而有此证。] 
' T1 p/ q/ b: t# a6 B* a) P* h现代应用:腹泻,便秘,不安腿综合征。小儿无名腹痛。 
0 T' P9 m, U! |" ^4 W' { 
7 J2 U8 r) S2 m4 B9 I名家经验谈: # b0 \+ e' M: B6 h. n 
 
3 S: }, |- C/ o3 Y' [9 @7 ?关于本条的病机,注家有两种分歧:一为本证是否太阴兼太阳表证;一为“大实痛”是阴实或阳实的问题。 ) F9 @% J- j# R) G; { 
  4 s( ^* X: P& R/ L& w% A 
桂枝加芍药汤证有注家认为是太阳病未解,又用下法致邪陷太阴而兼太阳证。故用桂枝汤以解外, 加芍药缓急治腹痛。但是纵观本方证的病证及方药配伍, 方中桂枝仅用三两, 而芍药用了六两。芍药为血分药, 其用量倍于桂枝, 它的敛阴功效则制约了桂枝的辛温解表作用。此处的桂枝是起入经脉通行阳气、配芍药调和太阴气血阴阳的作用, 可见本方在此条并不为解表而设。又本证的要点是“腹满时痛”, 而不同于阳明病的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本证虽因太阳病误下, 邪陷太阴, 但它是邪在太阴之脉络, 故不是太阴病本证, 而是太阴病变证。由于人体体质的差异及太阳表证的轻重不同等因素, 虽同属太阳病误下, 同属病在太阴, 但太阴功能损伤亦有不同, 此为太阴阳虚不显, 而太阴脉络不和之证, 因此, 持太阳病未解之说, 难以成立。2 F9 ?' r2 D" @4 U 
 & a: W1 B1 T9 w0 T 
关于阴实与阳实之争, 首先应以原文为依据:“大实痛”是继“腹满时痛”而言。“大”者, 言其病势重;“实”者, 邪实拒按, 兼阳明之便秘, 腹满疼痛。由于太阴与阳明为表里, 太阴脾家受邪, 邪气转入阳明, 使阳明腑气不畅, 因而腹满而痛。故此证实为太阴阳明脏腑同病, 但病机重在太阴, 阳明实而不甚. - R4 ^5 w2 L& i: w) m' M- }$ A" f 
 
+ |2 r) x/ x, r6 _' S- L* B2 k名家经验谈:  
/ i0 E/ M+ D7 o! g- U0 `; G0 q: H2 Z2 R& @8 B: ^' q 
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 syndrome, RLS)是以下肢深部出现难以形容的难受状,夜间加重,不能入睡, 只有不停运动肢体才能缓解。本病虽然并无器质性改变, 但严重扰乱患者睡眠, 影响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常用多巴胺能药物治疗, 因其不良反应较多, 应用受到限制。" N& u! X  }. Y2 B* d) T 
 
' [9 n, k1 i6 b1 n本病的症状特点可以概括为下肢酸热, 夜间加重, 动则暂缓, 心绪不宁。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 本病的发生常继发于贫血、妊娠、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末期等疾病, 其中最常见于贫血。一项针对血透患者的研究显示, 在血液透析患者中不安腿的发病率达到13%。可见本病多源于大病久病, 阴血不足之证。然阴血不足, 筋脉失养, 可见拘挛抽搐, 症似伤寒论所述“脚挛急”。而本病之腿酸胀、心烦不寐、运动缓解等症为热郁与内的征象。经脉为气血之通道, 阴血不足, 则阳气无以载则运行迟滞, 血瘀脉中, 阳不达四末, 阴火反伏血中。故肢体酸热, 伴心烦不宁。活动下肢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 筋肉得以濡养, 郁热稍得舒展, 使酸胀之感暂减。总结病机为阴虚阳郁, 阴虚为本, 阳郁为标。示, 中药治疗R LS, 能有效缓临床症状, 改善生活质量, 疗效优于多巴丝肼片治疗, 且无不良反应, 患者依从性好, 易于临床推广。: `$ m7 ~9 {& C0 r9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