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68)  鸡蛋( 0)
|
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曾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在他看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会发生改变,只是在央行的一些具体的操作手段上,会有趋紧的调整。
) C7 k* A$ A) M8 a" @9 m
" L D+ o) A. B 贷款新增量给市场波动带来直接影响?) T7 O, I+ V @- A( N' z. F
" u$ x, w" Q& S/ A) B1 a1 S6 v
刚刚公布的8月份央行数据显示,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104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4.11%,与此同时,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活跃,市场利率下降0.11个百分点。 央行的系列数据一经公布,资本市场很快就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周五大盘快速上涨,沪指最高摸至2999.33点,离3000仅一步之遥。板块呈现普涨格局。截至收盘,沪指上涨64个点, 深成指上涨209个点,A股创下了7周来最大的周涨幅。
% n( w! W- n+ m# e7 ?- z( U8 D8 Q. D- o+ ]3 c! q0 ^4 y( X" t
记者:“您怎么看刚刚出炉的央行的这些数字。”
* U \6 C5 J/ ], x) i
0 H+ e0 \, b' j6 l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目前这个数字,我们说是三个高于,高于市场预期水平,高于去年的同期水平,明显高于,也高于历史的平均水平。”
5 n9 D% r% K+ Z8 @6 a- W! W, P4 ]& e7 K/ G4 y
巴曙松提到的高于市场预期,指的是此前市场曾经对新增贷款的规模充满疑虑。央行公布的7月新增信贷额是3559亿元,该数字和前一个月1万5千亿的水平相比,还不及6月新增信贷的零头。而此后的市场猜测更认为,下半年的放贷规模将会逐月递减,8月的新增贷款可能只能达到3200亿元的水平。这种猜测还引发了8月31日A股市场的大幅下跌,股指一度跌穿了半年线。就在几天前,市场传闻8月新增信贷规模将会上升到3700亿元,这一消息传出,引发了A股市场的高开,并最终以红盘报收,而周五的央行数字发布显示,实际的新增贷款规模还远高于此前市场预期。4000亿的数字,一举扫清了市场对于新增贷款规模逐月下滑的担忧。5 I9 W. k E- v
0 ]2 {5 n' ^7 J9 L) x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就是信贷数据货币供应数据来看是比较宽松的,但是如果说我们最注意观察一下,在这个期间里,货币当局的操作以及操作的态势来看,有一些不同的方面,你比如说我们从中央银行的操作来看,那么它的无论是基础货币的投放,还是利率的调控以及现金的发行,我们看的是,相对是比较紧缩的。”6 x6 P3 r! |3 O3 G& w! F7 n0 S
, q3 |8 ]' Y1 P. B9 k' h
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曾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在他看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会发生改变,只是在央行的一些具体的操作手段上,会有趋紧的调整。对于这种看法,许小年却并不认同。
* A; Z/ ?: B4 d: ]! j( q" J
: ? V* e) v' c% o+ S* w 记者:“这些信号是不是可以看得出来央行的这个货币政策又在向着宽松的方向转变?”0 m$ ?! v' }+ F Q
) [$ B3 ` h# n/ Q0 H 许小年:“不是这样的,你这个信贷,新增贷款,从7月份的3000多亿,现在上升到4000多亿这个差别是很小的,因此我觉得在政策上,货币政策上已经是出现了转变,已经出现转变。”
4 a l0 B T3 |& ?6 d7 J
! |! S w1 K. }5 E 记者:“是向哪个方向转变?”
6 t' {2 p% x. I, ]& [0 ]
, I8 K% Q( q4 T 许小年:“是向从紧转变。”
+ d+ K7 q! Q7 b" e, l7 @: N9 X- b/ \4 W
尽管在许小年看来,从现在的形势判断,下半年以后,整个货币政策都将呈现出逐渐收紧的趋势,但是大部分学者仍然认为,这并不会改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 f/ t! P- q) |* E3 w- L) R) s( X3 b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陈雨露:“因为我们全年的银行新增贷款的控制量,要控制在10万亿以内,那有上半年的话我们是74000亿那么下半年还有26000亿这么一个空间,那么放在6个月里边,大概每个月也就是4千亿左右,而且我们国家发放贷款还有一个规律,往往就是说,每个季度的第一个月它会放得比较少,那么就4月份、7月份、10月份它会少一点,那么3、6、9,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他会放得多一点。”1 E- Q- c! v/ F" V) J
' h u9 {6 x7 Y- K
记者:“那么从以往出现的这个规律来看,是不是说意味着有可能9月份的,也就是这个季度末的这个月的贷款数量,也会是比现在更高,会是一个比较高的数字。”. g+ [* z, Y( K/ Q
8 Z" R1 w2 H) n, v. h. n 巴曙松:“如果按照上半年的情况是有可能的。”* H9 E% F) z2 j# c
对于资产泡沫的担心,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的副所长巴曙松看来,风险应该区别对待,巴曙松认为当前A股的总体态势是健康的,但是近期房地产市场的极度投机让他担心,其中的风险很难避免。# j8 ~6 c5 v& d
, G# ]; e4 Q9 `/ [1 n) m
不管怎么说,7、8月份新增贷款数字的上下起伏,实际上显现了今年下半年以来,宽松货币政策所进行的一系列动态微调。那么,在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怎么理解这种动态微调呢?它和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以及中国的经济形势有着什么样的呼应关系呢?我们再来听听几位专家的分析。# j; Q5 {/ a; g5 \( i1 Z" a
4 K7 Y8 S$ h0 i' @
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数据用一句话来形容是:喜忧参半。& A1 B" Q& P" G1 p2 m; K" F
, p/ k2 [2 B+ P7 A! ]$ F4 o
在美国,8月份的失业率高达9.7%,创下了自1983年以来美国26年来的最高值。但是,与此同时也有经济好转的迹象。/ p( w& v# L3 o; d u0 U% m' T+ v
C6 ?4 x$ s2 M2 g$ o 在日本,经济数据则比预期要坏,核心机械订单、物价指数等多项指标继续下滑。
) p! u8 T+ { b. F3 [
' g) r$ J5 g2 ~9 K/ R 在欧洲,除了英国制造业出现增长以外,其他国家的经济主要指标仍然在徘徊。
1 Z" h3 L( H S g) F! f- u- X3 |- }0 E2 s1 x" K6 J8 _- Z# ~& @
面对这一系列有喜有忧的经济数据,刚刚闭幕的20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中的决策者们,对前景的判断也都出现了分歧。
! ^6 G' D, K: {
. O, k# }) y- H( b* t. r1 @ 记者:“我们现在有哪些经济数据是已经表明经济在复苏,哪些数据显示经济还在徘徊?”4 m+ B6 v( Z$ p: w' O* k. I
3 i H u5 T# Y) l
李扬:“温总理不久前也是多次谈到了这些问题,他列举了经济恢复的一些表现,同时也列举了经济存在困难的一些表现,你要数一数数目差不多,经济又恢复5、6种表现,那么经济目前依然存在问题也有很多的表现,经济恢复(的数字)你比如说,像出口。”& z2 [, ~5 }8 J0 W: G. m
% N! S/ O6 c# I3 Z, {5 N
记者:“环比上升?”% C6 n& i) G7 P2 C+ k( d
! v f( Y1 B, N0 G0 o 李扬:“对,环比上升,比如说物价,物价缓比也在上升,财政,归零了嘛,原来是负增长,这个一些情况显示出是经济在恢复,另外利润,利润状况也还可以,那么显示经济依然存在问题也有很多的数据,今年平衡财政的任务很重,恐怕,很难说恢复平衡,就赤字少了一点,像我们引进外资,引进外资,合同外资,实际使用外资,新增的外资企业数目已经连续8个月同时下降。”# R2 t; S) |- N4 n! H& z
/ D. }; F3 e5 {' }! m! x4 @: a# D0 q* \0 d
9 q( j( }4 [6 D7 G: n- q9 Z1 H2 Y
在陈雨露看来,尽管经济数据纷繁复杂,有喜有忧,但是决定货币政策最关键的条件非常清晰,着这个标准下,央行进行的动态微调是非常及时的。6 ]2 z- h2 \6 ^$ m s, p2 r
2 A/ D+ S9 d# { L. K. Q$ ?
面对有喜有忧,有好有坏的的经济数据,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部门究竟应该采信哪些数字?对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而言,是否到了应该进行动态调整的时侯呢?如果进行微调,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调整呢?
, `8 k3 S4 M0 U' o6 [8 {* d$ p2 H3 s( K5 D) t' r: b
记者:“怎么来衡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适度,一些最重要的一些标准应该是什么?”
0 L! B m) y6 |; H, X0 e$ a+ u+ {- V Q- O5 o6 D
陈雨露:“最直接的指标就是CPI和PPI的指标。”) m; Y5 Z: m i$ V2 n* m: i
( O5 G+ g) K$ b- Y 记者:“随着GDP、PPI、CPI这些重要数据出现了拐点,是不是也意味着货币政策的拐点也最终确立了,也就是说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向着相对紧缩的方向来进行转变?”, s j9 X2 f5 T$ T& z ~$ h0 u8 [& \
5 ?1 [% p# x/ L: Y0 i: G9 G 陈雨露:“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话,造成的一个,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就是说高度宽松的已经完成了,那么为了防止银行贷款,银行信贷高速增长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潜在的风险,监管部门,实际上对银行信贷已经提出了风险提示。”( D, |9 u, s: w% D7 j
& s: I! u) U1 b& N+ F w9 _+ U4 P 尽管有关本部门多次表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发生改变,但是,敏锐的市场人士还是发现,央行对于信贷的投放呈现出逐月减少的态势。而且,经常用票据回笼市场上多余的人民币,央行的这些举措引发了人们对于信贷收紧的担忧。但是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许小年看来,央行的这些动态微调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变化,是值得肯定的。
+ ?4 q: [# M, c( |3 r7 p% W
0 q; H% z. a3 T1 T3 \ 许小年:“不能脑子里头一门心思就是投资投资再投资,投资已经太多了,前两天国务院开会,开什么会?控制过剩产能,什么意思?投资太多了。”' c& `) a$ S9 \/ y d
& J: k" q' W, L# A 在许小年看来,央行对于货币政策的动态微调并不违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精神。因为我们当前的货币政策是适度宽松,要警惕变成极度宽松。他建议:动态微调的手段还可以更加灵活,力度也可以更大一些。
9 w* f6 b) K. H' t p0 T
- a4 m* v) i1 Z) y6 U. s" y# X 许小年:“极度松宽的信贷政策,后患无穷。”2 q s- {- A' Y9 j
. {0 E y) W6 w8 E6 ^ 记者:“会有哪些后患?”
! Y9 i4 g& M" R; y4 y) M9 T9 ^# Q3 G1 t3 ~
许小年:“资产泡沫,当期就产生资产泡沫,将来通货膨胀的危险,更长远一些,银行资产质量逐渐恶化。”
* \# i9 Y+ b/ @ {. v8 Q+ `/ n0 ^5 k
许小年对于资产泡沫的担心,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的副所长巴曙松看来,风险应该区别对待。巴曙松认为当前A股的总体态势是健康的,但是近期房地产市场的极度投机让他担心,其中的风险很难避免。
2 y8 ?1 c5 r z* G7 q8 R+ }6 D) {$ k7 J2 R
记者:“一部分人觉得这种吃补药的结果,有可能会带来资产的泡沫化,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2 b4 C* q! Y9 c- G
' l% H" T3 j& {+ ]' t) x 巴曙松:“我现在不认为在资本市场有明显的泡沫。”
5 E h7 l' V* r$ S6 c# @$ T
3 _2 a) z( |9 G* b 记者:“除了刚刚说到的A股市场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资产市场是房地产市场。”
$ e+ [, A# A3 Z$ ~0 A A. R$ \' h8 ~
. x* h3 H* Y6 m; x a$ Y6 y 巴曙松:“挑战在什么地方呢?在房地产市场,很多大的城市代表性的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已经超出了07、08年的高点,地王不断的出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Q/ h, [" m7 A. h6 L. O
; ^! g# V) i. N& G, u# ~ 巴曙松认为,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几个城市的价格猛涨,成交量萎缩,确实显现出值得警惕的资产泡沫。持有这种观点的并不仅仅是巴曙松一个人。* O7 N( i, Z5 k
! M% Y- P2 T; s) H. h, Q1 I9 j 陈雨露:“那么现在的话,房地产价格,包括股票价格的波动,这种资产泡沫压力已经扑面而来了,这跟上半年信贷的量流动性扩张是有直接关系的。”' ^2 i6 h3 F. c6 M2 L
0 L: g9 N [% ~, x F 李扬:“目前是怕它泡沫这个,走得快了一点吧,目前是担心,我们希望它恢复是一个比较可控的一个恢复过程,但这个是一个非常良好的愿望。”
, J; C8 F7 ]$ I; l; _- {1 X" Z8 R% M4 |; X; f
尽管对于当前的货币政策,巴曙松、李扬、陈雨露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对于收紧房地产信贷的做法,他们三位却一致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事实上,今年上半年不断放松的房地产信贷,在下半年开始逐步收紧。首先,二套房贷款收紧,进行房屋贷款时的实际执行首付率上升,与此同时,对于购房者的房屋审贷程序严格,李扬等专家们认为,这些措施其实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对于房地产的风险始终高度重视。, z& |- l, u3 m8 e) u6 H
% ]. N9 X ~- f2 H* `5 R4 Z
李扬:“大家一定要记得,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就是从资产市场中爆发的。”
1 r# B( k& U+ w* ^* y
+ n* Z! M2 Z' |" V1 U 陈雨露:“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的主要的危机基本都是有资产泡沫带来的,就泡沫经济没有的很好的控制而带来的,换句话说哪个国家的政府能够把泡沫经济很好的给它管住,它就可以实现无金融危机的增长。”
6 }- n; u* I7 }) E" P7 ?3 c) ~, S. c" j1 b2 ?
在许小年看来,从现在的形势判断,下半年以后,整个货币政策都将呈现出逐渐收紧的趋势,央行对于货币政策的动态微调并不违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精神,他建议:动态微调的手段还可以更加灵活,力度也可以更大一些。0 C2 H5 I; T8 `5 {
% l# H; m0 I: Q, m, s R
从历史上看,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带来的教训也有不少,除房价飙升,催生资产泡沫以外,还会带出包括通货膨胀、银行呆坏账增加等等一系列风险。在这一轮提振经济的过程中,我们能不能避免、减少这些副作用,防止中国经济旧病未除又添新病?来看看专家开出的药方。
- I+ b N) q+ l( k# ?; A
7 N( a( f2 x" y$ I1 q! { 从刚刚公布的数字来看,银行资产质量有所提高,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只有1.8%,比年初还下降0.64个百分点。究竟应该如何清醒地看待这一数字呢?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陈雨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E& t1 x- }" J6 k+ D
# ]- E; k, E6 B
陈雨露:“2008年年底的时候是2.45%的不良贷款比例,那么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有1.8%几,1.8几,那这个的话,实际上是因为什么,实际上是因为你的基数扩大,因为你新增的贷款大了,分母大了,所以你不良贷款的比例就下来了。”9 f5 o2 N& b3 \/ T7 A
# }1 k7 }6 q/ P
记者:“对于银行的资产安全问题,现在放下去的贷款,最长是3年之后才能看得出来。”0 V6 A7 S _7 C3 D, I. I* n. u
/ v7 ]% _: ]2 h
陈雨露:“你说得很对,因为我们这一次的话,我们新增的贷款量是以中长期贷款为主,真正不良贷款的量,这个分子可能要在几年以后那么能够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脑袋应该非常清醒。”
6 ~5 G: B S6 T1 z+ L3 `# ^6 y" w y7 g2 A+ c, i
前不久,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协会刚刚发布了对中国部分银行家的调查报告。有55%的银行家认为未来会出现不良贷款的上升和暴露,但约90%的银行家预计自己所在银行未来三年内不良贷款率将控制在5%以下。这个调查佐证了陈雨露的观点。这份调查报告还显示,有56%的银行家认为中国宏观经济走势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在特定行业还存在不确定性。对于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62%的银行家持谨慎态度,21%认为金融危机已经探底。对于未来走势的判断,决定着我们当前的货币政策究竟该往哪一个方向进行调整。
2 k6 P( \, a5 i a$ [8 ^9 m4 z9 q7 [/ K/ s
记者:“货币实际上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是衰减的,现在也有一种担忧,我们中国经济的复苏,随着货币对实体经济作用逐渐衰减,那么下一步怎么来推动经济刺激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哪里,会不会出现不是V型而是出现W型?”& ~9 N! F; _) z$ D0 T9 w9 D" C
5 j6 K x7 K* O' ^
李扬:“我本人就是觉得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像W型实现的可能性会大于V型,因为这一轮的恢复基本上靠的是政府投资,靠着非常强的,产生政府的支出需求和这种政策性的一些刺激,那么政府究竟它的力量是有限的,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应当说是民间经济整个企业发挥主导作用,于是经济的真正的恢复要取决于民间的资本的动态,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民间资本基本上还在观望。”* m: j6 Z5 D+ T, W4 L9 x
* i6 o' H; h' y$ O0 m5 s7 }7 O
记者:“二次探底时间会在什么时候?”
: g" Q) Q3 x. l7 h
' Z" S5 f% q- M3 }3 t7 F. T/ N 李扬:“这个不好估计,你像现在经济受到刺激有向上的趋势,一般惯性能到明年上半年,如果说再没有新的一些刺激政策,如果说明年资本没有相应的跟上,那到明年中、明年下半年就会显示出来。”
6 V6 j9 E% m2 s8 V5 \* d- E2 c Y% L" L" P( R
李扬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同时也得到了陈雨露的映证。在他看来,尽管经济数据纷繁复杂,有喜有忧,但是决定货币政策最关键的条件非常清晰,着这个标准下,央行进行的动态微调是非常及时的。
. Z! J( e' e, s/ b0 ]) t: @2 u! x$ O6 E7 }- Y, w5 c4 A
陈雨露:“8月份这个拐点的话终于出现了,所以说我们应当说这是上半年的宽松货币政策是至关重要的。”
% y. [# y+ @( S) ]" M; t. s" E3 Z5 c& }6 i: ^
半小时观察:如何警惕和防范风险
0 _" O) f/ w. ^
5 w" n/ |$ B. A& ~3 Q; I) s9 V2 X 温家宝总理在夏季达沃斯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将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揽子计划,及时发现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警惕和防范包括通胀在内的各种潜在风险。# {& w* ~, M- v+ n- K+ A
# }- p ~! j- a. P! Q+ M- I) U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万能药,也没有某种十全十美的经济手段,能够一夜之间把金融危机带来的恶果化为无形。我们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这样,一方面它在给步履沉重的宏观经济紧急输血,另一方面,通胀、泡沫、坏账这些大家不愿见到的风险,也紧随其后。
% ?% M7 G I9 M* M; v! a
6 R+ U$ D& D( {4 p4 ^2 m. b 面对经济风云变幻,我们该如何面对今后可能会出现的通货膨胀?这既需要我们的决策者能有更多的智慧和前瞻眼光,让政策更平衡,同时还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提前准备抵御通胀、吸收泡沫的预案。如果热热闹闹的投资大潮中,只看到一些大型企业跑马圈地,吸收了绝大多数劳动力的民间资本却只能作壁上观,如果银行放出的大量资金找不到有希望的好项目,只能继续堆积在几个传统行业制造过剩的产能,或者竞相奔向股市楼市,即使货币供应没这么多,也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8 k) A% Y4 r& R8 y) U2 T* l& A6 [) }5 B2 `- T. F7 N
现在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好比在大旱天里开闸放水,只有下游渠道通畅,源头活水才能流向干涸的田地。否则,就是在人为制造一场洪水。不仅对中国,对每个走在复苏路上的国家,这个道理都适用。
6 h( E# S! ?; }! w$ r7 P0 }! k; D; V4 F5 D& M6 w, z# Z. e
http://news.hexun.com/2009-09-12/121062923.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