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283)  鸡蛋( 2)
|
江城子·密州出猎 X0 f7 _+ r/ a4 b! Y8 b
9 \& o7 n6 d$ F; i g6 u+ D* N苏轼
' s+ k/ G6 `. i2 f+ O% E( w K. C6 l3 w4 H. E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2 y l9 R$ D3 W
! W, {; I5 U& h. B/ W3 k- m! z: z" V, U w& H# P8 R7 q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6 t9 A# Y( O( |7 {# U! W& j. L) N
' w' e' p Q5 X- n( a) T
- B( q7 L# e6 E( c1 o) ^% K
苏轼(1037~1101),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j# t8 O9 D { I! w
这首《江城子》从表面看是记出猎之事,实为抒豪情寄壮志之作,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诗人保卫边疆,为国杀敌的强烈愿望。
* R& ~0 ~# p- G( S5 C 上阕:写太守“左牵黄,右擎苍”率领人马出猎平冈的场面。突出了“老夫”的狂放。
0 O+ ~2 m% h% d9 z! K “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苏轼自称。熙宁八年,苏轼四十岁,刚到中年自称老夫,这是受古代文人喜欢叹老嗟年的影响,也是因是人当时政治地位的低下,往往会引起年华易逝、老之将至的悲叹,但这句主要意思不在叹老,更在于不服老。“聊”,暂且。“发”,抒发。出猎这是一次得以抒发心情的难得机会,所以说“聊发”。“少年狂”,少年那样的豪壮之情。“狂”,概括了苏轼的精神状态,意气昂扬,豪迈狂放。年龄虽然老了,但精神犹如少年。所以这句的重心落在“少年狂”三个字上。全句是说,我虽然已是一个老人了,但是偶尔还会有少年那样的狂放之态,豪壮之情哪!6 c0 I5 `8 u0 t# l+ H6 F0 U
这开头一句奠定了全篇的昂扬基调。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狂放之态、豪壮之情,却不能施之于疆场,而只能见之于猎场。在“聊发”两个字里面,实际上蕴涵着作者的理想与所处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隐隐约约地流露出那种空有一身豪情壮志不能施之于疆场的不满与无奈的情绪。但他能在百无聊赖的处境中,还焕发着“少年”的英气,委实是难能可贵。一个“狂”字足见报国情怀之强烈。$ o; P9 c) D6 f' s
再看看“老夫”的“少年狂”。首先是行为上的“狂放”。“左牵黄,右擎苍”,这是“出猎”题中应有之义,这里写物是为了写人,写出了作者出猎时的雄姿:诗人(太守)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擎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身背雕弓,骑着骏马,带领随从千余膘马,席卷“平岗”。少年时代的英姿与豪迈狂放跃然纸上。6 M! @& y4 N3 l
上面四句,写黄狗,写苍鹰,写随从,写浩大的场面与声势,无一句直接写作者自我,但我们会发现,句句都与“老夫聊发少年狂”相关,实际上作者的自我形象已于这种间接的描写中隐约可见。
/ L2 J; h1 `! k 这几句写出猎队伍,可以说已经把浩浩荡荡的出猎声势、气氛渲染的很到家了,这其中目的不能说与“为报”无关。“为报倾城随大守,亲射虎,看孙郎”句是写密州百姓,更是写实人自己。“为报”,为了答谢。“倾城”,全城之意,指密州全城百姓。“太守”是作者自指,宋代的知州,相当于汉代的太守。密州百姓倾城随观出猎,想一睹太守驰骋猎场的雄姿风采,而太守呢,太守此时也想一展身手,以答谢全城老百姓的盛情,所以要“看孙郎”,“亲射虎”。这正与首句的“少年狂”相呼应,作者用来自比,恰到好处的表现了诗人出猎时仿佛回到少年时的英武神态和性情的狂放。( W8 ~! T" W: \+ G
再看下阕:写“老夫”在思想上的“狂放”,写宴后“老夫”的豪兴和胆气,重在抒情言志。/ g3 Y# c& C) X1 X' g, p% {2 Z
首句:“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胸胆”,指作者的胸襟和气概。“尚”,更加的意思。这句说,痛饮之后,乘兴出猎,所以心胸更加开阔,气概更加豪壮。这句还是在继续写“少年狂”。正因有了“酒酣胸胆尚开张”,所以下面的议论“鬓微霜,又何妨”借出猎一吐胸臆,直陈己志,两鬓白霜又有何妨?便显得壮心不已,豪气逼人,难以抑制。+ [. g, N U& V5 I: _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也是倒装句式,可还原为“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意为:什么时候朝廷才能派冯唐那样的使者,手持“符节”来启用我,使我能驰骋疆场。“节”,符节,朝廷的使者,代表皇帝行使权力,故以符节作为凭证。“云中”,是汉代的云中郡,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一带。这里是运用典故,作者以魏尚自比,一方面包含着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委屈心情,但主要的还是表现希望朝廷重新信任和重用自己的迫切心情。“何日”二字,就充分突出了这种心情的强烈。- \1 `% M( J1 C* Z& Q6 b, [. W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会”,是料想之词,应当,定会,一定。“挽”,拉,牵引。挽弓如满月,表示勇武有力。如杜甫有“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的诗句。“西北望”是倒装句,可还原为“望西北”。“西北”是对异域(少数民族地区)的泛称。具体是指北宋时西北、北方的西夏政权。全句意思是说:那我一定要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诗人强烈的报国之心至此和盘托出。句中的“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
鲜花鸡蛋山茶花 在2012-11-13 09:06 送朵鲜花 并说: 看不懂,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