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二)" [" Y3 {1 H# w: C- W) q
8 h$ _2 S9 ~$ s6 R& u& [
妈妈出生在山西一个小县城,别看它地小,可名气大,它曾是晋国的都城(嘀嘀嘀......抢答开始!)。妈妈豪爽、热情,地道北方姑娘的作派。
7 Z) p+ l3 { p+ i+ |( P0 b( F2 I% x7 z, C, v
妈妈在家排行老三,上面两个哥哥,下面一个妹妹。因为孩子多,又不占性别和排行的优势,和她那三个清秀俊美的哥妹比起来,妈妈黑黑廋廋,姥姥姥爷并不太喜欢这个丫头。(我分析妈妈学习好是不是有争宠的心理?)
+ x: V2 W! `' d- ?4 D
( l6 I: w, g6 b1 N7 a& {" {妈妈出生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姥姥在逃荒的路上生下了她。接着正如那个时代的典型童年一样,鬼子扫荡,讨饭逃荒,缺衣少粮。直到解放以后,他们才回到自己的家,稳定下来。
! o8 H# U1 X( l. I# t
% z2 T0 J/ {1 m2 I- f4 [! N8 @& G但艰难困苦并没有在妈妈的童年留下过深的阴影,每当提起小时候和小姨捡柴禾、拾羊粪、唱大戏一些片段,她总是描述得绘声绘色、诙谐幽默,把我们逗得和她一起大笑。也正是经历过如此的艰辛和磨难,才练就了妈妈坚强、乐观的性格。
! k+ E4 L: P% e4 p7 D/ M) s+ a& F, \$ V% k. e
姥姥是那个年月为数不多的知识女性(认识字、能写家书),她和姥爷想尽办法让兄妹四人都上了学堂。妈妈的记忆中姥姥只打过她一次,那是上小学的时候,妈妈生病歇了一个星期,歇美了,就扭扭捏捏地蹭到姥姥面前,表达出不想再上学的意思来。没等妈妈说完,一块抹布已飞到她脸上“你敢不上学,我打死你”,从那以后,妈妈再也不敢有这方面的非份之想了。$ i" P. ~) g" L7 V' b' e
" ~* @3 l4 w2 M- r5 ]2 ]/ O. E一上学妈妈就展露出了过人的聪慧,而真正露出“尖尖角”是在中学时期。除了体育外,她的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全年级头三名。说真的,妈妈的脑子那是相当的好使、领悟性极强(当然这也造成了她较浮燥、没长性一些缺点)她的聪明和灵气总是从人堆儿中脱颖而出。$ i. T8 v4 {- s6 f) A
7 @& E! L% M6 E6 S: H
妈妈上学时从不为学习发愁,用她的话讲“跟着老师的思想畅游是件非常惬意的事,怎么会听不懂?”这让我们姐妹仨百思不得其解--老师讲课有那么好听吗?我们怎么听不出来?
& ] S0 @$ ^! q3 p% l8 ~" W$ o$ M, i8 D/ C, Y
“尖尖角”不光露在成绩上,妈妈的美丽也是全校数得着的。其实这话说得有争议,当时算美丽,用现在的审美来看还是一个大村姑。不过圆脸,俏眉,大眼,高鼻,再加上爱干净的姥姥总是把孩子收拾得清清爽爽,这样的形象在当时的山西农村已经算是大美妞了。我们家保存着一张妈妈的中学毕业照,一次一个同学(琼瑶迷)来家看到了,惊呼:“啊,这是你妈,可以演‘窗外’了。”夸张是夸张了点,但还是挺自豪的,虽然我们姐妹仨全象了爸。. H0 U# h7 y" C N7 Y
2 K% d' E- D9 Y! M4 q- \1 t. e妈妈考上大学在当地挺轰动,当时妈妈的大照片被挂在校门口的光荣榜上整整一年。因为这个小姨当年也是学校里的名人,一介绍就是“XXX的妹妹”。2 X8 e& J1 b+ g3 F6 N2 J8 C
P9 r' b4 t# a' ^) ^
事实上收到通知书那天,姥姥姥爷并不欣喜,全家人在堂屋很沉闷地讨论着要不要去读。讨论没有结果,妈妈关上房门嚎啕大哭,这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头一次感到了生活的无奈和心酸。闺女的哭声传到姥姥姥爷耳朵里,也传到了父母的心里。他们下定决心再难也要供他们的清儿(妈的乳名)到北京上大学,当下责令已在外地工作娶妻的大舅每月从工资里扣出十五元钱邮给妈妈。, B) A; V7 h$ Q+ T2 t, K2 y
9 o6 `( o! p) D% a/ k8 x8 ]& c3 B
妈妈去北京要先到县城然后坐车到候马坐火车,为了省车钱姥爷骑着自行车早妈妈几个小时就出发了,那可是好几十里地啊。妈妈到了火车站左等右等姥爷还没来,直到火车快进站了,姥爷才满头大汗、灰头土脸地赶到。这一幕从此深深地印在了妈妈心中,以后每每提起都憾慨万千、泪流满面。(以前还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现在自己有了孩子听到这里心里狠狠地发酸。)3 k1 i* W% x7 D' Y
5 B6 M4 A) _0 a* t# Y: t+ ]8 h! t
就这样这个山西小村妞怀着一丝丝兴奋,一丝丝忐忑和一丝丝思念踏上了北上的火车,她清楚地感觉到新的人生之路从此开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