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77)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16-5-19 21:37 编辑
5 v1 q" w) T& ]" |. o4 R7 j
. a* \! [ A3 K- |$ U5 w% d7 g 影响中国书法发展史的19位大师及其代表作2 v2 B1 q: l6 Y1 @
$ ], y- V; C6 N6 ]# a9 }! ^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书法堪称中国的“第四宗教”,故有五千多年来,各时期代表人物灿若星河,最重要的人物有秦李斯、东汉张芝、东晋王羲之、唐孙过庭、唐李世民、唐张旭、唐颜真卿、唐柳公权、北宋苏轼、北宋黄庭坚、北宋米芾、元赵孟頫、明徐渭、明董其昌、明张瑞图、明末王铎、明末清初傅山、清代八大山人、清代邓石如等,他们的出现影响着中国书法史的发展。
6 A0 ]; B& l, C* V' s2 d# l# x3 j& m- {0 L$ Y n
李斯(?—前208年)2 Y! ?0 s. W' _6 H5 c
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 ~5 h, I/ \' {! F& `# `: Q# D+ |; b2 }0 k9 v7 [* O' A
图/《会稽刻石》仿刻本(选页)
' q9 ^0 P, @; Y- a" Q) C
Y+ R" \: q' p3 C张芝, A* R9 j) k+ \( w% s3 u6 @7 |( X6 J% _
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7 }3 |! Y2 A# e- Z. `
% \) h K/ G, C/ P% L4 R6 w 图/《冠军帖》故宫博物院藏李宗翰宋拓本
. `3 n/ c% n) l1 `" a1 w' `释文: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不可耳。! Q+ n' } p" J, H$ l8 ], q7 P/ e& d
% R5 {7 a/ [" U* w4 G9 X+ a王羲之(303-361)" G# v: `9 ~( |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0 ?/ @3 t- Y+ o8 U/ @7 ]* t& h3 H
$ D* J9 R6 f1 X* k5 e 图/《冯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cm,横69.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8 Z5 ~+ R) {% T
5 H x; q% U4 w/ g% U6 k3 ~% I# {
孙过庭(?646-?691)
, w# n: M" V( I5 S5 A- c4 r名虔礼,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作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或作富阳(今属浙江)人。历右卫冑曹,官至率府录事参军,但中年遭人陷害,卒于洛阳。曾与书家王绍宗、诗人陈子昂相友善.孙过庭去世后,陈子昂撰《祭率府孙录事文》悼之,中有:“呜呼!堙厄贫病,契阔良时,养心恬然,不染物累。独考生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可他是蒙冤后病居江湖,虽寄意于老庄,但最后也难免客死异乡。孙过庭的书法,开元年间书论家张怀璀对他有极高地评价:“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真、行之书,亚于草矣……隶、行、草入能品。”
" F2 D8 ?* ]2 ?* \+ k8 V0 M ; F9 d" P) A( j/ c' R
图/孙过庭《书谱》(局部) X& G, m- j# j* e- X
b" K! i2 e! f1 B+ @2 i" U" }' m: ^
李世民(599—649)! C; g- X" u) V% g$ {
李世民是高祖要渊次子,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不仅把我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而且身体力行倡导书法,促使唐代书法成为我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我国书法史上,以行书刻碑的首创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太宗于日理万机之暇,酷好翰墨,尤爱王羲之之书,曾自撰《王羲之传》,传世作品有《晋祠铭》、《温泉铭》等。& G. K: f0 ~. U8 @6 }6 X1 d
图/李世民《温泉铭》拓本巴黎国立图书馆
6 I4 R% C/ H' }7 _; |1 q
5 \9 C1 B6 u. c3 B张旭(675-750)
4 y; A3 Y/ d; h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
5 E! N# _* F) W: _2 u2 c; [+ t6 }" S0 _/ ~- a4 M( y! p: }# E+ {
图/《草书古诗四首》(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 l; o+ H/ Y; u: u+ O
5 h2 q- X; c: U6 M
颜真卿(709-785)8 z+ [+ c' H0 D' j; X, S: W; r) M
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曾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代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唆使皇帝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后为李希烈缢杀。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 b1 e* G3 x) R8 m3 {* }. U, g# \
: G, l! {2 a# \. {9 L 图/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纵28.2厘米,横72.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E6 v$ Q& P9 K3 `
J) F% L9 a8 `3 K
柳公权(778-865)- J% u7 V; E: E3 J( I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年嗜学,十二岁能为辞赋,由于擅长书法,被穆宗李恒看中,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着,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柳派。其遒媚劲健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
5 e0 V l0 A) N1 h/ `+ ^9 ` ) l- r% B( z0 E- z& {
图/柳公权《蒙诏帖》,高26.8厘米,长57.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5 ^( M* n- r3 m! R 5 w, R$ i3 g! ]& S( [) N
苏 轼(1037-1101)4 h& M! j( X0 K8 X- B: l! t& B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寒食诗》、《醉翁亭记》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L+ u( p, C8 [8 b- }1 l
# c( Q9 R8 P2 A }! R
图/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纸本,34.5×199.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 C! q) V$ x& I4 q
7 P! E0 }4 C+ |4 j0 P黄庭坚(1045-1105)2 ]* \* s" |; E! E% N2 X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 B, n0 {/ }9 X5 t/ K& A6 h8 s
; I, o* k' Q4 `+ Q( z6 O- }% F 图/黄庭坚《题苏轼寒食帖跋》纸本行书34.3×6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o$ U$ c! \8 x/ @) b" K" c
" }3 k X5 j( K7 @$ I* `+ {
米芾(1051-1108)
, n% m+ }6 n9 k( b E7 K5 F 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
/ x. W9 H. V0 g0 E: @, X
+ ^& ]( L& e3 w0 F图/米芾《蜀素帖》墨迹绢本29.7×284.3cm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 V1 n1 ]# F4 z2 `! f
( i1 Q0 {0 U7 u: j# M赵孟頫(1254-1322)
+ p/ O3 k7 {7 W9 V& R8 W+ ~- z 元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昴,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中年曾作孟俯,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自幼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信佛,与夫人管道昇同为中峰明本和尚(1263-1323)弟子。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真草书俱佳,以真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
5 a& }& }" g% @; l9 X1 P+ Q7 q; ^2 b& H+ b/ H; C4 A
图/赵孟頫《心经行书册》纸本,册页辽宁博物馆藏6 @" a: d% P$ l# i
) K9 w: w) j; q9 Z0 z
徐渭(1521-1593)
) e7 \. |+ O9 `# O7 ^ 徐渭,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或署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徐渭的书法与沉闷的明代前期书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徐渭处于祝允明之后,他和祝允明一样学书的路子毫无例外是属于二王一脉,他倾慕王羲之的人品书艺,作为同乡人,他对王羲之的法帖心摹手追,但给他的影响最大的是宋人,其中取法最多的米芾。他在《书米南宫墨迹》一跋中激动地说:“阅米南宫书多矣,潇散爽逸,无过此帖,辟之朔漠万马,骅骝独见。”没有广泛的研习,是不会作出“潇散爽逸”的恰切评述,可见他对米芾的深悟透解。徐渭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很难为常人能接受,笔墨恣肆,满纸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负,他自己认为“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又曾在《题自书一枝堂帖》中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这也难怪,“知者”又有几许?3 i3 M! N7 x: l' Z
/ I5 |2 R# A6 U( M
图/徐渭《墨葡萄》轴纸本浙江省博物馆藏
% R7 W6 u' I4 n9 Z! d6 p" O " X0 Y: J8 {$ i# K3 Y
董其昌(1555-1636), R; ^' Q9 l, l$ h2 |3 q
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世称“董香光”、“董文敏”、“董华亭”,在明末以书画名重海内。董其昌学书道路是十分艰难的,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 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赵孟俯的书风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的创作。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5 W7 T8 ?6 e! Z/ W4 Y8 A' G3 P
0 M# ?! @9 \1 Z1 q/ p- V3 a
图/《蜀素帖后跋》& G3 n- J7 r) m* ^
张瑞图(1570-1641)
+ |4 j$ g( V- A4 F7 h* M! o 字长公,一字果亭,号二水、白毫庵主、芥子居士、平等居士、果亭山人等。善画山水,尤工书,以“金刚杵”笔法著称于世。山水骨格苍劲,点染清逸,间作佛像,饶有意趣。瑞图画名既高,书名尤著。特别擅长于行草,气魄宏大,笔势雄伟。在宗唐宗晋的明代书坛,张瑞图敢于在赵孟頫书风的笼罩下,以直率自然的挥运,不拘常规的用笔、大写意的气势表现动荡时代激越躁动的心态,力矫颓靡的时弊,这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是有很大贡献的。他所开创的奇逸书凤,是自帖学以来从未有过的。在他的影响下,其后的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人亦为一时风气所趋,力振摩刻之风,颇能振聋发聩,开启了晚明书坛改革鼎新的先河。
2 ]8 c& V& I, m" g9 ` D( l% C# o
图/张瑞图《草书王维终南山诗》轴绢本168.5×48厘米
_4 | F) {- M2 \5 [* m
& b" Q0 v9 H# ?+ y% q W1 F+ [) c王铎(1592—1652)4 n$ y2 \; W0 p; i" C) Y" h
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烟潭渔叟、雪塘渔隐、痴仙道人、兰台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岩漫士等。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王铎的书法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主要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等各家,学米芾有乱真之誉,展现出其坚实的“学古”功底。在我国书法史上,董其昌一派的严谨秀逸之风曾在明末清初盛行,而王铎取法高古,与拘谨乏趣、滑弱无力的书风相抗衡,大胆创新,开创一代书风。他是书法史上一位杰出的革新人物。
# a- _2 Q4 D6 k8 n8 J8 ?
& O& T- A/ ]) |3 ?图/王铎行书五言诗轴4 [* {) \1 I0 M- V& ?
+ G$ ]' A/ G8 m* G傅山(1607-1684)
+ v8 n6 @8 u: r0 t3 j; N 字青主、侨山、公它等,名号甚多,入清后又名真山,号朱衣道人、观化翁,山西阳曲(今山西太原市郊)人。傅山通晓经史、诸子、释老之学,著有《霜红龛集》四十卷。长于书画,精鉴赏,并开清代金石学之源。同时他又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学家,在文学艺术上他更是一位富有批判和创造精神的思想启蒙先驱。“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艺术主张,三百多年来一直备受推崇。傅青主的书法传统功基甚厚。他的小楷《千文》直追钟王,朴实古拙。八九岁时即从钟繇入手,继而学王羲之、颜真卿,至二十岁左右,已“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无所不临”。喜以篆隶笔法作书,重骨力,宗颜书而参以钟王意趣,并受王铎书风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中年以前已得时誉。. X% K# ^9 S( r" E/ k" K& C
' @% Z o A2 u: L4 n/ c! F h
图/傅山《行草书寄龚鼎孳七言诗翰》轴绫本178.7×49.2cm 浙江省博物馆藏8 E' Z1 V- F ]# y) M
0 Z5 m/ a( s! r9 n1 r# M: X0 V
朱耷(1626-1705)! ^8 X9 u- \/ k5 N7 s4 y1 U5 q5 N
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个山驴、人屋、良月、道朗等。江西南昌人,为明朝皇族江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是第九世孙。明亡后,遭国毁家亡之难,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23岁削发为僧,取法名传綮。由于长期积忧抑郁,遂患颠狂之疾,颠态百出。清代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名号之一。 朱耷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简笔写意花鸟画,以独特的面貌,开一代新风。他的书法亦与他的绘画风格相似,极为简练,到晚年喜用秃笔,一变锐利的笔势而变成浑圆朴茂的风格。八大山人在许多绘画作品上的款跋,相当精彩奇巧。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八大山人也能诗,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题上自己随兴发挥的诗,意境就充足了。( q1 }6 k& w/ z, j3 i+ D. s
6 s- |- Z; c0 A: f* c
图/朱耷《行书送李愿归盘谷序轴》纸本纵165.5厘米 横46.5厘米 3 v x) S4 y v2 p4 N, m# a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8 ^" W2 I5 C6 ]
" Y) C9 b+ x! m邓石如(1743-1805)1 v$ ?) R( {3 W c4 P& D0 O
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出生寒士之门。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其书法艺术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杰出的丰碑。其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他的篆书纵横捭阖,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其四体书法,以篆书成就最大,楷、行、草次之。邓石如又是篆刻家,开创皖派中的邓派,以小篆入印,强调笔意,风格雄浑古朴、刚健婀娜,书法篆刻相辅相成。邓石如的印章有着“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特色。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列其篆、隶书为“神品”,称其“四体皆精,国朝第一”。
# h1 i8 p: m- I/ _* m
% J2 p- F% [8 Q8 U; z* a; Q: N" h) k图/篆书白氏草堂记六屏
( X# y2 R0 |; c4 I K
4 p2 @& `; H: i. o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PYh6S3DXpdLnaGtD#rd |
|