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3)  鸡蛋( 0)
|
the below article is a ZT from this link: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 ... 06&postID=172950 h+ H+ j7 u/ O/ Z% y0 O
; R/ I. A/ J! Y! m1 Q0 P# s
曾经以为每一件事件都需要说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称得上正直清明。后来渐渐地知道,其实很多事情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情形下,是无法在当时说得清楚的;如果一定要想说清楚本身就是一个妄想,这一点末学在《三季人》的故事中,得到过一些小小的启发。
6 n* v' x! [; Z/ S3 _' J, j
# e6 e* o! c6 C0 f3 n《三季人》的故事,据说是与孔子的某位弟子的传说有关:相传孔子的这位弟子,平日里最喜欢与人争论,一天他去拜访孔圣人的时候,在圣人家门口遇见一个穿着绿色衣裤的小童,小童拦住他问道:听说你的老师是孔圣人,那么你的学问应该挺好的,我现在想请教你一年有几个季节?回答出来了,我给你磕头,回答错了,你给我磕!( X+ J x# v$ H$ Y0 a
. l1 k# ^: U8 F
弟子想了一下说:四季。童子说:错了,三季!弟子就奇怪了:明明是四季,怎么到你这就三季了?正当两人争论不休之时,孔子出来了,然后童子对圣人说:圣人,你来评评理!一年到底有几季!圣人打量了一下童子:三季。童子高兴的要弟子磕头,然后走了。
0 {, a% ?- M* W ^/ d0 v) f1 [' _& ]4 R
弟子不解,遂问师傅:师傅,您教我们的时候都说是四季,为何今日却说三季呢?圣人回答说:你不见那童子不是人吗,它是一只蚱蜢变的,蚱蜢一年中只活春、夏、秋,它那里知道冬这个季节呢,你与它争论是没有结果的。弟子这才恍然大悟,叩拜师傅的教诲。+ V% g! g3 N+ @$ @9 l
* a! |# F- \8 j* g0 X3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必与他人争执,每个人的境界不同,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如果能够理解一个故事的意思,想必就容易理解为何会有“贤人争罪,愚人争理”。
) C; F4 s* s- ^* y) b
( i. i% y# u$ ^$ o) U5 w贤人内求心境,故而能够在内求中净化心灵。愚人外求事相,故而任是非名利玷污灵魂;争罪的人,心境越来越平和宁静;争理的人,心情越来越郁闷烦躁;久而久之,争理的人心烦气躁,从心生病。而争罪的人,心境清宁,身心愉悦。
0 {( {& d% `* T( d' u
$ _# S I3 c n( P. o“贤人之贤,乃是明白天地之真理,宇宙之真相,知道“善恶有报如影随行”,明白“天地有司过之神”,不敢欺暗室无人。闻过而欣,欣则乐于改过,淡泊名利则不为名利所累,明白事实真相不因一人、一时不明而消亡。明白即使受不白之冤,必有己过在先,当下坦然喜乐接受。而愚人之愚,多为心中无量,为名利所累,如“三季人”本是自己有无知之处,却偏偏喜与人论高下,颠倒事实,正所谓“任己见昧理真”。/ q- J! Y2 u% M1 B3 m5 f
9 a- \4 d7 d, O7 r0 e如果遇到“三季人”和“争理之人”,贤者实在是应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总是自己心不清宁才会遭遇这样的情景考验。应当如何面对呢?末学以为“忍”为当下第一功夫,《弟子规》说莫揭人短,不道人恶。唯有当下忍了,从内心里感恩忘怨真正做到“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接下来“退”为转境的第二要点,俗语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母三迁,为换境教子。君子贤者应当常亲近大德,效仿亲善师友,见贤思齐,《弟子规》云“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7 C' d: s7 P5 z, b" R
% B0 s; o; U+ u! g8 ]
贤人争罪,改过成圣,转迷为悟,转苦为乐。君子患无道,而不患清贫;愚人争理,昧心强求,福转为祸,乐变为苦。纵然璎珞满身,亦难逃愚痴之果。是求清净智慧,还是要名利衣冠?各有其志,无从勉强!! v# U( {" O; |6 V/ o, j
% K9 K2 s/ Z% w! L& E D$ c
: q; R3 M/ W+ j* Z4 m, [4 s6 d
【后记:故事的感悟】 “三季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世上的很多事情不值得争议。对于那些目光短浅、不明事理、斤斤计较、蛮不讲理的人,没有必要去对牛弹琴,那是自讨苦吃、自寻烦恼。与他们谈的即便是真理,可是由于他们自身条件的限制而永远无法理解。这类人通常被称为是“三季人”。这个世上“三季人”太多了,越是不懂的人,讲话声音越大,说得更直接些,凡是声音最大的人,往往就是最不懂的人。 若遇到类似之事,类似的人,不妨想一想“三季人”的故事,学一学孔子大师。所谓“贤人争罪 愚人争理”是处事的智慧之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